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尸穸:盗墓 阅读至0%

第6章 尸穸:盗墓

书名:唐朝的黑夜 作者:魏风华 本章字数:1018字 更新时间:2020-02-09 00:34
    盗墓与反盗墓
    中国古代针对帝王贵族的盗墓寻宝事件层出不穷,其中有两个高潮期,第一是东汉末年到魏晋六朝这段时期,第二是唐朝中期到五代十国时期。
    三国时盗墓猖獗,曹操还设置了“摸金校尉”这样专门负责盗墓工作的职位。五代十国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头号盗墓贼温韬。温韬坐镇关中时把唐朝皇帝的陵墓盗了个遍。他不像一般盗墓贼那样在月黑风高之夜偷偷摸摸地去盗墓,而是亲自带队在大白天浩浩荡荡地去“开墓”。按《新五代史》记载:“(温)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温)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韬悉取之,遂传民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也就是说除了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外,关中的唐朝十七个皇帝的陵墓,都被温韬扫荡了。当然,从文化和考古角度去看,盗墓是别具意义的:西晋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河南汲县人挖盗战国魏襄王古墓,发现了一堆写有文字的古竹简,当时朝廷非常重视这一发现,晋武帝司马炎命重臣荀勗、和峤对古竹简进行研究,最后整理出《竹书纪年》十三篇,上古三代和春秋战国的第一手珍贵资料从自大白人间。而温韬盗掘唐天子陵墓后,使得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真迹被后人有幸目睹。但是,著名的《兰亭集序》是个例外,它是被温韬从李世民的昭陵里挖了出来而失落,还是依旧埋藏在地下,至今仍是中国盗墓史和考古史上最大的谜团。
    自从有了盗墓这营生后,一把“洛阳铲”纵横千里,直到现在这种铲子也不过时,足见先人在发明这种盗墓专用铲时费尽了心机。当然,盗墓有多少年的历史,反盗墓就有多少年的历史。随着盗墓者手段越来越高超,反盗墓措施也越来越玄妙。总的来说,反盗墓有两大手段:第一,从根上就叫你找不到坟头。比如,三国时曹操死后,设七十二疑冢,把盗墓者搞得晕头转向,不得不向天询问:曹丞相,您的坟头到底在哪儿呀?第二,就是在墓内设置机关。一般来说,帝王的陵墓,结构复杂,由墓道、甬道、主室、回廊、侧室、耳室、角室等组成,且墓门远非一道,为了毙杀盗墓贼,在主墓室和通往主墓室的途中往往设置重重机关,正如《酉阳杂俎》所记载:
    《水经》言,越王勾践都琅琊,欲移允常冢,冢中风生,飞沙射人,人不得近,遂止。按《汉旧仪》,将作营陵地,内方石,外沙演,户交横莫耶,设伏弩、伏火、弓矢与沙,盖古制有其机也。
    由此可见,反盗墓的几种最主要的暗器有伏弩、伏火、流沙(此外还包括下文讲到的毒气),自古有之,至少可以推至春秋时代。具体来说:墓室内暗藏弓弩,射杀盗墓者。这种埋伏一般设在墓门之后,当有人开启墓门时,就会触碰到机关,便有飞箭如雨袭来。应该说,这是最具有技术含量的防盗墓手段,因为需要精密复杂的机械知识;第二是流沙防盗。以流沙掩墓,形成沙层,使盗墓者不易挖掘。第三是伏火;第四是毒气,在后面的故事里将会提到……
    古墓惊魂
    《酉阳杂俎》中记载了很多诡异恐怖的盗墓故事,下面这则最具代表性,读来令人毛骨悚然:
    刘晏判官李邈,庄在高陵,庄客悬欠租课,积五六年。邈因官罢归庄,方欲勘责,见仓库盈羡,输尚未毕,邈怪问,悉曰:“某作端公庄客二三年矣,久为盗,近开一古冢,冢西去庄十里,极高大,入松林二百步方至墓,墓侧有碑,断倒草中,字磨灭不可读。初,旁掘数十丈,遇一石门,固以铁汁,累日洋粪沃之方开。开时箭出如雨,射杀数人,众惧欲出,某审无他,必机关耳,乃令投石其中,每投箭辄出,投十余石,箭不复发,因列炬而入。至开第二重门,有木人数十,张目运剑,又伤数人,众以棒击之,兵仗悉落。四壁各画兵卫之像,南壁有大漆棺,悬以铁索,其下金玉珠玑堆集。众惧,未即掠之。棺两角忽飒飒风起,有沙迸扑人面。须臾风甚,沙出如注,遂没至膝,众皆恐走。比出,门已塞矣。一人复为沙埋死,乃同酹地谢之,誓不发冢。”
    刘晏是中唐时期人,官至宰相,领度支、铸钱、盐铁等使,是唐代最著名的理财能手。安史之乱后,唐朝百废待兴,幸有刘晏梳理,掌握财政,才使得帝国有回升气象,但最终唐德宗信任奸佞,构陷刘晏,终被赐死。
    刘晏幕府中有个判官,也就相当于助理,叫李邈,其庄园在陕西高陵县。刘晏身死,殃及池鱼,李邈也被罢官,退隐庄园。李邈回到庄上的第一件事,就是查账,不愧在刘晏幕府中做事。查着查着,发现问题,有个庄客X,似乎已欠了好几年的租子了。李邈把仆人叫来相问,仆人说这个X已寄居庄上多年,但行为奇特,好像没怎么见他经营过农田、果园,而是昼伏夜出,干的似乎是道上的事,但又没证据,虽已欠了多年租子,但态度还好,说只要主人一到,定会还上。李邈于是前自去仓库查看,果见仓库充盈,经核对,X该交的租子都交上了。李邈奇怪,叫来X相问。
    X说:“我做您的庄客已有几年,但实话跟您说吧,我暗地里一直从事盗墓工作,所以有些余财,听说您回来了,于是给您补上。”
    “盗墓?”李邈好奇地问。
    “是的。”X说。
    李邈说:“关中帝王贵族的陵寝甚多,盗墓之事亦猖獗,没想到我这庄上也有盗墓者。我听说干你们这行的经历都很离奇,不妨给我讲讲,放心吧,我会给你保密的。”
    X说:“还是从不久前的一次经历说起吧。那座古墓是我的一个弟兄发现的,大约是魏晋南北朝时的墓穴,离咱庄子有十多里地,隐匿在荒山深处的一片松林中,墓身特别高大,侧有石碑,断倒草丛,因年代久远,上面的字迹已磨灭。当时我带了好几个人去,挖掘了数十丈后,才遇到一扇石门,很是坚固,是用铁汁封上的。由于从事这行久了,很多盗墓技巧我了如指掌,这难不倒我,我叫人用热粪汁浇灌,对墓门进行腐蚀,几天后终于将墓门打开,我有几个弟兄刚进去,就被里面设置的暗箭射杀了。当时正是黄昏,墓中飞箭如雨,挡住了我们的路。我身边的人都很害怕,想退出来,被我制止,这只不过是墓主当时设置的机关,可以破解。随后我叫人往里面投掷石块,每一次投掷,都有一束飞箭射出,共投了十余块石头,暗箭才射完,于是我们举着火把,进入古墓。顺着幽暗的甬道,走了不远,发现了第二重门,刚把门弄开,我身边又有两个兄弟倒在血泊中,在幽暗中我看到那门后有数十个巨大的兵士,身着锦衣,圆睁双目,舞动着利剑,挡住了去路。因为恐惧,我身边幸存的两个弟兄已扔了火把和手中的刀枪,跪在地上求饶了。当时我也被吓了一跳,我曾挖掘过很多陵墓,遇到并破解无数机关,但还没见过墓内有活人把守!惊恐间,我仔细观看,发现那一排锦衣兵士站在那里只是舞动利剑,并不行动,再仔细观看,发现它们并非活人,而是巨大的人形木偶。我估计是我们打开第二道大门时,触动了机关,导致那木偶运剑如飞,伤了我的弟兄。于是我把那俩哥儿从地上吆喝起来,一起以大棒击之,那木偶们手中的兵器才落地。穿过第二道门,我们三个人这才进入主墓室,幽暗中见四壁上绘有武士的画像,恍惚如真人一般,令人顿生畏惧。南壁上,有一口漆以彩色的棺材,用铁索悬于半空,棺材下的石台上,金银珠宝堆积如小山,在上方形成一圈诡异的光晕。有时候就是这样,珍宝越在眼前,你越不敢伸手去拿,我和我的几个弟兄都很害怕,可以说这是我从事盗墓工作几十年来遇到的机关最恐怖、氛围最阴森的墓穴。有个兄弟自告奋勇欲上前取宝,快至石台时,被什么绊倒,还没等我们回过味来,就感到悬棺两角处忽然生风,有沙子猛泻下来,扑人眼面。风越来越疾,沙出如注,一会儿就到我们的膝盖处了,我们恐惧至极,艰难地拔腿往回跑,我和一个兄弟从第二道墓门侥幸逃出,该门很快就被狂泻不止的流沙堵塞,可怜我刚才被绊倒的那个兄弟,脱身不及,被活埋在里面。我和那唯一幸存的兄弟总算逃上地面,已是后半夜,松林间磷火点点,老枭长鸣,我们惊魂未定,在墓前洒酒叩头,发誓永不再做盗墓贼。”
    唐朝的夜晚。阴森的松林。久远的古墓。隐约的碑文。摇曳的荒草。坚固的石门。玄妙的开掘。如雨的弩箭。杀人的木偶。恐怖的悬棺。炫目的珠宝。无尽的黄沙……这所有的一切,都令人充满想象,把人带回那个黑暗、恐怖、诡异的唐朝之夜。顺便说一句,在开启第一道被铁汁封堵的墓门时,盗墓者用呈酸性的粪液进行浇灌,引起化学反应,进行腐蚀,从而开启大门,可谓深得科学知识。
    墓毒
    在《酉阳杂俎》中,另一则关于盗墓的故事如下:
    贝丘县东北有齐景公墓,近世有人开之,下入三丈,石函中得一鹅,鹅回转翅以拨石。复下入一丈,便有青气上腾,望之如陶烟,飞鸟过之辄堕死,遂不敢入。
    贝丘县在今天的山东淄博市淄川区,唐时属河北道贝州清河郡。这里是春秋战国时的齐国故都,境地多齐国国君及贵族墓穴。其中,齐景公墓在淄川区九顶山上。在唐朝时,有人曾开其墓,顺着墓穴的甬道,入墓穴三丈深,于石函中发现一只活鹅,该鹅扇动翅膀,四下石块皆落,响彻地宫。盗墓者又深入一丈,发现有青气升腾,望之如烧陶时的烟雾,直冲上空,空中经过飞鸟,闻之都中毒而坠落,盗墓者惊恐不已,再不敢深入。
    墓穴中有毒气,是入墓后最常见的现象之一。关于毒气来源,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墓主灵魂不散,以毒气诅咒毙杀盗墓者;有人认为,是墓主在建造陵墓时设置的机关,专防备盗墓贼,比如为了保存尸体不使之腐烂以及毒杀盗墓者,而大量应用水银,使水银这种极易挥发的剧毒物在墓中形成一个毒气层。《括地志》记载,齐桓公的墓内就大量使用了水银:“齐桓公墓在临淄县南二十一里牛山上,亦名鼎足山,一名牛首堈,一所二坟。晋永嘉末,人发之,初得版,次得水银池,有气不得入,经数日,乃牵犬入中,得金蚕数十薄,珠襦、玉匣、缯彩、军器不可胜数……”《史记》则如下记载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还有人认为,墓中的毒气是一种伴随墓穴特殊环境而生的天然瘴气,因为古代帝王生前为求长生,多服丹药,有的更是直接死于丹药(如唐朝宪宗以后的多个皇帝)。而丹药的成分多是有害的矿物,聚集在体内,慢慢挥发,自然使墓穴里充满毒气。
    本则故事,墓主为齐景公,他是春秋时代齐国国君,在位58年,好打猎,风格奢侈,但由于能以小个子晏婴为宰相,国家倒也太平无事。除齐景公等齐国君主的墓穴外,贝丘境内还有苏秦、庞涓、蒲松龄等名人墓地。
    墓火
    在《酉阳杂俎》中转述了隋朝侯白所著《旌异记》中的一则盗墓故事:
    侯白《旌异记》曰:“盗发白茅冢,棺内大吼如雷,野雉悉雊。穿内火起,飞焰赫然,盗被烧死。”得非伏火乎?
    六朝时有盗墓贼盗白茅墓,进入墓室后,欲开棺材,听到里面有巨吼如雷,野鸡鸣叫,瞬时墓内火起,盗贼多被烧死。段成式在这里提出疑问:“这就是传说中的伏火吗?”所谓伏火,就是墓内隐藏之火,专门用来对付盗墓贼的。这是墓穴中最常见的暗器之一。看似离奇,实际上并非空穴来风,而多有科学根据。
    在幽深的墓穴中,在密封的环境中,随葬的腐烂之物容易生有沼气,所谓沼气也就是有机物如一些植物经微生物厌氧消化而产生的可燃性气体,成分以甲烷为主,包含二氧化碳、氮、氢和硫化氢等,遇明火而燃烧。盗墓贼进入黑暗的墓穴,往往需要用火把,其后果可想而知。当初,开掘著名的马王堆汉墓时,就遇到了“伏火”。《汉书》中也有如下记载,王莽开丁姬棺墓:“火出炎四五丈,吏卒以水沃灭乃得入……”
    当然,也有盗墓者认为墓中的伏火是墓主有意为之。也就是说,在古代,至少在汉朝以前,中国人就发现了沼气,并用于陵墓防盗上。比那个叫沃尔塔的意大利人(1776年在沼泽中发现沼气)早发现了至少2000年。这事听上去有点悬,但我们谁都无法轻易否定,因为我们不是古代的当事者。况且,有时候真相正在史书之外。
    墓中人
    本故事是关于三国刘备墓的。
    对于刘备无须细讲,我们感兴趣的是:他的墓到底在哪儿?真的是成都诸葛亮武侯祠内的那座小小的惠陵吗?公元222年,彝陵之战结束,刘备几乎全军覆灭,退至白帝城,转年四月郁闷而死。按陈寿《三国志》记载:“五月梓宫自永安还成都,秋八月葬惠陵。”但后来包括盗墓者在内的很多人提出疑问:当时正是酷夏,以川地之热,从白帝城到成都路途之遥以及路面之难行,还有当时的尸体防腐技术,几个月后在成都下葬是不可能的,因为尸体早坏掉了。诸葛亮不会不考虑这个问题。所以,诸葛军师极有可能在白帝城附近埋了刘备,而留存到现在的成都的惠陵只是衣冠冢。于是,关于刘备葬于白帝城附近的彭山莲花坝的传说就开始了。此外,还有人称刘备墓就在今天重庆奉节城内。先不管他的墓在哪儿,还是看看《酉阳杂俎》中所载的这个故事吧:
    近有盗,发蜀先主墓,入墓穴,盗数人齐见两人张灯对棋,侍卫十余,盗惊惧拜谢,一人顾曰:“尔饮乎?”乃各饮以一杯,兼乞与玉腰带数条,命速出。盗至外,口已漆矣,带乃巨蛇也,视其穴,已如旧矣。
    唐时有盗墓贼入得蜀先主刘备墓,在墓室内,恍惚中发现有两人正在灯下一边饮酒,一边围棋,左右站有侍卫十余名。盗墓贼惊恐拜倒谢罪,这时候围棋者中的一个人侧脸问:“你想喝酒吗?”随后赐盗墓贼每人一杯酒,后又给了他们几条玉带,命其赶快离开。盗墓贼惶恐地退至陵墓外,这时候他们发现那喝过酒的嘴已被什么粘上了,再也张不开;再看那手中,并没拿着什么玉带,而是巨蛇!此时回望墓门,合闭如初。
    这则盗墓故事有些神奇了。
    故事结束了,但疑问还没结束:在墓室里下棋的那两个人是谁?其中一个是墓主刘备,这没有疑问。另一个呢?是诸葛亮,还是关羽,或其他大臣,比如马良?我们无法得知。这正是作者高明之出:自己去想吧。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