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风向军国吹 阅读至0%

第19章 风向军国吹

书名:浩瀚的大洋是赌场 作者:俞天任 本章字数:1018字 更新时间:2020-02-09 01:04
    因为面对这么雄伟的大舰队,加藤友三郎并没有什么满足感,反而开始了烦恼,因为八八舰队这个日本人的梦想太奢侈,不是那个贫穷的小国能够负担的。加藤找了海军省军务局第一课去测算海军维持八八舰队战斗力所需要的费用,后来先后当过商工大臣,外务大臣,外务大臣,军需大臣和运输通信大臣的丰田贞次郎和死在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任上的古贺峰一这两个少佐测算出来的数字让加藤倒抽了一口冷气:维持八八舰队的水平每年得需要6亿日元,这是因为八八舰队的舰龄只有八年,每年要新建一艘战列舰和一艘巡洋战列舰来更换,加起来就是八万吨左右,这时候的建舰每吨单价已经超过了1000日元,光这就去掉了一个多亿了,而日本从1920年到1922年全年的国家预算也就只有15亿日元左右,这个舰队在物理上就不可能维持的。
    所以马汉有一个“海权是自然形成的”的结论。
    这个八八舰队不能再搞下去了,再搞下去非得把日本拖垮不可,加藤也得出了结论。加藤友三郎一次对在战后当过半年首相,当时是驻美大使的币原喜重郎私下说:“这个八八舰队搞不下去了,如果有机会的话,真想放弃了它”放弃的机会来了,不止贫穷的日本人负担不了大海军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经济不景气,弄得连财主家都没了余粮,连英国都受不了了。头号超级大国,头号海上霸权的大英帝国到那时为止一直奉行的是“两国海军”政策,就是说世界第一位的大英帝国皇家海军的舰队规模一定要大于或等于第二位加上第三位的规模。这个“两支舰队的规模”现在出问题了,首先大英帝国在经济上就在走下坡路,再也没有原来那么趁钱了,钱全跑到原来的小弟美利坚那儿去了。
    赶着这个小弟还也喜欢玩海军,造起战列舰来不是一艘一艘地造,而是一个舰队一个舰队地造,当然美国不是大英帝国的敌人这点是可以相信的,但问题是日本也跟着一起上,这样大英帝国从物理上就无法实现两支海军的标准了。于是英国人就想出了“限制海军军备”这一招,也就是自己不增加军备,依靠对方减少军备来维持军备优势。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英国已经不是大战以前那样的超级大国了,说话不算数了。从那时开始说话大约算数的是美国人了。1907年底的美国大白舰队的环球航行就已经预示着美国开始要成为取代大英帝国的超级大国。而第一次世界大战还在进行的时候,美国就已经开始代表盎格鲁·萨克逊民族在亚洲特别是东亚问题上发言了。1917年在美国出兵欧洲以后,为了换取日本的出兵,日美两国签订过一个“石井(石井菊次郎,当时的日本驻美大使)——兰辛(罗伯特·兰辛,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协定”在美国坚持“门户开放,利益均沾”政策的前提下,承认日本在蒙古东部和满洲的“特殊利益”日美得到了暂时的妥协。但是美国对这个妥协并不满意,一直想废除这个协定。这次英国人的意愿是由美国提议召开一个“华盛顿会议”来讨论限制海军军备的问题,而这个海军军备的问题又主要是牵涉到远东问题,因为五强中法国和意大利的海军力量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所以美国人又加上一个远东问题,这两个议题都是针对日本而来的。
    日本对这些问题很心知肚明,但是就在这个时候提出来限制海军军备,应该说是正中下怀,所以加藤友三郎决定给与响应。政府方面更加没有问题,大藏省无时无刻不在为如何为军部筹钱而在烦恼,现在海军自己就肯和英美谈判限制海军军备,那是天上掉下来,求之不得的好事,所以政府立即顺杆子爬上,坚决支持。派出了以海军大臣加藤友三郎为全权代表,由贵族院议长德川家达,驻美大使币原喜重郎为代表的全权代表团去美国参加1921年11月到1922年2月的华盛顿会议。
    华盛顿会议可以说是美国迈向超级大国的第一步。会议的结果是在英国,美国,法国和日本之间缔结的导致日英同盟最后终结的《四国条约》然后是这四个国家加上意大利达成的《华盛顿海军条约》最后是这五个国家再加上荷兰,比利时,葡萄牙和中国签订的《九国条约》逼得日本最后放弃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向袁世凯政府提出的“21条”放弃在山东的权益。这次会议形成的“华盛顿体制”一直维持到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才被打破。
    但是华盛顿会议最大的题目是《华盛顿海军条约》因为所谓“华盛顿会议”的正式名称是“华盛顿海军会议”(WashingtonNavalConference)11月11日正式开会,一开始是美国国务卿查尔斯·休斯致辞,一般的致辞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今天天气真不错的废话,可是休斯在致词中一下子就提出来了四条“基本原则”给了日本人一个突然袭击。
    这四条基本原则是:
    1.放弃现在进行中或者计划中的主力舰计划。
    2.另外再放弃一部分已经保有的主力舰以裁减海军兵力。
    3.有关各国的海军兵力以“现有力量”(ExistingStrength)来考虑。
    4.以主力舰吨位数来衡量海军,以此为标准来分配辅助舰配额。
    经过艰苦的谈判,日本最后终于有条件地同意了英美:日:法意的主要战列舰比例为10:10:6:3.5的提案,内容如下:舰种合计排水量单舰标准排水量舰炮(英美)52.5万吨3万5千吨战列舰(日本)31.5万吨主炮16英寸以下舰龄20年(法意)17.5万吨英寸以下。
    (英美)13万5千吨单舰2万7千吨装备6英寸以上主炮时全部5英寸以上航空母舰(日本)8万1千吨两艘3万3千吨可炮合计在10门以下。
    (法意)6万吨舰龄20年两艘受限舰5英寸炮合计8门以下巡洋舰无限制1万吨以下5英寸以上8英寸以下根据这个提案,签约国在十年内不再建造新的主力舰。
    日本附加的条件是:1.从销毁名单上撤下已经完成了98%的陆奥号,改为摄津号。
    2.维持美国在菲律宾,关岛,阿留申群岛,威克岛和中途岛,英国在香港,日本在千岛列岛,小笠原群岛,奄美大岛,琉球,台湾,澎湖列岛的防卫现状不变,不再新建,扩建要塞工事,修理工厂和岸基防御。
    这样的结果是日本只能保有扶桑,山城,伊势,日向,长门,陆奥,榛名,雾岛,比睿,和金刚这十艘战列舰,这就是日后日本海军没有了巡洋战列舰这一分类的由来。
    如果没有加藤友三郎的最后决断,日本能最后接受这个结果是几乎不可想象的。最先的反对就来自代表团内,日本海军首席随员,海军大学校校长的加藤宽治。一个代表团里两个意见针锋相对的加藤,让所有人都觉得有点不方便。
    当时的英美媒体把加藤友三郎称作“大加藤”而把无论是官位,还是职位都没有大加藤大的加藤宽治称作“小加藤”加藤宽治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担任第三南遣特务舰队司令官以后就成了一个反英美派,大战结束以后又担任日本赴德军事调查团团长,从那以后更是成了一个亲德派。小加藤注意到了一次大战中德国在火炮,飞机和潜水艇等技术上其实领先于英法这一事实,这就可以帮助日本海军解除在日英同盟以后再不能得到英国在海军技术上帮助的后顾之忧。而当时的德国海军当局和一般德国人出于对英法的憎恶又主动地对日本开放各种机密,比如巴黎媾和协定(凡尔赛条约)所禁止德国拥有的2200吨级潜水艇(U142号艇)的柴油发动机和二次电池的实物就由三菱造船偷运回了日本。
    当时英美法等国对日本和德国之间的这种私下交易有所察觉,抱有很大疑虑。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在德日之间还有一份秘密备忘录。德国海军大臣特罗达中将(AdolfvonTrotha,日德兰海战时的德国公海舰队参谋长)和小加藤之间秘密签有一份一开始是“个人合同”文字的备忘录,主要内容为三点:1.国潜水艇图纸全部交给日本。
    2.国向日本派遣两名已经编入预备役的潜水艇军官。
    3.本在德国技术上所作改善,在德国能够采用的时候全部交还德国。
    日本海军大臣大加藤听了调查团的原敢二郎中佐的报告后吓得魂飞天外,虽然备忘录上写明了“个人合同”这几个字,但这东西实质上就是一种德日海军协定,立即命令驻法海军武官大角岑生大佐和驻英海军武官饭田久恒处理此事,一定要销毁这份备忘录。处理这件事花了将近一年,总算把那份让人想起来就心惊肉跳的东西从德国人要回来销毁了,但是想把小加藤宽治编入预备役的想法却没有能够实现。
    现在的小加藤和大加藤之间展开了异常激烈的争吵,争吵的中心就是这个60%的比例。因为军令部的计算是希望这个比例为70%。
    “七成”这个莫名其妙的数字具有无上的魔力,生生地把日本海军给撕裂了,把日本海军一直领上了死路。现在要谈日本海军的历史,就一定要扯到这个“七成”这个统治日本海军达30年的“七成”学说是所谓“日本第一的海军战略家”佐藤铁太郎的伟大发明。佐藤铁太郎喜欢弄战略,1892年就发表了一篇名为《国防私说》的论文。甲午海战任赤城号航海长时,在舰长战死的时候果断地接管指挥权,保住了船没被打沉从而受到山本权兵卫另眼看待。山本听说此人喜欢玩战略,战后就送他到英国和美国留学,学习海军战略。1902年,佐藤在回国后担任海大教官时又写出了一本《帝国国防论》从各方面论证了日本国防的三线理论。所谓“三线”就是海上,海岸和内地三线,这本书深受山本权兵卫赏识,曾被山本大臣推荐给宫内厅供明治天皇御览。佐藤在日俄战争任第二舰队参谋,在对马海战的最关键时刻帮东乡平八郎补上了漏洞,挽救了东乡挽救了平八郎。战争结束后又回海大当教官,开设“海防史论课”是日本海军中公认的战史专家。美兵力“七成论”最早是在1907年发表的《帝国国防史论》中提出来的。佐藤1912年晋升为少将以后,在担任军令部参谋的同时,依然兼任了海大教官,这时写的《国防策议》详细地论证了这个“七成论”当时由海大校长八代六郎牵头,组织了佐藤铁太郎少将,安保清种大佐,大角岑生中佐,下村延太郎大佐和斋藤七五郎中佐等人编写了一个名叫《国防问题研究》的论文集专门宣传这个“七成论”要知道这几个人日后军衔混的最低的也是中将,其中八代,安保,大角后来全当过海军大臣,也就是说,以后他们就代表了日本海军,所以这个“七成论”也就更加轰轰烈烈地深入人心了。
    这个所谓“七成论”其实不复杂,就是佐藤铁太郎总结了历次海战的兵力以后得出这么一条规律:海战中进攻一方没有防守一方1.5倍以上的兵力,就属于冒险,成功的概率很低。反过来说防守一方如果拥有进攻一方2/3以上的兵力就能迫使敌人不敢发动进攻。结论是,日本如果希望美国不敢进攻日本的话,至少应该保持相当于美国海军七成左右的兵力。
    如果作为作战用兵的一个参考,这个所谓“七成论”也没有什么大错,当然也没有人知道佐藤少将的数据来源到底是不是可信,起码这个一定要维持相当数量的海军兵力的结论肯定受欢迎。但是如果把这个仅仅是从历史上的战例统计出来的数字神圣到绝对教条的地步,也只有日本人才会那么做。现在小加藤就是拿着这个“七成”教条作武器和大加藤做不屈不饶的斗争,坚决反对大加藤去钻英美下的套。
    但大加藤决心已定,论官职论功劳论资历小加藤比大加藤差的太远,小加藤进海兵时候的教官就是已经是大尉了的大加藤,小加藤反大加藤反不出名堂,就这样日本在这个海军协定上签了字。
    但要知道小加藤不是一个人,他代表了一个势力,一个海军内部的亲德少壮派势力,靠硬压是压不下去的,加藤友三郎只能够压服反对意见,但无法说服持反对意见的人。好在大加藤也能压得下去,从华盛顿回来大加藤就接替高桥是清当了首相,联合陆军大臣山梨半造一起裁军。
    但是加藤友三郎身体不好,一直有胃病,在对马海战时就是按着肚子在帮东乡吆喝的大加藤本身就再没活多久,第二年的1923年,加藤友三郎在首相任上死于大肠癌,享年62岁。
    接替加藤友三郎是再度卷土重来的山本权兵卫,可是山本权兵卫注定当不好首相。上任是关东大震灾第二天的9月2日,年底又出了谋刺皇太子,后来的昭和天皇的“虎门事件”刚当满四个月就下台了。
    不管山本权兵卫下不下台,反正他已经被编入了预备役,管不了海军的事了。山本,加藤以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团结海军。所谓“天才”就是那些可遇而不可求,几百上千年才有,不能指望永远存在的那种人物,而且天才有一个特点,就是以来就是成帮结伙地来,要不就是一个没有。日本明治维新的时候是一个天才群集的年代,但是随着那些天才们退出历史舞台,留下一帮庸才甚至蠢材来继续表演的时候,上演的东西就变成了闹剧或者是丑剧。
    华盛顿会议只限制了主力战列舰,期限只有十年。大家看看这个条约还不错,就商量着再这样继续干下去,而英美想想光限制战列舰还不够,其他的辅助舰也得限制起来,1927年,又在日内瓦召开了海军裁军会议。日本的全权代表是当时的朝鲜总督,以前因为西门子事件而丢掉了海军大臣的乌纱帽,但在后来的1932年又做到了第30代首相的海军大将斋藤实。那次会议不止日派出的代表是军人,美国英国意大利,各国代表几乎全是干过舰队司令的,法国人根本就没来,就算来了也肯定是一个穿二尺半的。俗话说军人见面分外眼红,最后连美国和英国都吵了起来。美国人不仅主张要限制总吨位,还要限制舰只数量,而大英帝国殖民地多,巡洋舰少了玩不转,这就吵了个不亦乐乎,最后不欢而散,什么都没弄成。
    但是不能还是不行,后来在1930年1月份大家又在伦敦凑齐了,这次接受了上次日内瓦会议失败的教训,大家都不派军人,改派政治家,希望政治家们能从大局着眼,达成什么协议。日本派出的是前首相若礼次郎,海军大臣财部彪作为随员参加。当时的日本是政治经济一片混乱的时代,田中义一因为关东军在皇姑屯谋杀张作霖而下台,接任的是浜口雄幸。赶上1927年还爆发了金融恐慌,日本经济一片悲惨,随身携带工具去南洋打工成了日本女人的一大选择,政府正在实行紧缩财政政策,所以从浜口首相来说是一定要谈判成功。
    浜口觉得前两次去谈判的大加藤和斋藤都是海军,所以谈不好,所以这次派个文官。但是不要军人参加,军人们就肯干了?这边军令部已经有了既定方针:上次在华盛顿吃了亏,这次在伦敦一定要找补回来。军令部长就是上次被大加藤压下去了的小加藤,加藤宽治大将。谈判代表出发以前,军令部就公布了谈判底线:巡洋舰要七成,其他辅助舰只也要七成,潜水艇就是现在保有的数字,71艘,七万八千五百吨,决不让步,谁让步谁就是日奸。
    小加藤认为上次被大加藤压了的最大原因是孤立无援,这次要动员全国舆论来作后盾,省得又跑出来个什么牛人要压他就范。可是他根本就没想到这么一来就不叫谈判了。这纯粹是去找碴,真是认真想去谈判没有先把自己的目标亮出来的做法。就算真是那么想那个七成,而且英美也确实有可能让步的话,反而就更不能公开说了。谈判就是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如果对方就那么全盘接受了你的条件就不是谈判了,那是最后通牒。就算把英美两国政府换成西太后去打理都是行不通的,西太后也有同时向十几个国家宣战的时候。可是军令部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知,在代表团出发之前就把这三个条件全部公开了出来,只能说是存心要搅黄这场谈判。
    那边的英美加上法国这些欧洲老牌殖民国家就弄不懂日本人在打什么算盘。上次在战列舰问题上作梗,那可以理解,这次要是在潜水艇问题上作梗也可以理解,但是日本缠着这个巡洋舰不放就让他们无法理解。
    原来,在欧洲殖民国家的海军里,巡洋舰不是用来作战的。作战有战列舰,巡洋舰是用来“巡洋”的。什么叫“巡洋”只要看看老式巡洋舰的内装就知道了。巡洋舰吨位一般没有战列舰大,但生活条件一般却比战列舰还好。巡洋舰是成天在海上晃来晃去,开到哪个殖民地,先架起大炮来吓人,然后打开香槟开舞会,所以老式巡洋舰都有一个宽广的大厅,那是用来向殖民地展览宗主国的威风的。
    日本人又没有什么殖民地,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向朝鲜人和台湾人夸耀的,日本人要巡洋舰还真是为了打仗,这点以后再说。但是现在的浜口首相是铁了心,怎么着也要把条约签了,于是在最后,除了上次的华盛顿条约再延长五年之外,其他的辅助舰达成了以下的裁减方案:
    日本
    美国
    英国
    日美比率
    大型巡洋舰(12艘)108,400(18艘)180,000(15艘)146,80060.2%
    轻型巡洋舰
    100,450
    143,500
    192,200
    70%
    驱逐舰
    105,500
    150,000
    150,000
    70.3%
    潜水艇
    52,700
    52,700
    52,700
    100%
    合计
    367,050
    526,200
    541,700
    69.755%
    伦敦最终裁军方案(单位:吨)
    从整体上来说,日本应该满足于这个方案,所以财部彪就自作主张代表日本政府在条约上签了字。签了字又怕负责任,和国内联系说本官是没有办法了,只好被那些鬼畜们逼着签了字,你们要是不认,你们再想办法。
    军令部当然就明确表示不同意,和财部彪干上了,好戏就从日本政府签署了条约以后开始。
    政府签了字并不表示条约开始生效,要正式生效日本政府还必须得经过议会,贵族院和军事参议院的批准。
    不说财部就是海军一霸,但也确实是个牛人,山本权兵卫的女婿,加藤友三郎的心腹,这样的牛人,军令部长加藤宽治也敢反?敢,人家的后台不比山本权兵卫差。
    财部彪吊床号高,丈人又狠,所以晋升快。但是财部彪不是晋升最快的,还有人1892年毕业,1921年就晋升了大将的。这位日本海军中晋升最快的就是伏见宫恭博王。
    创造和保持了日本海军纪录,毕业29年升大将的这个伏见宫是皇族,国家就是他们家的,没事当大将玩也是他们自己的家务事,和别人无关。从这个角度来看,所以财部依然是超级牛人,但是从这个角度观察日本并不一定合适,皇族军人不管陆海军,只要能活着都可以升到大将,死了还能进元帅府,但在绝大多数场合那就是个太监的摆设玩意,没用处的。比如说好几任参谋总长是皇族,有栖川宫炽仁亲王,小松宫彰仁亲王和闲院宫载仁亲王,其中载仁亲王从1931年到1940年当了10年参谋总长,但一说那个时代就是“参谋次长”不太听到“参谋总长”总长是干吗的?橡皮图章。
    但这个伏见宫博恭王后来当军令部长时楞把个摆设的皇族职位给弄成了现实,他把“海军军令部”给弄成了“军令部”又把“军令部长”给弄成了“军令总长”这不光光是玩文字游戏,这是动真格的,伏见宫楞把海军的军政和军令像陆军一样给弄成了二元化。伏见宫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和他的出身经历都有关系。
    “伏见”是宫号,“博恭”是名字。有宫号说明是皇族,但只是“王”而不是“亲王”说明他只是天皇的远亲。只有天皇的至亲骨肉才是“亲王”名字必须是什么什么“仁”远了就只是“王”名字也可以胡乱起,亲王和王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决不能错。至于这个博恭王和昭和天皇的血缘关系则不在此讨论,反正不太近。伏见宫1886年4月进了海兵16期,可是9月份就退了学,去德国弗伦斯堡海军学院留学。理由不清楚,估计是受不了海军兵学校那种对皇族的照顾。
    昭和天皇的亲弟弟高松宫宣仁亲王是海兵52期的,那一期还挺出人才,出谋划策和赤膊上阵炸珍珠港的两位,源田实和渊田美津雄全是这一期的。
    1987年高松宫死后人们发现了他的日记,日记中有关在海兵的那段日子就是哭天抢地。不能和其他学生住在一起,皇族住单个小院,身边配有专职教官,全是大佐级别,还都牛皮轰轰的,成天不离左右,走快了要挨骂,走慢了也要挨骂,和人说话,别人说什么无所谓,只要用了敬语就行,而高松宫呢,政治话题不能说,社会话题不能说,花姑娘话题当然就更不能说了,一说准挨骂。
    时间一长,同学们看他成天挨骂挺可怜,于是都躲着他,省的帮他招骂。可能伏见宫也就是受不了这个才要去德国的。
    伏见宫在德国不是镀金,而是实打实的受教育。读完了海军学院以后还上了研究生班。
    回来以后又在海上干,因为反正不是什么至亲,天皇也不希罕,别人当然就更不管了。日俄战争黄海海战被打断了三根肋骨成了英雄。有了这样的学历,经历,资历再加上血统,流氓会了武术,谁还能挡得住?
    伏见宫和小加藤又是个什么关系呢?加藤宽治是福井人,伏见宫有一块离宫在福井,老伏见宫的贞爱亲王是陆军大将,但想把长子弄去当海军,夏天去离宫时就把福井县离得近的海兵学生加藤宽治找来陪小伏见宫玩,当时小伏见宫14岁,加藤宽治19岁。
    日俄战争的黄海海战中,伏见宫是三笠号后炮指挥官的少佐第三分队长。
    伏见宫受伤以后拒绝了军医的救治,让军医先去处理重伤员,是赶来的炮术长加藤宽治少佐把他楞抱下去的,战后加藤宽治出任驻英国武官,伏见宫正好也由军令部派驻英国,两人的关系比平常人想象的还要铁。
    而姑爷财部亲王呢?在海军里没什么好评,这次去伦敦谈海军军备,这位姑爷居然把老婆一起带了去。这种在欧美可能是一种理所当然的行为在当时的日本是不可接受的,海军的最长老东乡元帅就说了:“去谈判就是上战场,带了家主婆上战场是怎么回事?”
    所以小加藤不怵什么财部彪,再加上财部彪的丈人,78岁的山本权兵卫现在也就是隐居在家,对任何问题都不发表公开意见,仅仅私下对上门拜访的外务次官吉田茂说了一句:“会谈一定要成功,大家一定要让步”3月17日,军令部次长末次信正在各报的晚刊上发表了一篇名叫《海军当局的声明》的文章,明确表示:“日美妥协案是对美的单方面让步,是美国想把日本束缚在60%上的阴谋,海军当局决不承认这个提案”全日本都傻了:海相签了字的方案,怎么又跑出来了一个“海军当局”不同意这个方案?这个海军当局到底是谁啊?
    这个海军当局就是军令部长加藤宽治,次长末次信正和他们的后台,军事参议官东乡平八郎和伏见宫。
    同一天,加藤宽治给财部彪发去这样的电报:“整体来说美国对日本的让步已经接近于七成,但是否定日本对潜水艇的要求就充分说明了美国的狡诈,日本没有接受美国方案的余地”4月23日,贵族院和众议院开始讨论这个伦敦条约。25日在野党政友会干事长鸠山一郎在众议院扔出了重磅炸弹:“国防立案是参谋总长和军令部长,政府置统帅权不顾,蹂躏和变更天皇辅弼机关的意见,我认为这是一种极大的乱暴的政治冒险”这就是所谓“统帅权干犯”问题的由来。
    这件事正好赶上日本全国军国主义化的好时机,一个本来是兵力准备数量的单纯技术问题,就这样给海军强硬派,陆军参谋们和别有用心的政治家们上纲上线,炒作成了一个有关尊不尊重宪法,忠不忠于天皇的政治问题。
    笔者在《军国幕僚》中说明过日本军队的指挥权,也就是这个统帅权归天皇所有,天皇通过参谋本部指挥军队,参谋总长就是天皇的幕僚长,这是所谓军令系统。但实际上参谋总长管不到海军,海军的军令归军令部管。另一方面军队的组织则算军政系统,由天皇通过政府的陆军省和海军省进行管理,这就是日本军事组织上有名的军政军令二元化。通俗地说就是政府管招兵养兵,但管不到用兵,用兵归军令,归军队自己。陆军和海军之间当然是完全两元的,谁看谁都是生死仇人,陆军内部的军政军令是完全两元化的,但日本海军一开始却不是这样。
    海军虽然有军令部,但是因为山本权兵卫这个海军最大的大佬长期担任海军大臣,军令部在山本老大面前抬不起头,所以长期以来和陆军不一样,海军的一切都是归海军省说了算,军令部就是制定个训练计划,作战计划什么的。
    陆军的三大衙门是陆军省,参谋本部和训练总监部,海军的三大衙门却是海军省,联合舰队和军令部,像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所表现的那样,具体作战由现场的联合舰队说了算,军令部就沦落到有点像陆军的训练总监部,只能管管练兵。
    作为海军军令部门的军令部当然做梦都想变成参谋本部那样的衙门,好不容易的机会来了还能不赶快利用。5月15日财部彪从伦敦回到东京的当天下午,加藤宽治就向财部彪提出辞职,并向财部彪出示了《弹劾浜口内阁上奏书》要浜口和财部对“统帅权干犯事件”负责来达到废弃伦敦条约的目的。
    6月10日加藤趁向昭和天皇上奏的机会,向昭和天皇面呈了辞职书,在此之前的5日,末次也趁给天皇讲课的机会,贩卖了《大日本帝国宪法》的第11条和第12条,就是这个统帅权问题,官司就一直打到了昭和天皇那儿。
    因为天皇没作声,所以后来在西园寺公望,冈田启介的斡旋下,以财部彪也辞去海相的条件,众议院,贵族院和军事参议院还是通过了伦敦条约。这样这个“统帅权干犯”就暂时没人提了。海相和军令部长辞职,海军次官山梨胜之进中将和军令部次长末次信正中将被免职,海军人马大换班。海相换成了安保清种,军令部长换成了谷口尚真。
    但事情还没有完。1930年11月14日,浜口首相在东京火车站被一个名叫佐乡屋留雄的右翼分子打了黑枪,由于伤重不治,九个月以后的1931年8月死亡。
    谋刺一国首相的凶手没有受极刑。凶手的罪名居然只是“杀人未遂”理由是据说浜口首相身上有一种一般人身上没有的细菌,是这种跑到伤口里去使得枪伤治不好,所以佐乡屋留雄的谋刺和浜口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合着浜口首相的死亡不是他杀,而是自杀。
    当时日本就变得这么怪里怪气,随便什么首相大臣都可以拿来随便杀着玩,而且不需要负责任,杀了高官就是英雄。行刺滨口的凶手没事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十年前的1921年11月右翼恐怖分子行刺原敬首相,凶手也没事。法庭说凶手中冈艮一只有19岁,还没成年不懂事,长大了兴许就不乱杀人了,重在教育,给赦免了。赦免以后的中冈艮一去了哪儿?在满洲大连的关东军司令部做内卫。
    这位谋刺浜口幸雄的佐乡屋留雄一直到战后还是著名的右翼人士,1954年和原来血盟团的中心人物井上日召一起组织右翼团体“护国团”并且担任团长,1959年又担任有大右翼儿玉誉士夫参加的“全日本爱国团体会议”简称“全爱会议”的首任议长。
    军人看出便宜了,杀总理,杀大臣原来能成英雄。这一下连体制内的军人也跟着一起上了。1932年5月15日,四名对伦敦裁军条约不满的海军下级军官和五名陆军士官学校学生闯进首相官邸,暗杀了犬养毅首相。
    无论从什么角度上来说,犬养毅都不是军国主义分子。在关东军发动9.18事变,挑起中日十五年战争的恶劣环境下,犬养毅还是在尽量压制陆军,同时在寻找中国的路子想和平解决满洲问题,甚至为了把被关东军查封了的张学良私人财务还给张学良而奔走,应该说他是个好人,起码不是坏人。
    但是最有讽刺意义的是这个好人的坟墓是自己掘的!“统帅权干犯事件”中最早跳出来,跳得最欢就是他。他当时是政友会总裁,为了能够打倒执政的民政党,推翻浜口内阁而执政而不择手段,同枢密院院长平沼骐一郎,军令部长加藤宽治,次长末次信正,结成反内阁的“神圣同盟”终于在1931年12月坐上了首相的宝座。但是也必须指出,犬养毅的所作所为,最后埋葬了日的政党政治,从而无意中在日本的法西斯化,军国主义化的进程中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政治家经常会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但是不择手段的政治家所得到的后果往往也是自己都料想不到的。
    日本海军就是这样围绕着这个“八八舰队”一步一步地完成了自身的军国主义化。
    海军分裂成了两派:赞成军备条约的“条约派”和反对军备条约的“舰队派”这次分裂的后果很严重,一直影响到后来的太平洋战争时期联合舰队的人事安排。山本五十六出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后挑选福留繁担任联合舰队参谋长的原因就是要做出团结舰队派的姿势,而第一航空战队司令长官南云中一的任命也有南云中一在那次口水仗中是铁杆舰队派的原因。
    笔者是不是在无限上纲,是不是一定能以赞成或反对伦敦海军军备条约来划分是不是军国主义分子?
    能,来看一下1934年3月1日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末次信正中将在军事参议官会议上的演说吧:“眼下时局的中心是满洲问题,今后海军裁军问题也会和满洲问题一样成为时局的中心。满洲能有今天是日本陆军的功劳,但是陆军之所以能够不屈服于国联的抗议,无视美国的恫吓而无后顾之忧,是因为海军有着掌握西太平洋制海权的实力。有关海军实力消长的裁军问题和满洲问题是决不可分而视之的互为因果表里的关系。”
    末次信正点出了问题的实质,这个海军军备问题就变得很清楚了。
    和日本陆军不同,日本海军起码在一开始,到二十世纪30年代为止还不是那么军国主义的。怎么后来就一下子就会成了一支军国主义的队伍,肯定有原因。把责任推到整个社会甚至全世界的大环境上去是一个方法,但是大环境也是一个个的活人创造出来的,在同样的国际大环境,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更不用说日本海军还有其本身的特殊原因了。
    日本海军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原因,在日本海军基本上还是一支正常的军队时就已经种下了。只不过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个原因被环境所诱发而已,一般来说公认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被的日本海军军国主义化的两大动力源一个是东乡平八郎,另一个则是伏见宫博恭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日本海军发生了日本海军史上最重要的人事变动,首先是1931年12月大角岑生接替安保清种出任海军大臣,后来是1932年2月伏见宫接任谷口尚真出任军令部长。
    海兵24期吊床号第三位的大角岑生学习成绩不错,但其他方面就没人知道。日俄战争,他带着人去参加堵塞旅顺口,半路上机械出了故障,糊里糊涂地就回来了。他当时是老爷战舰桥立的航海长,连甲午战争都出不上力的桥立,到了日俄战争就更是条溜边的黄花鱼了,整个日俄战争,大角也就这么糊里糊涂混了过来。
    就凭着他的吊床号和混功,大角就这样一直混成了海军大臣,甚至混成了贵族。9.18事变以后论功行赏,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陆军大臣南次郎都弄了个子爵当,成了华族。大家定睛一看,怎么这个大角岑生也成了子爵?据说叙爵位不光按战功,是按年次来,哪年有人立了功,天皇要赐爵位,那年的人全跟着沾光,别看大角岑生在1931年里只当了最后27天的海军大臣,只要是1931年就行。陆军的荒木贞夫虽然在9.18事变里出了力,但真正的赐爵位的理由也是当了最后27天的陆军大臣,日本这种荒唐事特别多。
    这个华族可不是好玩的,比那个中看不中吃的大佐将军什么的要可口的多。将军退休战死了就没了,不会说你们家再出个人顶缺,华族是世袭的,子孙万代有的做。进帝国大学难不难?华族子弟白给,问题是人家还不想去呢,人家要进学习院,嫌和平民子弟一起混没了身份。华族最好的优点是能来钱,像公爵,侯爵满30岁就是贵族院的终身议员,其他伯子男爵七年一次互选,这不都是有俸禄的吗?有人可能不服气,说华族有钱怎么天皇老要去救济华族?那些要救济的都是些老公家下来的华族,土头土脑只知道要脸面而不去弄钱,可这帮新贵华族的字典里保管没有“穷”这个字。当然新贵华族们都在官位上,自然有钱,但是他们真要是不要了面到处借钱不还你还真没治,有条《华族财产保全令》就明文规定,任何人不得扣压封存华族财产,借给华族钱就算你送的。
    但是后来来了个麦克阿瑟,那执照当然就全部被吊销了。
    大角岑生一辈子在混,而且混得很好,因为他深知混的诀窍就是不要犯政治错误。
    1932年初就是1.28淞沪抗战。上海公使馆陆军武官助理田中隆吉少佐受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大佐的委托,在国际大都市上海策划“袭击日本僧侣事件”来转移国际视线。
    板垣和田中都没有事先和海军打招呼。对海军来说这也算是一次突然袭击。对这次突然袭击的反应,大角海相和谷口军令部长截然不同。
    日本在上海几乎没有陆军兵力,能指望上的就是海军。日本海军最早在华的舰队是1905年日俄战争时期编程的南清舰队,以上海为基地,包括新高,对马和和泉这三艘巡洋舰以及两艘在上海制造的炮艇隅田和伏见,司令官是寺垣猪三少将。辛亥革命以后日本想趁乱扩大在扬子江流域的权益,将南清舰队改名为第三舰队,增加了便于在长江内河行动的河防炮艇。第一次大战爆发后中国北洋政府宣布中立,由于交战国不能在中立国保持兵力,所以回得了日的巡洋舰回了日本,其他河防炮艇在上海被解除武装,第三舰队解散。解散时的司令官就是姑爷亲王财部彪中将。
    但随着北洋政府在1917年12月取消中立而加入协约国以后,日本舰队再度复活。这次编成的舰队基地还是在上海,但名字叫“第一遣支舰队”直到10年后的1927年又日本海军又编成了一支基地在青岛的第二遣支舰队时人们才知道原来为什么有个“第一”1932年“12.8”事变以后,这两支舰队统一起来又重新编成了第三舰队,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海军又编成了第四舰队派往中国,和原来的第三舰队统编成为“支那方面派遣舰队”简称“遣支舰队”事变以后大角发表的谈话含含糊糊,但是强调了“上海有27000日本人”你怎么解释都行。但军令部长谷口不同,在2月1日的有关上海局势的军事参议官会议上坚决反对扩大事态,理由是事态的扩大很可能导致和英美发生战争。
    谷口的态度使出席会议的东乡平八郎发了火,大骂军令部长。
    年轻时是闷嘴葫芦的东乡平八郎以后也不太说话,退休了以后就更不多管闲事了。但是山本权并卫由于西门子事件被赶出海军以后东乡活跃起来了,特别是华盛顿会议以后更是以海军最长老自居,什么事都有了他的一份。
    东乡对谷口一直深恶痛绝,原因起于9.18事变。9.18的时候,谷口明确表示反对,理由还是日本在中国的扩张肯定会导致和英美的全面战争,要和英美开战至少还需要35亿日元的军费,这笔钱上哪儿去找?老老实实呆着是正经。当时东乡拍了桌子:“军令部每年在制定对英美作战方案,怎么到了这个时候反而说不能和英美开战?”
    谷口尚真大将的长子,海兵64期的谷口真少佐曾经回忆说前海军次官山梨胜之进大将在1960年曾经把他喊去说:“趁我还有力气说话的时候想过你说一句话:当年全部海军就你父亲一个人在反对打仗,如果当年听了你父亲的话,日本不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但当年的日本是容不下谷口的,当年的日本注定了要落到今天这个地步,从东乡开始的海军打定了主意,拿下谷口,代之以伏见宫,那是1932年2月2日的事情。
    要拿下的不只是谷口大将,这时开始一连串人事更迭后来被史学家称为“大角人事”因为这些人事更动全部是在大角当海相时进行的。和人事权掌握在参谋本部,到时候只要陆军省和训练总监部点个头的陆军不同,海军的人事权全部集中在海军省人事局,这点一直到最后战败海军省解体为止,所以虽然这些人事变更的主谋是加藤宽治和末次信正,后台是东乡平八郎和伏见宫博恭王,但恶名就是当着海军大臣的大角岑生给背了。这些人事变动的主要内容是条约派的财部彪大将,谷口尚真大将,山梨胜之进大将,9.18事变时的海军省军务局长寺岛健中将,伦敦会议时的军务局长堀悌吉中将,驻美武官坂野常善中将等十来名将官在从1933年到1934年不到一年之内全部被编入预备役,海军被舰队派彻底把持。条约派的将官几乎一个不剩。
    后来的米内光政,井上成美等几个经常被人划到条约派中去的那几个人实际上当时并不是真的条约派,米内光政当时是镇海湾要塞中将司令官,不在中央机关,在重要政治问题上没有发言权,井上成美还仅仅是海军大学校大佐教官,属于小巴腊子,而山本五十六少将则是不折不扣的舰队派,这点以后再详细说。
    伏见宫当上军令部长以后的动作,首先就是通过1933年9月的《军令部令》和《陆军省军令部业务互涉规程》把“海军军令部”这个从1893年开始用了40年的称呼去掉了“海军”这两个字,改成了“军令部”“军令部长”的称呼也变成了“军令总长”日本人喜欢玩文字游戏,比如在战败无条件投降时为了“降伏”这个字参谋本部和外务省还在扯皮,但这一次不是一般的文字游戏,而是有具体内容,新的军令部在海军业务上相当于和参谋本部在陆军业务中期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和参谋本部同等了。
    长大了的军令部首先干的就是搅黄第二次伦敦军备谈判和撕毁华盛顿条约和伦敦条约。
    1935年,第二次伦敦海军军备会议开幕,日本人这次是主动出击。提出的条件是: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所以要撤销比例限制。大家要讲和平,尽量裁减军备,干脆把战列舰,航空母舰全部裁了,留点巡洋舰看看海岸线就行了。
    意思就是,把西太平洋给日本。因为真要是合了日本的意,英美就再也打不到远东来了,日本人可以在这里为所欲为。
    当然是不可能滴,于是这个第二次伦敦海军军备会议从一开始就已经夭折,在预备会议的时候就宣布休会了。至于那个讨厌的华盛顿条约则在前一年的1934年12月29日,由驻美大使斋藤博照会赫尔国务卿,按照条约规定,在满期两年之前宣布不继续延长。
    1934年12月22日,舰队派的最强硬人物加藤宽治大将在日本政府正式决定废弃华盛顿条约以后,参拜了位于多摩墓地的5月30日刚刚去世的元帅东乡平八郎海军大将的墓地,向他报告东乡晚年的两大心愿,统帅权独立和废除军备条约已经胜利完成,大将可以安息了。
    日本海军在思想上和组织上已经完成了军国主义化,正在准备再赌一场。
    可是物理硬件上的准备怎么样了呢?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