第93章 随侯却吴 阅读至0%

第93章 随侯却吴

书名:吴楚春秋 作者:看云的季节 本章字数:1018字 更新时间:2020-02-09 02:08
    伍员探知昭王奔随,奏请阖闾之后,领军来到随国南疆,屯兵于野。此次出兵,伍员领兵3万,任越朋为先锋,大将专毅从之。
    吴军如入无人之境,在随国的京山之地扎下大营。这京山是随国都城随州的门户,吴军陈兵于此,对随国君臣便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军事压力。看来伍员欲以兵威加于随侯,强索昭王。
    副将专毅素来谨慎,见随国毫无还手之力,便向伍员建议:因为随国是楚国的附庸之国,国土狭小,方圆不过数百里之地,不如以言辞相恫吓,不战而屈人之兵。
    伍员深以为善,于是亲自给随侯写了一封书信,大意略曰:
    ……我们都是大周天子的子民,先人各有封地。如今,请贤君环视楚国周围,那些小国虽然国土狭小,国力衰微,但都是大周天子的臣民后裔。可是今天的汉水诸国,无不被楚王吞噬殆尽——
    而今,天佑吴国,不被楚国所欺。吾国君臣励精图治,故能陈兵郢都,灭其宗庙,问罪于楚君。如贤君能够交出楚王珍,与吾国交好,那么汉阳之田就尽属于君侯矣!如此,吴王和贤君就是兄弟之交,世代友好,同侍周王,游牧诸侯。反之,如贤君一味阴阳推诿,我等只能陈兵随州,以问君安!……
    随侯得伍员之书,心知大事不好。虽说早已有心理准备,但如今吴军已经陈兵京山,取随州不过数日而已。随侯也不由得心急如焚、坐卧不安了。
    随侯便派人送信与城外军营中的楚国君臣,请他们进城议事;又召集随国大臣上朝一起商议应对之策。
    昭王见吴军前来,而随国兵微将寡,难以为靠。而现在楚军只不过万余人,而且军心未整。战心全无,根本无力抗吴,昭王便有北奔诸侯之意。
    昭王道:"多谢贤君素来供养我等君臣,今日吴军相逼,寡人有北奔之意,贤君不必忧虑。”
    楚国大臣们一听,无不大惊失色。因为昭王北奔诸侯,那复国的梦想就更为遥远,那是他们不能接受的,除非万不得已。
    此时子期跪于昭王之前。涕泣道:"大王如果北奔,那吾国军民何以为据?既然吴军索求君王,臣有一策,请大王应允。”
    众人都望着子期,听他有何良策。
    “臣与大王为兄弟。臣与大王的外貌极为神似。现在事情危急,不如把臣替着大王之身。献与吴军。来一回偷梁换柱之计。那吴军得了伪王,自会退军而去。如此,眼下之危可解。”
    众臣听了子期之计,无不面面相觑,默然无言。
    昭王把子期扶起,摇头道:"兄长之策万万不可!一旦被吴人识破。不但于事无补,反而白白丢了兄长性命。此计万万不可!”
    王孙由于亦道:"此次吴军是伍员为将,他原是楚臣,岂会不认得大王?再说就算现在能够蒙混过关。但暴露那是迟早的事。此事一旦暴露,吴军又会寻来。臣以为此计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确是不妥!”
    众臣思之良久,并无良策。昭王还是提出老办法:奔往北面的秦国。那是自己母亲成长的国度,那是和自己有着某种血缘联系的国家,似乎可以依靠。
    随国君臣虽有不忍之意,奈何吴国大兵压境,心有余而力不足,也只得为楚国君臣北逃做好物质准备,备好快马和干粮,又送了些财物。
    但是,又一个难题摆在了楚国君臣们的面前:那万余楚师该如何处置?
    任何一个国家,就算能收留这一帮文臣武将,但断然不会象随国这样能够收留你这样一支不可小觑的军队。
    于是,昭王犹豫不决。楚国君臣便暂时在随国滞留下来,做观望之状。
    这日,随侯夜不能寐,半夜方昏昏睡去。后来忽得一梦:自己身在民间,东邻为虎,西邻为肉;手中拿着一方锦帛。
    第二日一早,随侯未起,便传令太史姚伯进殿,为自己占卜解梦。
    姚伯听随侯细说一番梦境,取龟甲两片,祭拜天神地魔之后,占卜献谣道:"平必陂,往必复;故勿弃,新勿欲。”
    “卿为寡人解之。”
    “卦上的意思是说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是在反反复复的顺境和逆境之中重复而已。楚国现在只是暂时遇到了挫折,所以故人不能抛弃,新友不可信任。”
    随侯在榻上思之良久,半晌道:"看来天不灭楚!寡人必想一策相助楚君。”
    姚伯道:"楚国是我们的旧主,就是故人,而吴国就是新人了。东邻是吴国,在梦中呈虎狼之状;西邻为楚国,是为鱼肉之状。大王手中有一锦帛,覆盖于肉,就是说大王能拯救楚王于穷途。鬼神有明示在此,请大王明鉴。”
    于是随侯再次给昭王送信,让楚国君臣就留在随国,自己已经有了却吴之策。
    随侯与太史姚伯一道,商议推却吴人之请。随侯亲自拟书,回绝伍员道:
    “敝邑历经乱世以来,依楚立国。两国之间,世有盟约。楚君为敝邑旧主,今日逃奔于此,敝邑不敢不纳。现在楚国君臣听闻将军领兵前来,已经逃往他国去了。请将军细想:我随国之微岂敢阻大国兵威耶?所以楚国君臣担心吾国兵微将寡,非将军敌手,早已经投奔他处去了,请将军明察!”
    伍员接到随侯回书,心里细细一想,也觉得随侯说得十分在理:这楚国君臣也不会傻到在随国等死,任人宰割吧?不少字所以对楚国君臣已经离开随国这个消息深信不疑。
    伍员出示随侯回书,让专毅和越朋等诸将看过,便商议道:"楚王离了随国,究竟奔往何处?”
    专毅也不知随侯之诈,便告知伍员:"小将以为楚国君臣极有可能逃往了郑国。将军请看:楚军在经过柏举之败后,相国囊瓦惧罪不敢回国,逃到了郑国。这楚国君臣见囊瓦在郑,必往郑国汇集。所以小将揣测楚王逃往了郑国。”
    伍员见专毅之言有一定的可信度,自己也有些怀疑昭王逃到了郑国。再说,郑国人以前杀死了太子建,大仇未报。不如趁此机会提兵向郑国问罪,一可为故太子建报仇雪恨,二可向郑国索求昭王。
    伍员便引着3万大军,掉头奔往郑国而来,欲移师伐郑。
    不过十余日,吴国大军已经侵入郑国边境,郑国的边关守将无人敢与吴军交手作战。不过数日,吴军势如破竹,伍员已经率军抵达郑国的都城新郑,在新郑城之郊二十里外驻兵下寨。
    此时郑国贤臣游吉等皆已病亡,朝无良臣、兵无良将。又见吴军如此神速,郑国朝堂上下无不大惊失色,不知如何是好。
    郑定公见吴师即来,便怪罪于囊瓦。便派人去截杀之,以囊瓦之尸献给伍员。并以实相告:楚国君臣并没来到郑国,请将军察之!(未完待续……)
    第九十三章随侯却吴
    第九十三章随侯却吴是由小/说*网,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