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壶史:道术奇谈 ... 阅读至0%

第8章 壶史:道术奇谈 ...

书名:唐朝的黑夜 作者:魏风华 本章字数:1018字 更新时间:2020-02-09 00:34
    武攸绪修炼记
    《酉阳杂俎》中有“壶史”一门类,专记道术。至于为什么叫“壶史”,后人不得而知。依揣测,似是取“袖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之意。但是否真的如此,只有段成式自己清楚了。在“壶史”中,段成式讲述了一则武则天之侄武攸绪的神奇故事:
    武攸绪,天后从子,年十四,潜于长安市中卖卜,一处不过五六日。因徙升中岳,遂隐居,服赤箭、伏苓。贵人王公所遗鹿裘、藤器,上积尘萝,弃而不用。晚年肌肉始尽,目有紫光,昼见星月,又能辨数里外语。安乐公主出降,上遣玺书召,令勉受国命,暂屈高标。至京,亲贵候谒,寒温之外,不交一言。封国公,及还山,敕学士赋诗送之。
    史上的武攸绪是唐朝著名的隐士,少年时即好学道家之书,身怀奇术,曾于长安摆摊为人占卜算命,每每灵验,但从不固定于一处,而是五六天换个地方,尽管如此找他算命的人还是趋之若鹜。
    武则天掌权,武攸绪被封为王,但不为所动,最后辞职,隐居中岳嵩山,京城的皇帝、贵族、官员常常送来裘皮、珠宝,但武攸绪弃之不用,上积尘萝。武则天死后,武承嗣、武三思等武姓亲属皆遭不测,唯武攸绪高蹈避祸,躲过一劫。在嵩山隐居的日子,武攸绪除了登山采药外,就是于石室内修炼形神,拒绝与外界接触。
    唐中宗复位,李家皇帝对武姓诸人颇恨,但唯度对武攸绪尊敬有加;后及安乐公主出嫁,朝廷召其入朝参加婚礼,武攸绪勉强从命。嵩山修炼多年的他,仙风道骨,须发皆白,身着宽大的道服,入得长安城,众人都以为是仙人下凡。在长安,无论是面对皇帝,还是往昔的同事,武攸绪都保持沉默,能一句话说完的事,不说两句,所谓“寒温之外,不交一言”。
    在长安,武攸绪又被封为国公,不就而还嵩山,继续修炼。按《酉阳杂俎》的说法,日夜修炼道术的他,在晚年时,外形很是令人恐怖:“肌肉始尽,目有紫光,昼见星月”。此外,好几里地之外人们说话,他都能听得见。据说,后来武攸绪修炼成功,“尸解”而成仙。
    唐玄宗学隐术
    罗公远是鄂州人,唐朝时著名的魔法师,此人虽一把年纪,但面容却如十六七岁的少年。据史上记载:罗公远身怀奇技,唐玄宗曾求其施法,让自己到月亮上走一圈儿。一天晚上,罗公远站于后宫,将手中竹杖抛向空中,顷刻间化作一架长桥。唐玄宗登桥而行,走了大约十多里地,感到面前月光夺目,寒气侵人,抬头望见是一座宫殿。罗公远说:“此即月宫!”唐玄宗很高兴,溜进宫中,见有仙女数百,皆着素练霓衣,舞于庭下,影姿曼妙,美丽异常。唐玄宗问其舞曲为何名,一名仙女回答:“《霓裳羽衣》也。”皇帝深晓音律,默记音调于心。及至归还,回望那长桥,随着自己每走一步而消失一点。转天,他招集乐工,依其音调,创作出唐朝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同时,皇帝还从月宫里带回了一种烧饼,其形如月,这就是月饼的由来。本故事讲的是皇帝向罗公远学习隐身术的故事。据说,掌握隐身术的人,如心存善念,二十年后可变化形体,这在道术领域被称作“脱离”。再过二十年,可跻身“地仙”行列:
    玄宗学隐形于罗公远,或衣带、或巾脚不能隐。上诘之,公远极言曰:“陛下未能脱屣天下,而以道为戏,若尽臣术,必怀玺入人家,将困于鱼服也。”玄宗怒,慢骂之,公远遂走入殿柱中,极疏上失。上愈怒,令易柱破之。复入玉磶中,乃易磶观之。玉磶明莹,见公远形在其中,长寸馀,因碎为十数段,悉有公远形。上惧,谢焉,忽不复见。后中使于蜀道见之,公远笑曰:“为我谢陛下。”
    罗公远本不欲传授,但最后被逼无奈,只得从命。于是,玄宗皇帝好奇地学了起来,但隐不利索,总露出点什么,皇帝很不愉快,就责问为什么。罗对皇帝进行了一番劝讽:“陛下,您是一国之尊,不治理国家,却忙着学我们道家这些小法术。如果您真的想全部学会,那一定将怀揣着玉玺走进平常人家,被困于百姓生活中。”玄宗听了特生气,破口大骂。罗毕竟是当时顶级的法师,于是遁形于殿柱中,继续揭露皇帝的过失。玄宗更怒,叫人把柱子砸开,罗又跑到柱下的玉石里。玄宗又叫人劈开玉石,碎成十几块,每块上都有罗的人形。玄宗一下子害怕了,于是认错。
    在这里,罗公远把玄宗皇帝戏弄一番,施展了奇异的道术。不过,在此之前的一次斗法中,他却败给了唐朝的密宗大师不空和尚。不空是天竺人,少年时跟随师父来中土大唐传教,修行高深,为玄宗、肃宗和代宗三代皇帝所尊崇,圆寂后朝廷赠司空、封肃国公,这在中国高僧中绝无仅有。有一天,玄宗皇帝无聊,将罗公远和不空请至后宫,让他们较量法术。比赛开始后,罗公远不断反手挠背,不空说:“借一下您的玉如意。”当时后宫殿上有光滑的花石,不空挥舞玉如意,击碎了块块花石。罗公远找不空要那玉如意,不空说:“你来取。”罗公远见那玉如意就在不空手中,于是出其不意猛地一够,却没够着。又够,还是摸了一把空。罗公远这才知道不空和尚确实不简单,他明明看到那玉如意在不空手中,怎么摸上去却空空如也?此时玄宗急了,欲帮罗公远去抢不空手里的玉如意。后者说:“李三郎请不要起来!你现在看到的不过是如意的影子!”随后,不空又朝罗公远挥了挥手,那意思是,你瞧:玉如意还在我的手里。
    显然唐朝最著名的道士之一罗公远败在了佛门不空的手下。
    后来,在《西游记》中,作者参考上面的传说,设计了一场车迟国僧道斗法的故事。我们这里只说罗公远。在离开玄宗后,他就再也没回来。后有朝廷使者在四川的蜀道上看到罗公远,罗笑对使者说:“为我向陛下道歉!”据说,后来在天宝年间,安史之乱起,玄宗到四川避难,罗公远在剑门迎接,将皇帝安全送到成都后才悄然离去,不白拜陛下一场。
    尸解
    《酉阳杂俎》中记叙道术的,除了“壶史”外,还有“玉格”一类,此二字为道教用语,初指玉制笔架,又指书架,后泛指道教之书。在“玉格”中,有下面一段诡异的描述:
    人死形如生,足皮不青恶,目光不毁,头发尽脱,皆尸解也。白日去曰上解,夜半去曰下解,向晓、向暮谓之地下主者。太一守尸,三魂营骨,七魄卫肉,胎灵录气,所谓太阴练形也。
    尸解来自道家。道家认为,修炼到一定程度后就可登天成仙,具体的形式之一就是尸解。《后汉书》注中对尸解有这样的定义:“言将登仙,假托为尸以解化也。”尸解时,会发生怪异事端:
    A.尸骸消失不见,只留下空空如也的衣服在那里;
    B.尸骸不见,停放尸骸的地方会出现剑、杖等器物;
    C.肉身在短时间内消失,只剩下骷髅……
    唐朝时,民间流行着关于尸解的传说。按道教秘籍《云笈七籤》的说法,尸解的方式“有万途”,比如水解、火解、兵解、杖解等。其中以兵解为例,修炼到一定程度后,抱木而卧,可羽化登仙。杖解更为神奇,按《赤书玉诀》秘载:“当取灵山阳向之竹,令长七尺有节,作神杖,使上下通直,甘竹乃佳。书黑帝符著下第二节中,白帝符第三节中,次黄帝符第四节中,次赤帝符第五节中,次青帝符第六节中。空上一节以通天,空下一节以立地。蜡封上节,穿中印以元始之章,又蜡封下节,穿中而印以五帝之章。绛文作韬,长短大小足容杖。卧息坐起常以自随……此道九年,精谨不慢,神真见形,杖则载人空行。若欲尸解,杖则代形,倏歘之间,已成真人。”不仅说了具体的技术问题,还提到杖可“载人空行”,有点哈利·波特的意思,只是令人毛骨悚然。
    尸解是很讲究的,最高境界是白天尸解,被称上解,而在傍晚尸解属下解。上解的特点是尸骸消失,而下解的特点是尸骸转化为一件物体。上面提到的太阴炼形也是尸解方式之一种。什么是“炼形”?这是道家最重要的自我修炼的方法之一。道家炼形法共有六类:太阳炼形、太阴炼形、金液炼形、玉液炼形、内视炼形、真定炼形。太阴炼形是其中一种。古时月亮别称太阴,又为女性的代名词,太阴炼形的特点是“以血化气”,不同于太阳炼形的“炼精化气”。
    正如我们所知,道家在修炼时注重“神形双修”,道士认为即使人死之后,也可炼形于地下,其地上的尸体面容不改,且头发、指甲照常生长,功成后可成仙。在羽化前,地上的尸体被称为“守尸鬼”。《酉阳杂俎》中记载了两则关于太阴炼形的例子:
    唐朝时,有朱道士游青城山,至一个叫龙桥的地方,望见山岩下的花树间,背石平坐着一具骷髅,其双手按于膝上,苔藓藤蔓攀附于身,骨色洁白如雪。朱道士回忆起来,其祖父在时就曾提到这里有骷髅一具,年代很是久远了;也有人说,那可能就是死后做太阴炼形之法的道士,其骨坐于山中,为的是吸日月灵气,濯洗魂魄,以成仙体。另一则故事是:唐德宗贞元年间,在长安务本坊街区,有一户人家装修房子,傍晚掘地时遇一石盒,打开后发现里面有物如银丝。众人惊惧间,突有一人从盒子里飞出,白发披肩,升于空中,足有一丈多高。那人振衣而飞,不一会儿消失在暮色中。正所谓太阴炼形,日期将满,其人当飞升而去。
    仙书天卷
    《酉阳杂俎》中的这则故事甚为古异:
    建中末,书生何讽尝买得黄纸古书一卷,读之,卷中得发卷,规四寸,如环无端,何因绝之,断处两头滴水升余,烧之作发气。讽尝言于道者,吁曰:“君固俗骨,遇此不能羽化,命也。据《仙经》曰:蠹鱼三食神仙字,则化为此物,名曰脉望。夜以规映当天中星,星使立降,可求还丹。取此水和而服之,即时换骨上宾。”因取古书阅之,数处蠹漏,寻义读之,皆神仙字,讽方叹服。
    唐德宗建中末年,有书生名何讽,曾于长安的古玩市场买得黄纸古书一卷,夜读时,在书卷中得一发卷,长四寸左右,呈环状而无端头,何讽不知其为何物,于是将其裂开,随后奇怪的事发生了:在断处,不停地滴水,一直滴了一升多。何讽怪而烧之,闻到头发的气味,其化作白气而消失在唐朝的晚上。
    后来,何讽在一个夜宴上将此事告诉一道士,后者听后感到十分惋惜,说:“你真是天生俗骨,白白丧失了羽化成仙的机会!真是命啊!”
    “机会?什么意思?”何讽感到不解。
    道士摇头道:“我道门《仙经》中有记载,蠹鱼即书虫连续三次吃掉书页中的“神仙”二字,则化为你先前看到的发状物,名为‘脉望’。入夜后,拿那发卷映照黑夜之星,则星使能立即降临,可向其求丹药,随后就着从那发卷中滴下的水吃下,可立即羽化飞仙。”
    何讽再也没心思参加什么夜宴了,赶紧折回寓所,取出那古书翻阅,发现书页间确实有三处字迹被书虫啃掉了。按照前后文的意思进行推测,所被啃掉的三处,皆“神仙”二字。
    何讽悔恨不已,坐在自己的书房里,对着那卷泛黄的古书发呆,直至天亮。
    唐朝月色下
    《酉阳杂俎》中记载的崔玄微的故事甚是著名,为历代志怪选集所收,最后在明朝末年被冯梦龙演绎编入《醒世恒言》,改题为《灌园叟晚逢仙女》:
    天宝中,处士崔玄微洛东有宅,耽道,饵术及茯苓三十载,因药尽,领童仆辈入嵩山采芝,一年方回,宅中无人,蒿莱满院。时春季夜间,风清月朗,不睡,独处一院,家人无故辄不到,三更后,有一青衣云:“君在院中也,今欲与一两女伴,过至上东门表姨处,暂借此歇,可乎?”玄微许之。须臾,乃有十余人,青衣引入,有绿裳者前曰:“某姓杨氏。”指一人曰:“李氏。”又一人曰:“陶氏。”又指一绯衣小女曰:“姓石,名阿措。”各有侍女辈。玄微相见毕,乃坐于月下,问行出之由,对曰:“欲到封十八姨。数日云欲来相看不得,今夕众往看之。”坐未定,门外报封家姨来也,坐皆惊喜出迎,杨氏云:“主人甚贤,只此从容不恶,诸处亦未胜于此也。”玄微又出见封氏,言词泠泠,有林下风气。遂揖入坐,色皆殊绝,满座芬芳,馥馥袭人。命酒,各歌以送之,玄微志其一二焉。有红裳人与白衣送酒,歌曰:“皎洁玉颜胜白雪,况乃青年对芳月。沉吟不敢怨春风,自叹容华暗消歇。”又白衣人送酒,歌曰:“绛衣披拂露盈盈,淡染胭脂一朵轻。自恨红颜留不住,莫怨春风道薄情。”至十八姨持盏,情颇轻佻,翻酒污阿措衣,阿措作色曰:“诸人即奉求,余不奉畏也。”拂衣而起。十八姨曰:“小女弄酒。”皆起至门外别,十八姨南去,诸人西入苑中而别。玄微亦不至异。明夜又来,欲往十八姨处。阿措怒曰:“何用更去封妪舍,有事只求处士,不知可乎?”诸女皆曰:“可。”阿措来言曰:“诸女伴皆住苑中,每岁多被恶风所挠,居止不安,常求十八姨相庇。昨阿措不能依回,应难取力。处士倘不阻见庇,亦有微报耳。”玄微曰:“某有何力得及诸女?”阿措曰:“但求处士每岁岁日与作一朱幡,上图日月五星之文,于苑东立之,则免难矣。今岁已过,但请至此月二十一日平旦,微有东风,即立之,庶可免也。”玄微许之,乃齐声谢曰:“不敢忘德。”各拜而去。玄微于月中随而送之,逾苑墙乃入苑中,各失所在。乃依其言,至此日立幡。是日东风振地,自洛南折树飞沙,而苑中繁花不动。玄微乃悟诸女曰姓杨、姓李及颜色衣服之异,皆众花之精也;绯衣名阿措,即安石榴也;封十八姨,乃风神也。后数夜,杨氏辈复至愧谢,各裹桃李花数斗,劝崔生:“服之,可延年却老。愿长如此住护卫,某等亦可至长生。”至元和初,玄微犹在,可称年三十许人。
    本故事语言清丽如花:唐玄宗天宝年间有叫崔玄微的,居洛阳东郊,喜道家修炼之术,服用茯苓等药草三十年,因用尽,于是带童仆入嵩山采药,一年后回家。一年来,宅中少人迹,庭院里花树满径,时为晚春,风清月朗,香意飘飘。玄微于阶前闲坐,三更过后,有一女孩闪现眼前:“您在啊?今有一事,与我家主人去东门表姨家,从此经过,小歇一会儿,行吗?”玄微望那女孩,眉目明朗可爱,于是许之。须臾间,十几个女子现身庭院,先前女孩介绍道:“这是杨小姐,这是李小姐,这是陶小姐……”随后又指一绯衣小女:“这是石小姐,名阿措。”
    玄微相见后,问详情,石阿措说:“去东门封十八姨家拜访呀!”
    玄微思忖,这时有家童禀报,有自称封十八姨的前来拜访,诸女子皆惊喜。玄微见那封十八姨,雍容华贵,入座后言语清飒,有魏晋竹下之风。玄微命童仆上酒,与诸女畅饮。其间,有红裳少女踏歌道:“皎洁玉颜胜白雪,况乃青年对芳月。沉吟不敢怨春风,自叹容华暗消歇。”又有白衣少女踏歌道:“绛衣披拂露盈盈,淡染胭脂一朵轻。自恨红颜留不住,莫怨春风道薄情。”玄微鼓掌和之。
    轮到封十八姨了,她起身离座,竹下之风淡去,代之以妩媚之态,望那玄微,甚为轻佻,不经意间弄翻了酒杯,污了石阿措的裙子,但并无表示,后者作色道:“甚是无理,她们都怕你,我可不怕你。”后拂衣而去。
    封十八姨道面色不快,出门南去,其她诸女则入玄微后园,空留下玄微在那愣神。转天晚上,诸女又来,有女孩说是不是需要去封十八姨处赔礼。阿措也在中间,怒道:“为嘛又去求那怨妇,何不请崔先生帮忙?
    随后阿措对玄微道:“我等居于后园,多被恶风所挠,居止不安,因此常求封十八姨庇护,今见您贤德,望助我等,后当有所报。”
    玄微道:“要我怎么做呢?”
    阿措道:“您只要在每年新年之际于后园中立一红色旗幡就好啦,旗幡上绘日月星辰,我等之难可勉。现新年已过,您可在本月二十一日晨有东风吹起时将该幡立起。”
    玄微答应,诸女拜谢后,返回后园花丛中。玄微按阿措所说,制好旗幡,立于后园,该日洛阳大风,飞沙走石,而后园中繁花碧树不动,有杨树、李树、桃树,中间还有一颗石榴树。这时候,玄微才悟出,那封十八姨是风神,杨小姐为杨花、李小姐为李花、陶小姐为桃花,石阿措为石榴花……
    后来为了向崔玄微表示谢意,诸花仙持鲜嫩花瓣数斗,献与玄微:“吃了,可长生。”据说,数十年后的唐宪宗元和年间,热爱大自然的崔玄微还在呢。
    在《酉阳杂俎》中还有一个与之相反的故事:由于主人公袭击突然出现在自家院子的仙妖,而被折磨:
    唐顺宗时有礼部侍郎名崔汾,算是中唐重臣,后来段成式曾亲作《崔汾传》。崔汾有一哥哥,我们姑且称之为崔X,居长安崇贤里,一年夏夜,乘凉于庭院,时月色疏旷,清风徐徐,忽觉异香飘动,并闻南墙有土动声簌簌,很快一道士出现,并念念有词:“大好月色呀!”崔X于惊惧中退至一旁窥视,道士缓步庭中,其貌清古。过了一会儿,有美女十余人缓缓入庭,列坐月色下,其中一人说:“我等现可晒月光。”崔X疑其为狐媚花妖,于是在暗处向他们投掷石块,以示警告。没想到那道士不是好惹的,大怒道:“我只觉今晚月色宁静,无久留之意,你安敢如此粗率!”随后高声呵道:“这有‘地界’吗?”话音未落,有二鬼从地里冒出,巨头垂耳,伏倒在地上。道士一指暗处的崔X,说:“此人可有亲属入阴籍,现可领到这儿。”二鬼随即消失,不一会儿,领来多人。崔X一看,竟是自己死去多年的父母及兄长。道士开口:“我在此,你们敢纵子无礼?”崔X的父母当即叩头:“幽明隔绝,我们来不及管教,还请您多原谅啊。”道士又对那二鬼说:“把那崔X捉来见我!”二鬼捉人的技术十分有趣,只见那二鬼“跳及门,以赤物如弹丸,遥投崔生口中,乃细赤绠也,遂钓出于庭中……”也就是说,如钓鱼一般,将倒霉的崔X钓了出来。此时崔家诸人及婢奴均已到来,号泣不已。但道士不为所动。这时候,一名晒月光的丽人为崔X求情,对道士说:“他是凡人,不必与其一般见识。”道士怒火渐消,拂衣而去。崔X闭上眼睛,当再睁开时,月色下空空如也。
    崔X坐在地上十分郁闷,随后泪如雨下。他不是为自己的遭遇,而是回忆起刚才见到的死去的兄长。当时他隐约看到亡兄用绢帕遮着嘴唇,似乎有伤损,他家的一个女婢说:“郎君去世时,所穿冥衣忘记开口,我拿剪刀去剪,误伤其下唇。不想幽冥中二十余年,犹负此苦!”
    刹那光阴
    仙境一时,人间多年,似乎是这样,如《酉阳杂俎》所记:
    贝丘西有玉女山,传云晋泰始中,北海蓬球,字伯坚,入山伐木,忽觉异香,遂溯风寻之,至此山,廓然宫殿盘郁,楼台博敞。球入门窥之,见五株玉树。复稍前,有四妇人,端妙绝世,自弹棋于堂上,见球俱惊起,谓球曰:“蓬君何故得来?”球曰:“寻香而至。”遂复还戏。一小者便上楼弹琴,留戏者呼之曰:“元晖,何谓独升楼?”球树下立,觉少饥,乃以舌舐叶上垂露。俄然有一女乘鹤而至,逆恚曰:“玉华,汝等何故有此俗人!王母即令王方平行诸仙室。”球惧而出门,回顾,忽然不见。至家,乃是建平中,其旧居闾舍皆为墟墓矣。
    主人公是西晋泰始年间的蓬球,他是山东北海即今之昌乐人,一日入山砍树,闻香而寻,看到玉宇琼楼,有美女四人自弹自娱,蓬球上前搭讪,有一仙女驾鹤而来,喝道:“这里怎么会有俗世之人!西王母马上派王方平巡察各仙山了,你们要注意!”后来,蓬球回到家,已经是后赵石勒建平年间了,自己家的宅子已变为废墟墓地了。
    故事中,驾鹤而来的姑娘提到王方平。此人是中国古代由人而修炼成仙的典型,也是丰都“鬼城”的关键人物。他是东汉桓帝时人,精通天文和占卜,做到中散大夫一职。后放弃官位,入丰都县山中修炼。在三国魏国青龙初年与另一位修炼者阴长生一起升仙成功,登上天境。王的故事在东汉以后颇有影响,成为普通人在毅力和信念的支持下羽化成仙的成功例子。自那以后,从魏晋六朝开始,到唐宋,很多人都前往丰都寻找王方平的登仙处,其中包括唐朝的吕纯阳即后来传说中的吕洞宾。由于阴长生和王方平曾在丰都修炼,人们并称其为“王阴”,又称“阴王”,后代称丰都,渐渐将其演化为“鬼城”。在本故事中,王方平显然在天上混得不错,已成为西王母的巡游使者。
    此类故事为志怪笔记所常载。同在《酉阳杂俎》中,还记载了一个类似的故事:卫国县西南有瓜穴,冬夏常出水,望之如练,时有瓜叶出焉。相传苻秦时有李班者,颇好道术,入穴中行三百步,廓然有宫宇,床榻上有经书,见二人对坐,须发皓白。李班前拜于床下,一人顾曰:“卿可还,无宜久住。”李班告退而出。到了穴口处,看到有瓜数个,想取摘下来,不料瓜却化为石头。寻着原来的道路,回到家中,家人说:“班去来已经四十年了。”
    这类传说的滥觞有可能出自南北朝时刘义庆所撰《幽明录》,在其书中记载了刘晨、阮肇天台山迷路遇仙的故事。相比起来,蓬球和李班实在是不走运,人家刘晨、阮肇山中遇见仙女后,成了亲,还过了性生活,虽然最后返回凡间,也不白遇仙一场。而蓬球呢,瞎转悠了一圈;至于李班,仙是遇到了,但最后什么都没得到,想吃个瓜,还变成了石头。
    按照上面故事所讲,仙境一时,人间多年。这讲的是仙境,但到了冥界就反过来了。《酉阳杂俎》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唐宪宗元和初年,长安东市有恶少名叫李和子,性情残忍,常杀狗吃猫。一天,这哥们儿臂上架着鹞鹰,站在路口,突见两紫衣人,言为冥界使者:“今有被你害过的猫狗共计四百六十只,在阴间将你告了。”李和子惊惧,弃鹞赢而拜,要请二鬼使吃饭,以便通融。到一家卖西域食品的毕罗店,二鬼使捂住鼻子不肯进去。后到一酒家,李和子要了九碗酒,自己喝了三碗,其他六碗给二鬼使喝。李和子那与二鬼使推杯换盏,搞得周围的顾客很奇怪,因为他们看不见那二鬼使,只看到李和子一个人在那忙活,以为此人神经了。二鬼使接受了贿赂,于是说:“我们一定为你说点好话。”说罢,不见了踪影。不一会儿,又回来,说:“办妥当了,但需要你在明天中午前交四十万钱,这样可以为你延长三年的寿命。”李和子大喜。二鬼使走后,李和子将他们喝剩下的酒拿过来,喝了一口,只感觉其味如水,冰冷寒牙。回到家,李和子凑齐了四十万钱,然后在院内焚烧,恍惚间见火焰中有二鬼使取钱而去,随后才松了一口气。但三天后他就死了。鬼使不是答应延长他三年寿命吗?确实是三年,但人家说的是冥界的三年。冥界的三年,相当于人间的三天。李和子到底是空欢喜了一场。
    岩上飞仙
    白石清流,绿野仙踪。山东有县名高唐,县内有山名鸣石,山岩高百余仞。如果拿着东西轻轻敲击山岩,会听到清越的回声。西晋太康年间,有隐士田宣居于岩石下,常拍石自乐,每到这时就会看到岩石上站有一人,身着宽大的白色单衣,于岩石上徘徊,直到天快亮时才消失不见。田宣感到特别奇怪。
    一傍晚,田宣叫来一个农夫,令他拍击岩石,自己则顺着岩石上坠下的青藤爬了上去。农夫如田宣所教,落掌之后,其声清越,不一会儿,那白衣人果又于岩石出现,田宣突然从暗处窜出,一把抓住那人的衣服,问他是干什么的。那人转过头来,古容古颜,自称叫王中伦,是卫国人。周宣王时代(公元前800年前后),入少室山即嵩山学道术,每次经过鸣石山,特别喜欢岩石的响声,所以经常来这里倾听。田宣听后大惊,慌忙拜倒在石上,向那周朝人求养生之术,那周朝人只给他留下一块光华如玉的小石子,然后飞步而去,开始是在岩石上走,慢慢地就凌空而行,渐渐地烟雾升起,消失在田宣眼前。
    田宣得了那小石子,却不知道有什么用,直到有一次无聊,将那石子含在嘴里,竟百日感觉不到饥饿,才知道是个宝贝。
    从周朝到西晋,隔着一千多年的时光;从山东高唐到河南少室山,相隔近千里,整个故事的想象力竟是如此奇特,尤其当读到那周朝人“凌空百余步犹见,渐渐烟雾障之”时,觉得那仙影就在眼前。《酉阳杂俎》的原文如下:
    高唐县鸣石山,岩高百余仞,人以物扣岩,声甚清越。晋太康中,逸士田宣隐于岩下,叶风霜月,常拊石自娱。每见一人,着白单衣,徘徊岩上,及晓方去。宣于后令人击石,乃于岩上潜伺,俄然果来,因遽执袂诘之。自言姓王,字中伦,卫人。周宣王时,入少室山学道,此频适方壶,去来经此,爱此石响,故辄留听。宣乃求其养生,唯留一石如雀卵。初则凌空百余步犹见,渐渐烟雾障之。宣得石,含辄百日不饥。
    我们都是木头人
    《酉阳杂俎》中记载了一则在当时很流行的修炼故事,段成式之所以记叙这则故事,目的是为了将其同《大唐西域记》里的类似的故事相比较,最后得出结论:二者很相似,并非是偶然的雷同,而是唐朝的故事借鉴了印度的故事:
    相传天宝中,中岳道士顾玄绩尝怀金游市中,历数年,忽遇一人,强登旗亭,扛壶尽醉,日与之熟,一年中输数百金,其人疑有为,拜请所欲。玄绩笑曰:“予烧金丹八转矣,要一人相守,忍一夕不言,则济吾事。予察君神静有胆气,将烦君一夕之劳。或药成,相与期于太清也。”其人曰:“死不足酬德,何至是也。”遂随入中岳,上峰险绝,岩中有丹灶盆,乳泉滴沥,乱松闭景,玄绩取干饭食之,即日上章封罡。及暮,授其一板云:“可击此知更,五更当有人来此,慎勿与言也。”其人曰:“如约。”至五更,忽有数铁骑呵之曰避,其人不动。有顷,若王者,仪卫甚盛,问:“汝何不避?”令左右斩之。其人如梦,遂生于大贾家,及长成,思玄绩不言之戒,父母为娶,有三子,忽一日,妻泣:“君竟不言,我何用男女为!”遂次第杀其子。其人失声,豁然梦觉,鼎破如震,丹已飞矣。
    唐朝时有中岳道士顾玄绩,遇一人,说:“我正在炼金丹,需要一人相守,但要一晚上不说话,如果成了就可以啦!我观察你神静,麻烦你忍一宿别说话,金丹炼成后我们可以成仙得道。”
    那个人说:“没问题。”
    随后顾玄绩带那人进入中岳嵩山幽境。在炼丹处,顾玄绩说:“五更天时,会有人来这儿,你一定不要跟他说话!”
    五更天,果有数铁骑奔来,叫那人回避,那人不予理睬。过了一会儿,有人如贵族,仪仗威严,问:“你为什么不回避?”令左右斩杀了那个人。
    那人恍然如梦。被斩杀后,他投胎于一个商人之家。及至长大,他想起顾玄绩的嘱托:不要说话!所以多年里,他一句话也不说,父母甚为奇怪,后来为他娶了老婆,生了三个儿子。有一天,他妻子说:“你一句话都不说,我要这些儿子有什么用?”于是把三个儿子都掐死了,这时候那个人才大叫一声。此时,在嵩山,只见炼丹的药鼎破碎冲天,金丹从中猛地飞出……
    这个故事是有原型的。我们著名的唐玄奘在他那本《大唐西域记》里曾记载过一则类似的故事:天竺有隐者为修炼,求一人站立于坛侧,一晚上不得说话。快天亮时,那人突然开口,隐者批评他违约,那人说:“入夜后,我恍然如梦,见往昔的主人前来,我忍着不跟他说话,激怒了他,因此被害,托生到一户人家,想到与您的约定,多年不敢说话。后来娶生子,又丧了父母,也一句话不说。年老时,我妻大怒,说:你再不说话,我就杀了你儿子!这时才忍不住说出话来。隐者说:这是魔在作祟。那个人惭愧而死。
    千金记
    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国古代药王孙思邈,好像是个走江湖的郎中,其实他的第一个身份是道士。《酉阳杂俎》有如下记载:
    孙思邈尝隐终南山,与宣律和尚相接,每来往互参宗旨。时大旱,西域僧请于昆明池结坛祈雨,诏有司备香灯,凡七日,缩水数尺,忽有老人夜诣宣律和尚求救,曰:“弟子昆明池龙也,无雨久,匪由弟子,胡僧利弟子脑,将为药,欺天子言祈雨,命在旦夕,乞和尚法力加护。”宣公辞曰:“贫道持律而已,可求孙先生。”老人因至思邈石室求救。孙谓曰:“我知昆明龙宫有仙方三千首,尔传与予,予将救汝。”老人曰:“此方上帝不许妄传,今急矣,固无所吝。”有顷,捧方而至。孙曰:“尔第还,无虑胡僧也。”自是池水忽涨,数日溢岸,胡僧羞恚而死。孙复著《千金方》三千卷,每卷入一方,人不得晓。及卒后,时有人见之。
    孙思邈大约生于公元581年,正是隋朝建立的时候。他是陕西耀县人,小时患病难愈的亲身经历使他立志学医,长大后研究草药,从太白山到终南山,从峨眉山到少室山,从幽谷到峭壁,都可以看到他的足迹。除了治病救人外,作为当时著名的道士,他还研习养生之术,修炼成仙之法,在当时名气很大,从隋文帝到唐高宗时代,屡次拒绝封官,而终身隐逸,写有著名的《千金方》,终成一代药王。
    本故事讲的是孙思邈的一则轶闻:他在终南山隐逸时,与高僧宣律友善。当时长安大旱,皇帝请西域胡僧在昆明池祈雨,祈雨前叫人于坛前置备香灯,七日后,昆明池水面降低了数尺。一天晚上,突然有一老者拜见宣律,自称昆明池龙王,长安久不下雨,不是他在搞鬼。现在,那求雨的胡僧本想要龙脑制造药材,却欺骗皇帝说祈雨,自己命在旦夕,求宣律帮忙。宣律听后,把孙思邈介绍给龙王。于是,龙王又去终南山拜见孙思邈。
    龙王:“拜托了,呵呵。”
    孙思邈:“我听说昆明池龙宫有医药仙方三千,你把这些方子传给我,我就救你,你看咋样?当然,你也可以不传给我。”
    龙王:“这……玉帝有令,仙方不可妄自传人啊。”
    孙思邈:“你的意思是……”
    龙王:“现在事已至此,情况危急,传就传了!”不一会儿,龙王取仙方三千,传与老孙。
    孙思邈:“你回龙宫吧,后面的事交给我了。”
    转天,昆明池水暴涨,没过几天就溢上岸来。作法的胡僧见此情景,羞恼而死。
    以上故事讲的是《千金方》的来历,自是传说了。孙思邈死于唐高宗永淳元年即682年,这一年他已101岁了;又有一种说法,称他活了140多岁。据说,安史之乱,唐玄宗入蜀避难,曾梦见正在峨眉山修炼的孙思邈向他讨要“武都雄黄”。梦醒后,乃命人取雄黄十斤送于峨眉山金顶。使者上山还未过半,就见一老人仙风道骨,坐于岩前,身边有二道童相伴,其中一个道童指着前面的巨大石臼说:“你可以把药放在上面。石上有我们师父写的字,请你录下,回复于皇帝。”使者见石上果有一百多个红字,便录下,每录一个,石上的字就少一个。录完后,石上的字也都没了,正在惊奇间,有白雾弥漫,眼前的老者与道童都已不见了。
    绿野仙踪
    古代志怪笔记多记载魂游冥界、仙境的故事,《酉阳杂俎》中也有一例子:
    明经赵业贞元中选授巴州清化县令,失志成疾,恶明,不饮食四十余日,忽觉室中雷鸣,顷有赤气如鼓,轮转至床腾上,当心而住。初觉精神游散如梦中,有朱衣平帻者引之东行,出山断处,有水东西流,人甚众,久立视之。又东行,一桥饰以金碧,过桥北入一城,至曹司中,人吏甚众,见妹婿贾奕,与己争煞牛事,疑是冥司,遽逃避至一壁间,墙如黑石,高数丈,听有呵喝声。朱衣者遂领入大院,吏通曰:“司命过人。”复见贾奕,因与辩对,奕固执之,无以自明。忽有巨镜径丈,虚悬空中,仰视之,宛见贾奕鼓刀,赵负门有不忍之色,奕始伏罪。朱衣人又引至司人院,一人被褐,帔紫霞冠,状如尊像,责曰:“何故窃拨幞头二事?在滑州市隐橡子三升。”因拜之无数。朱衣者复引出,谓曰:“能游上清乎?”乃共登一山,下临流水,其水悬注腾沫,人随流而入者千万,不觉身亦随流。良久,住大石上,有青白晕道,朱衣者变成两人,一道之,一促之,乃升石崖上立,坦然无尘。行数里,旁有草如红蓝,茎叶密,无刺,其花拂佛然飞散空中。又有草如苣,附地,亦飞花,初出如马勃,破大如叠,赤黄色。过此,见火如山横亘天,候焰绝乃前。至大城,城上重谯,街列果树,仙子为伍,迭谣鼓乐,仙姿绝世。凡历三重门,舟艨交焕,其地及壁,澄光可鉴,上不见天,若有绛晕都覆之,正殿三重,悉列尊像,见道士一人,如旧相识,赵求为弟子,不许。诸乐中如琴者,长四尺,九弦,近头尺余方广,中有两道横,以变声。又如一酒榼,三弦,长三尺,腹面上广下狭,背丰隆。顷有过录,乃引出阙南一院,中有绛冠紫霞帔,命与二朱衣人坐厅事,乃命先过戊申录,录如人间词状,首冠人生辰,次言姓名、年纪,下注生月日,别行横布六旬甲子,所有功过日下具之,如无即书无事。赵自窥其录,姓名、生辰日月一无差错也。过录者数盈亿兆。朱衣人言,每六十年天下人一过录,以考校善恶,增损其算也。朱衣者引出北门,至向路,执手别,曰:“游此是子之魂也。可寻此行,勿返顾,当达家矣。”依其言,行稍急,蹶倒,如梦觉,死已七日矣。赵著《魂游上清记》,叙事甚详悉。
    本篇讲的是唐德宗贞元年间明经出身的巴州清化县县令赵业的故事。所谓明经,是科举考试的一种,主要考人对古代经书的掌握情况(进士考试主要考诗赋)。以明经及第的,往往自视颇高,认为比进士及第的要厉害(后来成为著名诗人的元稹就是“明经及第”),本故事的主人公赵业也是。但朝廷却只给了他一个县令职位。他心里很生气,想:自己满腹才学,最后却被任命为偏僻的县令。越想越有意见,最后竟病倒在床。时间久了,习惯了幽暗,便害怕窗外的光亮了;又似辟谷,一个来月没吃东西。直到有一天,突然暗室内有声如雷,现一红球,旋转至眼前。赵业感到恍惚如梦,只觉得有个穿戴红衣平帽的人拉着他的手飘忽而去。
    赵业随那人过山崖,经流水,穿金桥,进一城,入府曹,里面有很多人,其中一个是早已死去的妹婿贾奕,上来就跟自己争论有关杀牛的事。赵业一哆嗦,估计自己来到了冥界。惊恐中,他跑到了旁边的一个小黑屋。没过多久,又被那红衣人带进一个庭院,再次看到贾奕……随后,有戴紫霞冠的人大声呵喝道:“赵业!你为什么要偷别人的头巾?又曾在滑州藏了橡子三升?”赵业心想:这都哪跟哪啊,但惊恐在心,不得不连着磕头。红衣人像个导游,带他出去后问:“能游上清仙境吗?”
    赵业说:“好啊!”
    二人登一高山,山上飞瀑甚急,赵业望而大惊,因为那瀑布中有万千人等随着水流而飞。惊悸间,他发现自己也已飘荡在那水流中了。仿佛过了很长时间,赵业发现自己站在一块岩石上,此时那红衣人已化为两人,一个在前面做向导,一个在后面催促,又上得一石崖,走了一段后发现路边有奇异的植物,其色红蓝,枝叶茂密,光洁无刺,枝条上的花朵不时飞升飘荡于天空中;还有一种植物如莴苣,趴在地面上,也能飞花,由小而大,升至空中就变成了赤黄色。随后,又见天边有大火燃烧,直到其渐渐熄灭,才得以过去。进入一城,大街上遍种果树,仙女成群,仙乐飘飘,穿过三重门,见有玉河横于面前,船只交错,船影光可鉴人。此时往上看不到天空,只有绛紫色的光晕笼罩着……
    所叙神奇至此。
    后来的故事是:赵业在上清之境游览了一番,在一个神秘的小院里录下了自己在人间做过的事,然后那个一直做导游的神秘的红衣人说:“天下之人,每六十年录一次,以检查善恶,凭此增减阳寿。”最后,红衣人把赵业带出院子,指了一条路:“你从这里走,不要回头,便可直接到家!”依其言,赵业一路狂奔,最后摔了一跤,仿佛从梦中惊醒,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守在旁边的家人在惊恐中告诉他:你已死了七天啦!
    从幽冥至仙境,赵业的经历玄之又玄,尤其是顺瀑布而下,于岩石上飞升,又遇见奇异的飞花和绚烂的仙草,想象力如此之瑰丽。段成式把一段在志怪笔记中常见的“魂游仙境”的故事写得如此生动,令人称奇。
    奇人行状录
    唐朝奇人邢和璞的二三事,被《酉阳杂俎》记载如下:
    邢和璞偏得黄老之道,善心算,作颍阳书疏,有叩奇,旋入空,或言有草,初未尝睹。成式见山人郑昉说,崔司马者,寄居荆州,与邢有旧,崔病积年且死,心常恃于邢。崔一日觉卧室北墙有人鼾声,命左右视之,都无所见。卧室之北,家人所居也。如此七日,鼾不已,墙忽透明,如一粟,问左右,复不见。经一日,穴大如盘,崔窥之,墙外乃野外耳,有数人荷锹立于穴前,崔问之,皆云:“邢真人处分开此,司马厄重,倍费功力。”有顷,导驺五六,悉平帻朱衣,辟曰:“真人至。”见邢执五明扇,侍卫数十,去穴数步而止,谓崔曰:“公算尽,仆为公再三论,得延一纪,自此无若也。”言毕,壁如旧。旬日,病愈。又曾居终南,好道者多卜筑依之。崔曙年少,亦随焉。伐薪汲泉,皆是名士。邢尝谓其徒曰:“三五日有一异客,君等可为予办一味也。”数日备诸水陆,遂张筵于一亭,戒无妄窥,众皆闭户。邢下山延一客,长五尺,阔三尺,首居其半,绯衣宽博,横执象笏,其睫疏挥,色若削瓜,鼓髯大笑,吻角侵耳,与邢剧谈,多非人间事故也。崔曙不耐,因走而过庭,客熟视,顾邢曰:“此非泰山老师乎?”邢应曰:“是。”客复曰:“更一转,则失之千里,可惜。”及暮而去。邢命崔曙,谓曰:“向客,上帝戏臣也。言太山老君师,颇记无?”崔垂泣言:“某实太山老师后身,不复忆,幼常听先人言之。”房琯太尉祈邢算终身之事,邢言:“若来由东南,止西北,禄命卒矣。降魄之处,非馆非寺,非途非署。病起于鱼飧,休于龟兹板。”后房自袁州除汉州,及罢归,至阆州,舍紫极宫。适雇工治木,房怪其木理成形,问之,道士称:“数月前,有贾客施数段龟兹板,今治为屠苏也。”房始忆邢之言。有顷,刺史具鲙邀,房叹曰:“邢君神人也。”乃具白于刺史,且以龟兹板为托。其夕,病鲙而终。
    邢和璞是一个唐朝老头儿,长于道学,通占卜,身怀怪术,比如能旋转着升至半空中。旋转时,像个大陀螺,白须飘飘,酷极了。最初时,没人知道他有这些特异功能。后来发生的故事,渐渐使人们晓得了他的厉害。故事有三段:
    段成式的朋友山人郑昉首先讲了一个故事:荆州崔司马是邢和璞故旧。这一年,崔司马病得很重,念念不忘邢和璞。有一天,他迷迷糊糊听到有人在挖自己的卧室北墙。于是他叫仆人去查看,一无所获。一连七天,天天如此。仆人们觉得是崔司马死前的幻觉。有一天,崔司马看到对面那墙壁已被凿透,有很大一窟窿,问左右,仆人仍都说墙壁好好的。又过了一天,崔司马看到那窟窿已大如磨盘,便强撑着身子下了床,把脑袋伸进去,从里面往外窥视,看到的竟然是一片荒野。他感到奇怪,卧室北边应是他家人住的房子啊,怎么会是片荒野呢?惊恐间,他看到有几个人正拄着锹站在荒野中。崔司马壮着胆子问:“你们干嘛的?”那几个人回答:“邢真人让我们来的,他让我们在这凿窟窿,我们只管干活。他还说,崔家司马病得重,让我们加把劲,把窟窿凿大点。”正在这时,有人大声说:“邢真人来啦!”只见老邢仙风道骨地出现在荒野中,走近后,对崔司马说:“老弟,你的人间阳寿快到了,我刚才去了地府一趟,为你又求了12岁来。现在没事啦,你好好活着吧!”说完,那被凿有窟窿的墙壁忽合好如初。崔司马站在墙壁前发呆,不知刚才的一幕是幻觉还是真事。不过过了几天后,他的病真的好了。
    还有一个故事。老邢曾在终南山隐居,因名声很大,很多求道者都在山间造了小房子,追随老邢学道。其中有个叫崔曙的青年。一天,老邢召集弟子们开会:“过几天,有位异客来拜访我,你们可以每人准备一道小菜儿,放置于亭子里,但你们都得在屋子里呆着,不准出来观看。”日子到了,筵席在亭子里摆好,老邢果然请来一客,那客人形容怪异:身长五尺,宽三尺,长一大绿脸儿,特长,有多长呢?占了身子的一半。身着红袍,手里拿着象牙板子,大笑时,嘴角能一直咧到耳朵。众弟子于窗后窥视、倾听,异客与老邢所谈的,似乎都不是人间的事。那崔曙偷听着,最后实在忍不住了,从屋里跑出来,异客看到小崔后,笑道:“此人莫非是泰山老师?”老邢说:“正是。”异客说:“转世到现在,跟前生真是有巨大区别哦!”直到傍晚,异客才离去。这时候老邢跟崔曙说:“刚才那客人是天帝身边的戏臣。他刚才说你是泰山老君转世,上辈子的事你还记得吗?”
    第三个故事,是有关老邢与房琯的。有一次,太尉房琯问生死之事。老邢说:“如果你从东南来,去西北,那么就要小心了,此行主凶!但你死之处,既不是馆驿,也不是寺院;既不是在路上,也不是在办公衙门。”房太尉说:“那我到底死在哪儿啊?”老邢呵呵一笑:“这是天机。不过,我可以告诉你,你是因吃鱼死的,死后你的棺材有可能是龟兹板做的。”后来,房太尉从袁州去汉州工作,后又调赴长安,途中过阆州,住进一处叫紫极宫的道观。恰巧遇到有工人在那做木器,房太尉闲来观看,觉得那木料特别,一问才知道是产自西域的龟兹板!这时候,有人通报,阆州刺史知房太尉路过于此,在府内置备了全鱼宴。房太尉仰天长叹:“这里正是我死之地啊。”房琯是开唐大臣房玄龄的后代,唐玄宗和肃宗时代的宰相。在地方做官时,房琯在百姓中的口碑特别好,不过这老兄也有个弱点:好清谈。有点魏晋名士的意思。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势如破竹,玄宗西行入蜀避难,危急时刻,作为文臣的房琯主动请兵,征讨叛军。肃宗至德元年即公元756年初冬,发生了安史之乱中著名的陈涛斜之战。这一战之所以著名,主要是因为房琯成了笑料。从未带过兵的房琯,在此役中模仿古人,让唐军驱使牛车2000辆与叛军作战,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这一战也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离奇的战役。房琯不懂作战,而跟诗人们的关系特好,王维、孟浩然、杜甫,都是他的朋友。尤其是杜甫,开始为官就在房琯手下。陈涛斜之战失败后,有人诋毁房琯,而被罢相。对于老房的遭遇,杜甫万分同情,认为在当时危难之中,叛军节节紧逼,朝廷中无人敢于应战,而房琯作为一名文臣,挺身而出,身先士卒,率官兵与叛军对决,虽败犹荣。唐代宗广德元年即公元763年,安史之乱渐渐平息,朝廷也想起了房琯的忠贞,在这一年,67岁的老房在汉州任上被封为刑部尚书,秋八月去长安赴任,路过阆州时便发生了上面的故事。转年春,杜甫过房琯墓,抚今追昔,百感交集,在墓前写下著名的诗篇《别房太尉墓》: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翟天师
    《酉阳杂俎》中记载了唐朝时著名道士翟天师的故事:
    翟天师名乾佑,峡中人,长六尺,手大尺余,每揖人,手过胸前,卧常虚枕,晚年往往言将来事。尝入夔州市,大言曰:“今夕当有八人过此,可善待之。”人不之悟,其夜火焚数百家,八人乃火字也。每入山,虎群随之。曾于江岸与弟子数十玩月,或曰:“此中竟何有?”翟笑曰:“可随吾指观。”弟子中两人见月规半天,楼殿金阙满焉,数息间,不复见。又,云安井,自大江沂别派,凡三十里,近井十五里,澄清如镜,舟楫无虞;近江十五里,皆滩石险恶,难于沿溯。天师翟乾佑,念商旅之劳,于汉城山上结坛考召,追命群龙。凡一十四处,皆化为老人应召而止。乾佑谕以滩波之险,害物劳人,使皆平之。一夕之间,风雷震击,一十四里尽为平潭矣。唯一滩仍旧,龙亦不至。乾佑复严敕神吏追之。又三日,有一女子至焉。因责其不伏应召之意,女子曰:“某所以不来者,欲助天师广济物之功耳。且富商大贾,力皆有余,而佣力负运者,力皆不足。云安之贫民,自江口负财货至近井潭,以给衣食者众矣。今若轻舟利涉,平江无虞,即邑之贫民无佣负之所,绝衣食之路,所困者多矣。余宁险滩波以赡佣负,不可利舟楫以安富商,所以不至者,理在此也。”乾佑善其言,因使诸龙皆复其故,风雷顷刻而长滩如旧。天宝中,诏赴上京,恩遇隆厚。岁余,还故山,寻得道而去。
    翟天师名法言,字乾佑,四川夔州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三年即公元715年,死于唐文宗大和三年即公元829年,活了114岁。他面相奇异,有一双一尺多长的大手,作揖时大手每过胸前。少时即好道,学习于黄鹤山,到天宝十四年,修行已特精深,即使晚上睡觉,头也悬于空中,据说还掌握了“招龙术”。所以有了下面的传说:夔州安井江边有险滩,行船艰难,翟天师招来飞龙14条,驱使它们将险滩化平。不过按原计划,是来15条龙的,见有一条没来报到,天师大怒,再次施法,只见有一姑娘羞羞答答地来了,正是没来报到的那条小母龙。这小龙女迟到了,却唧唧歪歪,满嘴理由:“天师啊,这江滩确实凶险,行船难过,正因为如此,才有了纤夫这个行当,你把江滩都弄平了,那有钱人的大船倒是过得顺畅了,可那穷苦的纤夫也就失业了,您这不是砸人家饭碗吗?”
    翟天师听后连声赞叹:“说得好啊!”随后,又驱使群龙将江滩恢复了老样子。
    翟天师曾于长安受到皇帝的接见,展示了一系列绝技,其中包括用意念打开一道已封闭二百多年的宫门,名动京华。于是,不服的出现了。有几个被冠以大师称号的道士要挑战翟天师。后者一笑,将一块布巾放在饭桌上,说:诸位若能把这块布巾拿起来,我便认输。结果不难想象,那老几位无论怎样用力,就是无法将那布巾拿起。皇帝见天师道术实在了得,于是叫那几个不服的上前晋拜翟天师,却不料天师又使了些雕虫小技,使那几个人无法从凳子上站起来。皇帝大笑。
    翟天师虽得到皇帝礼遇,但并未久留京师,没多长时间就返回故里了。晚年时,每每预言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有一次,在夔州集市,他对周围人说:“今晚会有‘八人’路过这儿,你们要小心。”路人不开窍。当天夜里,市场发生了大火,直到这时人们才醒悟:“八人”正是“火”字;又如,他预测,“落魄举子乱大唐”,现在想来指的便是那考试失意最后造反的黄巢了。晚年天师于深山修炼,很少再露面了,也有樵夫偶然会发现老爷子的踪迹,见他须发尽白,身后有虎群跟随……
    唐文宗大和三年,已经114岁的翟天师知道自己将要离去,于是在一个明月夜,召集弟子于夔州江边开会。此夜月光皎洁,波涛阵阵,群虎伏卧,弟子侍奉,天师坐于坛上,手指明月:“今夜正明!”
    有弟子随口跟了一句:“只是不知道月亮里有什么。”
    天师笑道:“你是想考验一下老师的功力吗?”
    弟子说:“不敢哦。”
    天师说:“你们可以顺着我的手指看……”
    众弟子仰望,有两个人竟望见那月亮越来越大,其中有楼阁宫殿,隐约间似有人影。这两个弟子中,有一个叫灰袋,是天师晚年的弟子。关于灰袋,平时看上去很是疯癫,但精于道学,天师曾告诫弟子:莫欺负他,他将来的道行一定会超过我。关于灰袋的故事,有两则:一个冬天,大雪飘飞,灰袋身着单衣入青城山,于暮色中到一寺院投宿,那里只有一个僧人,僧人说:天寒地冻,我只有一件袍子,今晚恐怕无法让你避寒。灰袋说:无妨,只要有张床就可以啦。到了后半夜,雪深风疾,僧人估计灰袋已冻死,前去观看,离那床还有好几尺,就感到热气蒸腾,只见灰袋裸体而睡,大汗不止。又,灰袋曾患口疮,仿佛将死,人们为他设道场。斋散后,灰袋忽从床上坐起,对众人说:“你们看看我嘴里有什么?”随后张嘴大如簸箕,众人一看,五脏皆露。后来灰袋不知所终。
    接着说夔州江边的故事。除了灰袋外,还有一个弟子看到了月亮中奇异的景象,不过那个向天师发问的弟子却什么也没看到,想来是他的功夫还不到家。
    天师说:“能看到月中宫殿的人,说明你们修炼得已经不错了,但还要努力;那些什么也没有看到,更是需要加油了。”
    最后,天师又交代一番,说:“本月我将离去,你们好自为之。”
    众弟子甚为忧伤,江边群虎也是咆哮不已。
    果然,没过多久,翟天师去世了。过了一段时间,有好事者查看老师的棺材,发现尸体全无,里面只剩下一只鞋子了。明白人都知道,棺材里尸体失踪,而只留下一物,正是尸解成仙的一种方式。
    剪月记
    《酉阳杂俎》所录的下面这个故事奇妙动人:
    长庆初,山人杨隐之在郴州,尝寻访道者。有唐居士,土人谓百岁人,杨谒之,因留杨止宿,及夜,呼其女曰:“可将一下弦月子来。”其女遂帖月于壁上,如片纸耳。唐即起,祝之曰:“今夕有客,可赐光明。”言讫,一室朗若张烛。
    唐穆宗长庆年间,山人杨隐之在郴州寓居,喜欢寻访修道之士。当时有一个居士姓唐,已上百岁。有一天,杨隐之去拜见老唐,肯定是谈得投机,后者留杨住下。到晚上,百岁老唐喊来自己七八十岁、满头白发的女儿:“闺女,你可取一枚月亮来。”
    杨隐之大惊。
    却见那老闺女取剪刀、纸张,不一会儿就剪出一弯月亮,随后贴在墙壁上。随后,老唐起身对月说:“今晚有客,可赐光明。”
    说罢,那纸月亮熠熠生辉,映照满屋。
    想象之美超越了故事本身。这里说的老唐,名道可,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即公元735年,在郴州陵谷隐居,与女儿相依为命。按照史上记载,老唐仙逝于唐僖宗乾符二年即公元875年,活了140岁。
    求雨术
    王彦威是晚唐人,以研究礼数著称,著有《元和新礼》;又任忠武、宣武节度使,全唐诗收入其一首《宣武军镇作》:“天兵十万勇如貔,正是酬恩报国时。汴水波澜喧鼓角,隋堤杨柳拂旌旗。前驱红旆关西将,坐间青娥赵国姬。寄语长安旧冠盖,粗官到底是男儿。”虽写得粗陋,但也有些气势。他为官汴州时,逢大旱,发生了一则故事,被收入《酉阳杂俎》:
    王彦威尚书在汴州,二年,夏旱,时袁王傅季玘寓汴,因宴。王以旱为言,季醉曰:“欲雨甚易耳,可求蛇医四头,十石瓮二枚,每瓮实以水,浮二蛇医,以木盖密泥之,分置于闲处,瓮前后设席烧香。选小儿十岁已下十余,令执小青竹,昼夜更击其瓮,不得少辍。”王如言试之,一日两夜雨大注。旧说龙与蛇师为亲家焉。
    一晚上,王彦威夜宴一个叫季玘的。季是唐顺宗之子袁王李绅的门客,时寓居汴州。喝酒时,王彦威顺便说起汴州大旱的事,此时季玘有点喝高了,听了王的话后说:“不就是下点雨吗!有什么难的呢?”
    王彦威一愣:“你有办法?”
    季玘说:“你给我准备‘蛇医’四头,十石量的瓮两个,每个瓮里盛上水,分别放置‘蛇医’两头,后用木盖塞上,糊上泥,放在庭院里,瓮的前后设席烧香,然后再找七八岁的小孩十几个,让他们手里拿着小青竹,昼夜不停地敲打那两个瓮……”
    后来,王彦威按照此法而行,果然天降大雨。
    “蛇医”和“蛇师”指的是什么,这两个称谓指的不是蛇,而是蝾螈。按旧说,蝾螈和龙是儿女亲家,既然不能让龙现身天空,那就把它的亲家请来吧。
    傍晚的故事
    按照《酉阳杂俎》的说法,在唐朝的一个傍晚,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同州司马裴沆,尝说再从伯自洛中将往郑州,在路数日,晚程偶下马,觉道左有人呻吟声,因披蒿莱寻之,荆丛下见一病鹤,垂翼俛咮,翅下疮坏无毛,且异其声。忽有老人,白衣曳杖,数十步而至,谓曰:“郎君年少,岂解哀此鹤耶?若得人血一涂,则能飞矣。”裴颇知道,性甚高逸,遽曰:“某请刺此臂血不难。”老人曰:“君此志甚劲,然须三世是人,其血方中,郎君前生非人,唯洛中胡卢生三世是人矣。郎君此行非有急切,可能欲至洛中干胡卢生乎?”裴欣然而返,未信宿至洛,乃访胡卢生,具陈其事,且拜祈之,胡卢生初无难色,开幞取一石合,大若两指,援针刺臂,滴血下满其合,授裴曰:“无多言也。”及至鹤处,老人已至,喜曰:“固是信士。”乃令尽其血涂鹤,言与之结缘,复邀裴曰:“我所居去此不远,可少留也。”裴觉非常人,以丈人呼之,因随行,才数里,至一庄,竹落草舍,庭庑狼藉。裴渴甚求茗,老人一指一土龛:“此中有少浆,可就取。”裴视龛中有一杏核,一扇如笠,满中有浆,浆色正白,乃力举饮之,不复饥渴,浆味如杏酪。裴知隐者,拜请为奴仆,老人曰:“君有世间微禄,纵住亦不终其志,贤叔真有所得,吾久与之游,君自不知,今有一信,凭君必达。”因裹一幞物,大如羹碗,戒无窃开,复引裴视鹤,鹤所损处毛已生矣。又谓裴曰:“君向饮杏浆,当哭九族亲情,且以酒色为诫也。”裴还洛,中路闷其附信,将发之,幞四角各有赤蛇出头,裴乃止。其叔得信即开之,有物如乾大麦饭升余。其叔后因游王屋,不知其终。裴寿至九十七矣。
    同州司马裴沆,跟亲戚从洛中去郑州的路上,于一日黄昏,在路边草丛中发现一只受伤的仙鹤,意欲救助。此时,有白衣老人出现,告诉裴沆:只有用人血涂在仙鹤的受伤处,其伤才能痊愈。裴沆欲自刺取血,老人又说,供血者需要三世为人,那意思是你裴沆的前世不是人,只有洛中的胡卢生三世都是人。裴沆很实在,虽刚从洛中出来,但听了老人的话还是坚决地返回去,寻找胡卢生,救那仙鹤。找到胡卢生后,细说来由,后者也很慷慨,刺臂出血,献与裴沆。裴沆返回后,老人很高兴,给仙鹤涂上血,后带着仙鹤与裴沆到他的寓所小憩。
    在唐朝的暮色中,老人的宅院渐渐出现,古木参天,荒草漫索,有世外之意。在休憩间,裴沆有点口渴,老人以神龛中的水给裴沆喝,按照描述,那水类似杏仁露,味道鲜美。裴沆知老人非等闲之辈,欲投其门下,但被拒绝,理由是老人看裴沆尘世之事未了。最后,老人交给裴沆一个包裹,里面有信一封,叫他转交给其叔,这时裴沆才知道那老人跟自己的叔叔是旧相识。拜别时,老人嘱咐裴沆,不要打开那包裹。
    在路上,裴沆忍不住好奇心,想打开包裹看看,突然包裹四角各探出一条红蛇……
    裴沆的叔叔收到包裹,打开发现里面有一升多奇异的植物颗粒,形状如大麦。后来,他的叔叔去了王屋山,再后来便神秘地消失了。至于裴沆,则活到了97岁。
    乍读这篇故事会觉得没有什么惊心动魄之处,但如果仔细琢磨,会发现其细节上的诡异:在唐朝的傍晚,草丛中突然传来仙鹤之音;受伤的仙鹤需要人血;裴沆在老人的寓所喝下的奇怪的杏浆;包袱里的四条红蛇以及里面类似大麦的植物颗粒;乃至最后裴沆的叔叔得到包裹后不知所终。如此等等,给人欲言又止的悬疑效果。这是古代志怪笔记的另一种典型。正如希区柯克所说:最恐怖的时刻,不是炸弹爆炸时,而是大家围在桌前,桌下的定时炸弹正在倒计时。如果从这个角度去读这个故事,那么感受会大有不同。实际上,这正是高级悬疑的表现手法之一,或者称之为叙事中的技术手段即“空缺”。
    本故事由受伤的仙鹤引起。说起仙鹤,古人尤爱之。在诗书中,早就有关于仙鹤的记载了,比如《诗经》中即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的说法。后来道教出现后,仙鹤渐渐由凡鸟变成了神鸟,成为该教的吉祥物。在本故事中,那只受伤的仙鹤实际上就是作为道家符号出现的。道家爱鹤是有原因的:在古代,道家追求的是境界洒脱、长生不老、羽化升仙,而仙鹤羽毛洁白,外形飘逸,而且生存时间长,又能飞翔于云霄中,符合道家的审美与追求,后来连名字也冠之以“仙鹤”。在历史上,除了道家之外,那些高逸的隐士乃至名僧也以爱鹤而闻名,比如东晋的支遁,北宋的林逋,在这里仙鹤已成了高洁的代名词了。
    至于裴沆,史上记载不多,他曾任同州司马。同州在今天陕西大荔境内。至于裴沆的其他事迹,只知道他还写过一篇《唐故东都留守检校尚书左仆射赠司空博陵崔公小女墓志铭并序》。博陵崔公即唐朝中期的大臣崔弘礼,曾任天平军节度使、东都留守、检校尚书左仆射,死于唐文宗大和四年即公元830年。以此推论,裴沆生活在中唐以后,直到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应该还活在世上。
    千花变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大唐两京: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的牡丹,与这个王朝一样,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在《酉阳杂俎》中,记载了很多关于牡丹的故事:
    韩愈侍郎有疏从子侄自江淮来,年甚少,韩令学院中伴子弟,子弟悉为凌辱。韩知之,遂为街西假僧院令读书,经旬,寺主纲复诉其狂率,韩遽令归,且责曰:“市肆贱类营衣食,尚有一事长处,汝所为如此,竟作何物?”侄拜谢,徐曰:“某有一艺,恨叔不知。”因指阶前牡丹曰:“叔要此花青、紫、黄、赤,唯命也。”韩大奇之,遂给所须试之,乃竖箔曲尺遮牡丹丛,不令人窥,掘窠四面,深及其根,宽容入座,唯赍紫矿、轻粉、朱红,旦暮治其根。几七日,乃填坑,白其叔曰:“恨校迟一月。”时冬初也,牡丹本紫,及花发,色白红历绿,每朵有一联诗,字色紫,分明乃是韩出官时诗。一韵曰“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十四字,韩大惊异。侄且辞归江淮,竟不愿仕。
    牡丹被视为百花之王,且原产于中国,但并不意味着这种花已有久远的历史。隋朝时有《种植法》一书,七十卷中无有牡丹的记录,可见直到隋朝时牡丹仍没什么名气。按《酉阳杂俎》的记载,玄宗开元末年,有官员裴士淹从幽州回长安,路过汾州众香寺,得到一棵白牡丹,后带回长安,植于府邸。几年后花高过米,枝叶繁盛,花朵雍容,成为长安的一大风景,引得贵族妇人频频观赏。当时有诗云:“长安年少惜春残,争认慈恩紫牡丹。别有玉盘乘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随后长安、洛阳两京贵族与官宦府邸遍植牡丹,其中以中唐时居住于长安开化坊的宰相令狐楚家的牡丹最盛。这是该花的成名小史。当时,山西霍邑兴唐寺庭院中,有牡丹一棵,宪宗元和年间,牡丹开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晕、倒晕、浅红、浅紫、深紫、黄白檀等。又,洛阳尊贤坊田令宅,中门内有紫牡丹成树,开花千朵。花盛时,每至明月夜,有小人五六个,皆身高一尺多长,游走于上,七八年如此。有人想捕捉,以手合掩,而那小人便消失得无影踪。而本则关于牡丹的异话,与韩愈有关:
    韩愈有一侄,天生放纵不羁,好求仙问道,遍游名山,此日自江淮来长安游玩,呆了几天后,被安排陪伴韩愈的子弟。由于这侄子很不老实,性格狂率,韩愈的子弟皆为其凌辱。韩愈知道后,又安排他到寺院里读书,没几天,寺僧又向韩愈告状,称其侄甚是无理。韩愈十分恼怒,把侄子叫来,质问:“市场上做小生意的,尚且有一技之长,你做事如此,这到底算什么呢?”
    其侄笑而拜倒,慢慢说:“我自有技,只是叔叔不知道而已!比如——”他指着庭院石阶边的一丛牡丹说,“叔叔想让它的花为青色、紫色、黄色、红色,无论什么颜色,我都有办法做到而满足您的心愿!”
    当时已是初冬时节,韩愈自是不信,于是叫侄子施法。其侄叫人取物件将牡丹花丛遮挡,不叫人窥视,随后单身入内,挖掘牡丹根部四周的土壤,至一把椅子那么宽大,后于其根部涂上紫矿、轻粉、朱红,早晚两次,一连多天后,又将那坑填上。该牡丹本开紫花,在韩愈之侄的鼓捣下,及至开花,其色有白有红有绿,每朵上有一联诗,字为紫色,其中一联正是韩愈的名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句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大惊。后来,其侄告别叔叔,返回江淮,最后不知所终。韩愈之侄是谁呢?正是八仙里的韩湘子的原型。而《酉阳杂俎》中所记载的这个故事,也是第一次使怀有奇术的韩湘子进入我们的视野。宋朝时,苏轼有诗《和陈述古冬日牡丹诗》,所写即是这段故事:“使君要见蓝关咏,须倩韩郎为染根!”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