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诺皋记(2):诡幻之花 阅读至0%

第4章 诺皋记(2):诡幻之花

书名:唐朝的黑夜 作者:魏风华 本章字数:1018字 更新时间:2020-02-09 00:34
    柯勒律治之花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在一篇作品中提到著名的“柯勒律治之花”:19世纪英国湖畔派诗人柯勒律治曾大胆幻想:“如果一个人在梦中穿越天堂并收到一枝鲜花作为他曾经到过那里的物证,假若梦醒后那鲜花还在手中,又会是怎样的情形呢?”实际上,早在千年以前,唐朝的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就已提到这个问题:如果一个人在梦中吃了两个樱桃,等他醒来时樱桃核就在身边,那又会怎么样呢?
    成式表兄卢有则,梦看击鼓,及觉,小弟戏叩门为衙鼓也。又,姊婿裴元裕言,群从中有悦邻女者,梦女遗二樱桃,食之,及觉,核坠枕侧。李铉著《李子正辩》,言至精之梦,则梦中之身可见,如刘幽求见妻梦中身也,则知梦不可以一事推矣。
    在这里,段成式听其姊婿裴元裕说,其子侄中有一人喜欢邻家一姑娘,后梦到该女扔给他两个樱桃,便将其吃了。等到睡醒后,竟发现樱桃核就在枕边。对这个梦,谁又能解释呢?中国古代志怪笔记中常出现梦的故事。关于梦产生的根源,更多的人认为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后来,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从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否定,认为梦是“欲望的达成”。在古中国,有人认为人魂于夜间出游而成梦;有人则认为梦是淫邪之念所致。在本条中,段成式除了提到类似于“柯勒律治之花”的“樱桃梦幻”外,还提到梦与现实的交融问题:表兄卢有则曾于梦中看人击鼓,醒后发现小弟正在叩门。此外,他还提到刘幽求。关于此人的故事,见于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那篇著名的《三梦记》中。在《三梦记》开篇中,白行简提出书籍中不曾记载的诡异之梦有三种:一、一个人闯入另一个人的梦中;二、一个人所经历的事在另一个人的梦中出现;三、两个人所做的梦相通。为此,他列举了三个故事:
    A.武则天时代,大臣刘幽求一日夜归,路过离家十余里的一个佛堂,突听里面歌笑欢畅。刘俯身偷窥,发现堂上有数十人环绕共食。随后,奇异的事出现:在这几十人中,竟有其妻。其妻不时说笑,面色从容,刘大为愕然,欲进佛堂,但不得入,遂投掷瓦块,里面的人一哄而散。这时刘才得以带随从闯入,但里面空无一人。刘于惊异中归家,其妻刚在睡梦中醒来,无意间告诉刘,她刚才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与数十人共游一寺,后会餐佛堂中,但被人搅了饭局。刘细问之,其妻回答:不知道是谁从外面往里投掷瓦块,随后她便从梦中惊醒了。我们可以设想当时刘幽求的表情。
    B.唐宪宗元和四年,诗人元稹奔赴边塞梁州。在他去了多日后,白行简与哥哥白居易以及好友名叫李杓直的,同游长安郊外的曲江。后又逛慈恩寺,出来时已是傍晚,随后二白到了李杓直的府邸,三人夜宴。席间,白居易说:“元稹现在应抵达梁州了吧!”说罢,在墙壁上作诗一首:“春来无计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这一天是当月二十一日。十几天后,有梁州信使抵长安,其中一封信是元稹寄来的,里面有一首叫《纪梦》的诗是这样写的:“梦君兄弟曲江头,也入慈恩院里游。属吏唤人排马去,觉来身在古梁州。”落款日期与白居易题诗之日相同。
    C.唐德宗贞元年间,官员窦质、韦珣自毫州入陕西,夜宿潼关。入睡后,窦质梦至华岳祠,见一女巫,身着白衣蓝裙,于路边相拜,希望窦质能照顾一下她的生意,接受其祈祷。窦质答应,后问其名,其人自称赵女。及醒后,窦质将梦中的事告诉韦珣,后者觉得此梦蹊跷,于是转天二人飞马至华岳祠,见有女巫相迎,模样、衣服一如梦中所见。窦质对韦珣说:“梦竟灵验了。”说罢,叫人给那女巫一些银两。女巫拿着银两对同事说:“与我昨夜之梦丝毫不差!”韦珣好奇,遂问之,女巫说:“昨夜入梦,有两人自东来,我为其中长须短身者祈祷,得到一些银两……”窦质惊奇不已,问其姓名。女巫回答:“叫我赵女好了。”
    对于这三个奇异的梦,鲁迅的评价是:“皆叙述简质,而事特瑰奇,其第一事尤胜。”白行简则在故事的后面说:“史书中没有记载以上三个样式的梦,而民间也没有流传过,这三个梦难道是偶然出现的吗?还是有什么冥冥中的缘由?我也说不清楚,只能把它记录下来交给你们评说。”《三梦记》虽诡谲,但未必把所有奇梦囊括其中。在《酉阳杂俎》中,段成式还提到另外两种更诡异的梦境:
    A.越州有卢冉者,时举秀才,家贫,未及入京,因知顾头堰。堰在山阴县顾头村,与表兄韩确同居,确自幼嗜鲙,在堰尝凭吏求鱼。韩方寝,梦身为鱼在潭,有相忘之乐,见二渔人乘艇张网,不觉入网中,被掷桶中,覆之以苇。复睹所凭吏就潭商价,吏即擢鳃贯鲠,楚痛殆不可忍。及至舍,历认妻子婢仆。有顷,置砧斫之,苦若脱肤。首落方觉,神痴良久,卢惊问之,具述所梦。遽呼吏访所市鱼处洎渔子形状,与梦不差。韩后入释,住祗园寺。时开成二年,成式书吏沈郅家在越州,与堰相近,目睹其事。
    唐文宗开成二年,段成式的秘书沈郅向段叙述了一则发生在其老家越州的故事:越州有叫卢冉的,因家贫,中秀才后未能去长安进一步发展,只是做了个管理河堰的村官。该河堰在越州山阴县顾头村,卢冉与居于该村的表兄韩确住在一起。韩确自幼爱吃鱼,这一日他在河堰边向一个小吏求鱼;当天晚上,韩确就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化身为鱼,自由地泳于深潭,甚是欢畅。但好景没多长,便发现有俩渔民乘船张网,将自己捕捉上来,扔于木桶中,用苇席覆盖。随后,又看到那个小吏在潭边跟那俩渔民划价,随后交易成功,小吏用草绳从鱼鳃处穿过,令他感到楚痛不已。小吏回家,化为鱼的韩确被其妻置于案板上,不一会儿,他就疼得感到皮被刮掉。随后,又感到自己的脑袋被剁下。直到这时,韩确才醒来,他坐起身,在床上愣神。后来韩确找到小吏,把自己的梦境告知,竟真与小吏的经历一样,随后他们一起去市场,找到了那两个渔民……
    B.柳璟知举年,有国子监明经,失姓名,昼梦依徙于监门。有一人负衣囊,访明经姓氏,明经语之,其人笑曰:“君来春及第。”明经遂邀入长兴里毕罗店,常所过处。店外有犬竞,惊曰:“差矣。”梦觉,遽呼邻房数人语其梦,忽见长兴店子入门曰:“郎君与客食毕罗,计二斤,何不计直而去也?”明经大骇,解衣质之,且随验所梦,相其榻器,省如梦中,乃谓店主曰:“我与客俱梦中至是,客岂食乎?”店主惊曰:“初怪客前毕罗悉完,疑其嫌置蒜也。”来春,明经与邻房三人中所访者,悉上第。
    大臣柳璟掌管科考的那一年,国子监有一举人,曾于白日做梦,梦到自己在国子监门口转悠,此时过来一个背着行囊的人,问举人的姓氏,举人告诉他,那人笑道:“你明年春天一定会中进士。”举人听后自是高兴,邀请其到长兴里的一家毕罗店吃饭(毕罗为唐朝时的一种西域小吃)。二人来到店里落座后,点了饭菜,还未开吃,就听到外面有两只狗打架的声音,举人大声说:“不好!”就在这时梦醒了。随后,他把所梦之事说给同伴听。正说着,突然传来敲门声,打开房门,只见一人站于门外,直言道:“公子,我是长兴里毕罗店的店主,您刚才与人在我们那吃饭,要了二斤毕罗,为什么不结账就走了呢?我一直在后面追您,看您来到这儿!”举人惊恐异常,他不能明白,自己现在是身在梦境,还是身处现实?举人说:“实不相瞒,我与那客人大约是在梦中到您那儿的……”“梦中?”店主大惊。举人说:“请问,你上完毕罗后,我们吃了吗?”店主说:“我上的毕罗你们一个也没吃,我还奇怪,以为里面蒜放多了……”
    上面两个故事的类型大致相同,即主人公韩确和国子监举人于梦中进入了另外的人的现实生活,此类型在《三梦记》之外。我们无言,而世界多么神奇。为什么不相信它是真的呢?一如柯勒律治之花,一如刘幽求的遭遇,一如段成式笔下的樱桃,以及茫然的韩确和国子监举人……
    暴雪冰尸
    《酉阳杂俎》中披露了一则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年间的秘闻:
    天宝初,安思顺进五色玉带,又于左藏库中得五色玉杯,上怪近日西进无五色玉,令责安西诸蕃,蕃言:“彼尝进皆为小勃律所劫,不达。”上怒,欲征之。群臣多谏,独李右座赞成上意,且言武成王天运谋勇可将,乃命王天运将四万人,兼统诸蕃兵伐之。及逼勃律城下,勃律君长恐惧请罪,悉出宝玉,愿岁贡献,天运不许,即屠城,虏三千人及其珠玑而还。勃律中有术者言:“将军无义,不祥,天将大风雪矣。”行数百里,忽起风四起,雪花如翼,风激小海水成冰柱,起而复摧,经半日,小海涨涌,四万人一时冻死,唯蕃汉各一人得还。具奏,玄宗大惊异,即令中使随二人验之。至小海侧,冰犹峥嵘如山,隔冰见兵士尸,立者坐者,莹彻可数。中使将返,冰忽稍释,众尸亦不复见。
    安思顺是安禄山的远亲,天宝年间任河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当时安禄山有坐大之势,谋乱在即,为避免牵扯,安思顺行事谨慎,以求自保。安史之乱开始后,其与哥舒翰不合,后者为帅出征安禄山,遂构陷思顺,道其谋反,玄宗皇帝斩了思顺。其实安思顺和那个年代的多数胡人将领一样,还是比较忠于唐朝的。在他活着的时候,为了表达心意,曾献给玄宗皇帝一条美丽的五色玉带。于是,故事开始了:
    玄宗皇帝特喜欢安思顺所呈玉带,同时也迷上了这种宝玉,于是就叫人到左藏库也就是国库中搜寻,找了半天,仅发现一只五色玉杯。皇上郁闷,问内侍五色玉产在哪儿,内侍回答产于西域。皇帝大怒,叫使者飞马西域,责问诸蕃国为什么吝啬于献宝进贡。西域诸国回答:不是呀!我们经常进贡,但每次都被一个叫小勃律的国家抢走,因此运不到长安。使者回来禀告玄宗,皇帝说有这事儿?盛怒之下要举兵进攻小勃律国。大臣们急忙劝阻,只有宰相李林甫支持皇帝的想法,并建议叫大将王天运带兵教训小勃律国。
    王天运兴兵四万出征,行至西域,又会合了当地一些国家的军队,随后这支以唐军为主的多国部队热热闹闹地向小勃律国进发了。从大唐到小勃律国,路途漫长,唐军士兵一边行军,一边观光,来到小勃律国首都时已是冬天。唐军二话不说,就要开打,小勃律国国王说:慢着!他在城堡上望着这支服装奇异的军队,感到纳闷儿:我没招惹过你们唐朝人呀!这时候,身边有智囊一语点破:我们是没招惹过这些唐朝人,但禁不住我们打劫过向唐朝进贡的那些珍宝啊。小勃律国国王这才知道原由,一害怕,叫人前往唐朝大营,表示愿意向唐朝进贡,把国内所有的五色玉珍宝都献给大唐皇帝。但被王天运拒绝,这位傲慢的将军纵兵攻城,城破后大肆杀掠,最后俘虏了该国国民三千多人,带着他们以及大量珍宝踏上东归之路。
    唐军东归时,小勃律国中有善于占卜的长者观望天象,作出预言:“这位唐朝大将军,野蛮入侵,只为珍宝,破城掠民,其行不义,终将毁于风雪中!”再说王天运,率军并押着俘虏东行了几百里,此时进入深冬,衣着单薄的唐军在瑟瑟中翻山越岭,行至一大湖边,已是下午时分,天色突暗,不一会儿暴雪从天而降;与此同时,大风骤起,激起湖水,冻成冰柱,随后冰柱又被吹断,可见风势之猛。入夜后,天气更寒,唐朝大军一夜之间都被冻死,所俘的小勃律国民生性耐寒,尽逃而去。唐军中,只有蕃、汉各一人得以生还,其中的汉人正是王天运将军。王侥幸跑回长安后,向玄宗皇帝报告了情况,说自己的士兵被冻成冰人,也许要永远地伫立在异国了。皇帝大惊,随即叫人兼程飞驰至那大湖边,见湖边冰柱如山,犹然而矗。隔着透明的冰山,可以看到湖边唐朝士兵的尸体,都已经被冻成冰尸,或立或坐,姿态各异,仿佛冰雕。使者瞠目结舌,急忙返回,行了一段路后,再回头遥望,只见湖水茫茫,众尸体消失不见了,所有的一切仿若梦幻。
    发生在唐朝西域的这个奇异故事并非完全杜撰。当时西域有大、小勃律国,杜甫诗云:“勃律天西采玉河,坚昆碧碗最来多!旧随汉使千堆宝,小答胡王万匹罗。”可见,大、小勃律国及其周围确实盛产玉石。其中的小勃律国,在今天的克什米尔境内,在当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大唐和吐蕃反复争夺的对象。因为控制了小勃律国就可以威慑西域诸国。如果按照历史的足迹追寻至今,可以发现当时的小勃律国就是今天巴基斯坦控制下的克什米尔的斯卡杜地区,值得一提的是,直到现在这里仍是西南亚最著名的玉石产地。此次战役,王天运的大唐军队虽攻入小勃律国首都,但最后却亦真亦幻地葬身于大湖边:成了晶莹剔透的冰尸。严格地说,在暴风雪的袭击下,大军一夜之间被冻死,在概率上不是一点可能都没有。因为征伐小勃律国,必须翻越帕米尔高原,作为世界屋脊,这里属于高寒气候,冬天气温超过零下40度,直到现在还集中了上千条巨大的冰川,何况在唐朝时全球气候还未变暖,更是寒冷异常,暴风雪骤起,入夜后达到极度深寒的地步,超过零下50度也未尝可知(从贞观到天宝年间,不时在西域作战的唐朝军队,经常出现一夜间冻死冻伤大队人马的事件)。无论如何,这支军队在湖边被残酷地冻死了,而且最后神秘地消失。至于消失的原因,如果破除奇幻因素,解释为“冰忽稍释”,湖水暴涨,众尸被卷入湖中,是否可以呢?
    我们还是接着说唐朝和小勃律国的恩怨吧。天宝六年即公元747年,唐玄宗派大将高仙芝率军一万人再战小勃律国。当时,名将高仙芝从安西出发,沿王天运的路线急行军,翻越了冰雪覆盖的帕米尔高原,孤军深入到小勃律国,最后一战而定,俘虏了该国国王,横扫西域,七十二国尽降。至于王天运将军,没有参加这次行动,当然他仍在军旅中谋事:四年后,天宝十年即公元751年,王将军战死于唐朝进攻南诏的战争中。
    幻境迷羊
    《酉阳杂俎》本条所记,甚为奇幻,令人瞠目:
    成都有坊正张和,时蜀郡有豪家子,富拟卓、郑,蜀之名姝,无不毕致,每按图求丽,媒盈其门,常恨无可意者。或言:“坊正张和,大侠也。幽房闺稚,无不知之,盍以诚投乎?”豪家子乃具金帛,夜诣其居,具告所欲,张欣然许之。异日,谒豪家子,偕出西郭一舍,入废兰若,有大像岿然,与豪家子升像之座。坊正引手扪拂乳,揭之,乳坏成穴如碗,即挺身入穴,因拽豪家子臂,不觉同在穴中。道行十数步,忽睹高门崇墉,状如州县。坊正叩门五六,有九髻婉童启迎,拜曰:“主人望翁来久矣。”有顷,主人出,紫衣贝带,侍者十余,见坊正甚谨。坊正指豪家子曰:“此少君子也,汝可善待之,予有切事须返。”不坐而去,言已,失坊正所在。豪家子心异之,不敢问。主人延于堂中,珠玑缇绣,罗列满目,又有琼杯,陆海备陈。饮彻,命引进妓数四,支鬟撩鬓,缥若神仙,其舞杯闪球之令,悉新而多思。有金器容数升,云擎鲸口,钿以珠粒。豪家子不识,问之,主人笑曰:“此次皿也,本拟伯雅。”豪家子竟不解。至三更,主人忽顾妓曰:“无废欢笑,予暂有所适。”揖客而退,骑从如州牧,列烛而出。豪家子因私于墙隅,妓中年差暮者遽就,谓曰:“嗟乎,君何以至是?我辈早为所掠,醉其幻术,归路永绝。君若要归,第取我教。”授以七尺白练,戒曰:“可执此,候主人归,诈祈事设拜,主人必答拜,因以练蒙其头。”将曙,主人还,豪家子如其教,主人投地乞命,曰:“死妪负心,终败吾事。今不复居此。”乃驰去。所教妓即共豪家子居。二年,忽思归,妓亦不留,大设酒乐饯之。饮既阑,妓自持锸开东墙一穴,亦如佛乳,推豪家子于墙外,乃长安东墙堵下。遂乞食,方达蜀,其家失已多年,意其异物,道其初始信。贞元初事。
    唐德宗贞元初年,四川成都有一富豪,家中有一公子,尚未婚娶,想攀高枝的姑娘们自是很多,但无一人能叫该公子满意。这时有人向公子介绍了一个人物:“我们成都有一坊正(类似现在的街道办事处官员),名叫张和,实乃大侠,无所不知,颇有些本领,哪怕这闺房之事,也很精通,何不请他帮忙,寻一称心丽人?”
    公子大悦,连夜置备金帛前去拜访张和,后者欣然许之。转天,张和拉着公子出城,行于荒野。公子问张和去哪儿,张笑而不答,说:“跟我走便是了。”后进一废弃寺院,大殿上有一座满是尘土的佛像,张和也不说话,拉着公子爬至佛像身上,揭开其乳,乃是一洞,还没等公子明白过来,就被张和拉着钻了进去。进得佛像身内,公子初觉得狭窄昏暗,走了十多步,渐觉宽广明亮,后遇一门楼。于是张和叩门,不一会儿,里面有人出迎,拜道:“主人已等您多时。”随后将二人引入门中,逢其主人,身着紫衣,周围有侍者十余人,见张和后甚为恭敬。张和指着公子说:“这是一翩翩君子,望主人善待,我现在还有急事,需要先回去。”说罢,张和便消失不见了。公子感到怪异,但一时又不敢问些什么。
    主人于堂中设宴。吃了一会儿,有歌妓多人鱼贯而入,起曼舞、抛绣球,以为行酒令,样式新颖,让公子觉得十分好玩。众人中有一少妇歌妓,不时向公子投来一瞥,但见此人,面容虽不是二八少女,但半老徐娘,气质不同,别有熟女气韵。公子连看几眼,觉得有些意乱情迷。后来,公子无意间看见案上有一种金制器皿,口很大,上面雕刻着古怪的花纹,镶满名贵的宝石,遂问其为何物,主人笑道:“这是我这儿的二等器皿,是仿造伯雅造成的。”
    “伯雅?”公子不知其意。
    主人笑道:“我们这里的大号酒杯而已,可乘酒七升!”
    公子“哦”了一声,环望四周,帷幄低垂,突感阴森:“请问主人,您是……”
    主人不答,始终与公子保持着一段距离。夜宴至三更,主人忽对公子说:“你接着玩,我还有点事,先回去了。”随后告退,外面有侍从列烛相随,排场如州牧级别。望着主人鬼魅一般离去,公子突然感到局促不安,去墙边撒尿时,突然有人拍他的肩膀,回头一看正是那少妇歌妓,她对公子说:“我见你善良,却为什么也被掠到这儿?”
    公子说:“掠到这儿?”
    歌妓说:“我等就是中了幻术,被掠到这儿,已多年,现在归路永绝。你新来,身上还有阳气,如要想回去,还有希望。”
    公子大惊:“有什么办法?”
    歌妓说:“我给你七尺白绫,以候主人,谎称拜谢,近其身,蒙其头,事即成功!”
    天色将亮,主人回来入座,公子依歌妓之言,以白绫蒙住主人之头,其人果然大恐,连呼饶命:“何人负我?坏我大事!以后再不能居住于此了!”说罢,挣扎着奔出门,飞驰而去。
    后面的故事出乎我们的意料,公子并未离去,而是与那少妇歌妓过上了日子,一晃便是两年。其间又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二年过后,公子思念家人,想回去,少妇歌妓亦不挽留,为其饯行,后持铁锤在东墙上开一洞穴,形状一如公子来时的佛乳。公子探头外望,还没等定睛,便被身后的手推出了墙。
    公子坐在地上越发茫然,一抬头远远望见前面的城墙上写“长安”二字。他不能明白,自己这诡异的经历。他在长安并无亲朋,只好一路乞讨,回到成都,家人说他已失踪多年。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但一些谜却无法解开:从荒废寺院的佛像中入得一个幻异世界,这本身就令人称奇。公子在成都郊区进入佛像,出来时却身在长安,那佛像的肚子更像是天文学上的“虫洞”。“虫洞”类似于时空隧道,比如从地球到一颗星星,如有若干光年的遥远距离,乘坐人类的交通工具要花费上百年时间,而从“虫洞”中穿行,也许没几天就到了。如果我们把佛像的肚子理解为“虫洞”,那么张和又是什么人?那幻异世界中的主人又是谁?二人什么关系?主人为什么称少妇歌妓“坏其大事”?又为什么怕白绫蒙头?将公子骗入佛像内的目的又是什么?幻异世界又是个什么所在?这些谜随着我们的阅读而被永远地封尘在诡异的迷境之旅中了。
    在唐朝的屏风上
    作家孟晖有一篇名为《画屏》的小说,写了一个唐朝画师在曲江边蛰居画屏期间的离奇经历,故事的蓝本来自晚唐五代时期冯贽的《记事珠》。《酉阳杂俎》中的这则故事,也是关于屏风的:
    元和初,有一士人失姓字,因醉卧厅中,及醒,见古屏上妇人等悉于床前踏歌,歌曰:“长安女儿踏春阳,无处春阳不断肠。舞袖弓腰浑忘却,蛾眉空带九秋霜。”其中双鬟者问曰:“如何是弓腰?”歌者笑曰:“汝不见我作弓腰乎?”乃反首髻及地,腰势如规焉。士人惊惧,因叱之,忽然上屏,亦无其他。
    故事奇简,未及展开,不过可以顺着段成式的笔触写下去:
    唐朝的一个午后,一名书生正在厅堂里小憩,为了即将到来的科举考试,他已在长安郊外曲江边的别墅里蛰居一年多了。这些日子他昼夜伏案,身心俱惫,甚至一度出现幻觉。书生躺在窗前的木榻上,阳光越过窗外的花树,落在他的面颊上。他闭着眼睛,感到一阵深深的暖意:又一个春天已经来了。他望着眼前的屏风,隐约听到一阵踏歌声。这是一架仕女游春屏风,上面所绘的那些游春的姑娘,体态丰满,穿着暴露,眉眼顾盼,栩栩如生,当出自著名画师之手。望着望着,书生感到嗓子一阵咸涩。在恍惚中,他突然看到屏风上的姑娘们跃然而下,踏起歌来,其中一个雍容华丽的女子唱道:“长安女儿踏春阳,无处春阳不断肠。舞袖弓腰浑忘却,蛾眉空带九秋霜。”旁边一个梳着双鬟的侍女问:“怎样才是弓腰?”丽人笑道:“你不见我正在做弓腰呢吗?”说罢,丽人仰头弯腰,发髻及地,腰势如规。
    书生看得痴迷,从床上站起身来,说道:“小姐刚才所吟的也是好诗啊!”
    丽人道:“你也会写诗?”
    书生:“刚才所吟何诗?”
    丽人道:“《长安曲》。”
    书生道:“《长安曲》?”
    丽人道:“正是呢,为我新创舞曲。可为君一抄。”说罢,丽人叫侍女取笔墨,于白绫上抄录下《长安曲》。
    书生看后,将白绫收入袖中,问道:“可否观小姐一舞?”
    丽人道:“又有何难?”遂摇纱起舞,一边舞蹈,一边慢慢解去身上的披肩、锦绫……
    书生感到一阵眩晕。书生躺在地上,并没有马上起身。他努力回忆着刚才的一切。没想到窗外的春阳竟使自己神旌摇曳,那是幻觉吗?他抬头,望见刚才起舞的丽人静静地呆在屏风上,只是她的眼睛似乎还在注视着自己。为了中得进士,他从长安城里搬到这儿,过起完全封闭的生活,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接触过女人了。想到刚才的情景,他感慨不已。书生闭着眼睛,这时踏歌声似乎又起。歌声清越,温润人心,与长安酒肆的歌妓的声音自是不同。这歌声是从外面传来的,还是来自屏风之上?书生一时不能分辨。恍惚中,他出了庭院,来到曲江边。
    唐朝四月,曲江岸畔,春光明媚,杂花生树,游春丽人,三五成群,或席地而坐,捻花私语,或托腮搭胯,玉体横陈,处处香艳慵懒的景象。书生一路走来,与那些风景与丽人擦肩而过。循着踏歌声,他来到一座锦绫帏帐附近。显然,歌声是从里面传出来的。帏帐外,宝马香车,几个仆人正坐在草地上打瞌睡。帏帐里花光丽影,不时传出笑声。他闻到一阵浓浓的女人的味道。他围着帏帐转了一圈,趁四下无人注意,分开帏帐一角,朝里面望去:
    帏帐内的草地上,一位雍容丽人,身着锦绫拖裙,半露香肩,丰美动人。她的身旁是两名侍女。书生感到一阵心颤。他闭上眼睛,稳定了一下心神,放眼再望。这时丽人起身弄舞踏歌,歌词大意是:“长安女儿踏春阳,无处春阳不断肠。舞袖弓腰浑忘却,蛾眉空带九秋霜……”
    “如何是弓腰?”侍女问。
    “难道看不见我弓腰吗?”丽人笑道。说罢,仰面弓腰,长髻及地。随后,慢慢褪去身上披肩、锦绫……
    书生突然想起了什么,往袖中一摸,慢慢抻出一条白绫,上面正抄录有《长安曲》。他感到一种巨大的茫然,跌倒在唐朝的花树间……
    虾国奇遇记
    《酉阳杂俎》中的这则故事,可与“南柯一梦”媲美:
    大足初,有士人随新罗使,风吹至一处,人皆长须,语与唐言通,号长须国。人物茂盛,栋宇衣冠,稍异中国,地曰扶桑洲,其署官品,有正长、戢波、目役、岛逻等号。士人历谒数处,其国皆敬之。忽一日,有车马数十,言大王召客。行两日方至三大城,甲士守门焉。使者导士人入伏谒,殿宇高敞,仪卫如王者。见士人拜伏,小起,乃拜士人为司风长,兼驸马。其主甚美,有须数十根。士人威势烜赫,富有珠玉,然每归见其妻则不悦。其王多月满夜则大会,后遇会,士人见姬嫔悉有须,因赋诗曰:“花无蕊不妍,女无须亦丑。丈人试遣总无,未必不如总有。”王大笑曰:“驸马竟未能忘情于小女颐颔间乎?”经十余年,士人有一儿二女。忽一日,其君臣忧感,士人怪问之,王泣曰:“吾国有难,祸在旦夕,非驸马不能救。”士人惊曰:“苟难可弭,性命不敢辞也。”王乃令具舟,命两使随士人,谓曰:“烦驸马一谒海龙王,但言东海第三汊第十岛长须国有难求救。我国绝微,须再三言之。”因涕泣执手而别。士人登舟,瞬息至岸。岸沙悉七宝,人皆衣冠长大。士人乃前,求谒龙王。龙宫状如佛寺所图天宫,光明迭激,目不能视。龙王降阶迎士人,齐级升殿。访其来意,士人具说,龙王即令速勘。良久,一人自外白曰:“境内并无此国。”其人复哀祈,言长须国在东海第三汊第七岛。龙王复叱使者:“细寻勘速报。”经食顷,使者返,曰:“此岛虾合供大王此月食料,前日已追到。”龙王笑曰:“客固为虾所魅耳。吾虽为王,所食皆禀天符,不得妄食。今为客减食。”乃令引客视之,见铁锅数十如屋,满中是虾。有五六头色赤,大如臂,见客跳跃,似求救状。引者曰:“此虾王也。”士人不觉悲泣,龙王命放虾王一锅,令二使送客归中国。一夕,至登州。回顾二使,乃巨龙也。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武则天时期,有士人随新罗使臣去朝鲜,在大海中被风吹至一岛,名曰扶桑洲长须国。后来士人被安排在馆驿居住。那里的居民都是长脸,上面长着长须,士人隔窗而看,甚为好奇。有一天,士人被国王召见,见是中华人物,来自上国,遂拜其为司风长一职,又被招为驸马。却说那公主,特别漂亮,美中不足的是腮边有胡子数十根,令士人郁闷。有一夜,国王请群臣吃饭,士人冷眼一看,见国王身边的嫔妃一个个也都长着长须,于是因感而发,写诗一首:“花无蕊不妍,女无须亦丑。丈人试遣总无,未必不如总有。”
    国王听后大笑:“驸马呀,你竟然一直在为小女的胡子而耿耿于怀吗?”
    过了十来年,士人和公主生了一儿二女。一天上朝,士人见国王和周围的大臣面色忧愁,问其缘由,随后发生了这样的对话:
    国王(哭泣着):“国家有难,祸在旦夕!”
    士人(惊讶地):“怎么呢?”
    国王(哽咽着):“只有一个人能帮助咱们国家!”
    士人(好奇地):“谁啊,这么大能耐?”
    国王(深情地):“就是你呀!”
    士人(诚挚地):“什么也别说了,就听您一句话,怎么个帮法?”
    国王(严肃地):“那就有劳驸马去拜见一下这大海的龙王,就说东海第三汊第十岛长须国有难求救。另外,一定要注意:我国微小,也许龙王不知有咱们这个地方,一定再三陈明。”
    士人辞别国王,登上小船,来到龙宫。龙宫珠光宝气,目不能视。士人嚷嚷着要见龙王,后者很是谦虚,亲自出门迎接,问其来意,士人说了原委,龙王下令调查此事。过了一会儿,有人禀报:“我境内并没什么长须国!”
    士人说:“怎么没有?长须国在东海第三汊第十岛上!”
    龙王又令人去复查。一顿饭的工夫过后,龙王得到禀报:“还是没有呀!说到长须,前些日臣下为您弄到一批大虾,莫非是它们?不过,这锅大虾可是您这个月的伙食啊!”
    龙王听后,转脸对士人说:“听到没有?也许你为虾精所惑。随我来看……”
    龙王把士人引到后宫厨房,见有铁锅数十个,大小如屋,里面满是青背大虾。一个锅里,有五六头是红色的,大如人臂,其中一只特大个的见士人后跳跃不止,状似求救。正是虾王。
    士人感慨不已,俯身寻找自己的虾妻和虾孩,恍然如梦,不觉悲从心中。龙王随即命令放掉盛有虾王一家的那锅虾,士人想叫龙王把所有的虾都放了,但被拒绝,理由是:“我下个月吃什么呢?”
    士人无奈,起身告别。龙王令二使者送其回中国。一日傍晚登陆,回头看那两使者,已化为巨龙。
    入一神秘王国,被招为驸马,显贵一时,此为志怪笔记的一类,最著名的是唐朝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类似的故事还有沈既济的《枕中记》。无论是南柯一梦,还是黄粱一梦,都讲到荣华如云烟,人生如梦。本故事类似,且更诡异:当士人来龙宫求救时,那群虾已在锅中。在叙事上,形成一个圆。士人是如何进入微观的虾国的,引起我们无限联想。而当士人含着眼泪俯在锅边寻找妻儿时,我们总会有一丝伤感在心头。
    老虎的金黄
    《酉阳杂俎》中记载了一则隐僻、诡异而美丽故事:
    荆州陟屺寺僧那照善射,每言光长而摇者鹿,帖地而明灭者兔,低而不动者虎。又言,夜格虎时,必见三虎并来,挟者虎威,当刺其中者。虎死威乃入地,得之可却百邪。虎初死,记其头所藉处,候月黑夜掘之,欲掘时必有虎来吼掷前后,不足畏,此虎之鬼也。深二尺,当得物如虎珀,盖虎目光沦入地所为也。
    荆州陟屺寺有僧名那照,善射箭,百发百中,由于射出经验来了,有如下心得:在夜里入山,见远处有光,长而摇动的,必是鹿;贴在地面上,时而明时而灭的,必是兔;低而不动的,那就是老虎了。据说,老虎在夜里,一只眼睛放光,另一只眼睛看物。按那照的说法,在夜间与老虎格斗,由于老虎速度猛疾,你会眼花缭乱地看到有三只老虎当空扑来,这时要用力刺杀中间那只,那才是老虎的真身。老虎死后,其威会沉于地里,“虎威”形状如“乙”字,长一寸,可辟百邪。另外,老虎死时脑袋往往是伏于地面,眼睛冲下,此时要记住那个地方,等月亮消隐后前来挖掘,在两尺深的地里必会挖出一块状如琥珀的黄玉石,它是老虎目光凝结的产物!
    这样的想象美丽至极。
    唐朝的黑夜。寂静的山林。金黄的老虎。美丽的玉石,这所有的一切,给人以神秘的想象空间……
    神行太保
    你相信一个人只借助于脚力便能日行八百里吗?《酉阳杂俎》说:有可能。如果相信,你要读下去;如果不相信,你更要读下去:
    元和末,盐城脚力张俨,递牒入京,至宋州遇一人,因求为伴。其入朝宿郑州,因谓张曰:“君受我料理,可倍行数百。”乃掘二小坑,深五六寸,令张背立,垂足坑口,针其两足。张初不知痛,又自膝下至骭,再三捋之,黑血满坑中。张大觉举足轻捷,才午至汴,复要于陕州宿,张辞力不能。又曰:“君可暂卸膝盖骨,且无所苦,当日行八百里。”张惧,辞之。其人亦不强,乃曰:“我有事,须暮及陕。”遂去,行如飞,顷刻不见。
    这样说吧,唐宪宗元和末年,盐城有一名快递员叫张俨,接了个活儿,送公文去长安。大约因天气不佳,误了些路程。及至宋州地界,张俨遇到一个人,面貌古异,求结伴同行。至郑州,张俨计算时日,估计不能准时到长安了。那人见张俨忧愁,于是说道:“莫郁闷,只要听我的,可令你日行数百里。”
    说罢,那人挖了两个小坑,不是很深,只有五六寸吧,叫张俨背对着坑,脚跟悬于坑口,然后取出一枚银针,轻扎张俨两脚上的穴位。随后,又自膝盖以下,捋张俨的小腿,渐渐有黑血自针孔中流出,滴满坑中。
    那人叫张俨走走看。张俨只觉得迈步如飞,双脚甚为轻捷,吃惊不小,问其因由,那人笑而不语。如此行路,至中午时候就抵达汴州了。在城外小店里,二人吃了点东西,那人对张俨说,今晚我们必须赶到陕州住宿!张俨表示实在太远了,自己一定赶不到。
    那人又说:“没关系,我可以暂时把你的膝盖骨卸下来,不会让你觉得疼,这样的话可以日行八百里!保证你在短时间内到达陕州。”
    现在,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张俨的表情,总之有点打死也不卸的意思。那人也不勉强,说:“随便吧!我还有事,必须今天傍晚到达陕州,所以只能先行告辞。”说罢,那人出得店去,其行如飞,双脚似离地面,顷刻间便消失在唐朝午后的寂静中了。
    故事在张俨渐渐张大的嘴巴下,结束了。
    不管你相信与否,故事中异人的身影都会久久地闪跃于我们面前,使人难以忘怀。是啊,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事超出我们日常经验的范围?有多少人在我们想象力能够抵达的边界之外?故事的奇幻色彩浓重如此。不过,我们也不会感到特别陌生,你可以想一下《水浒传》里的“神行太保”戴宗。戴宗日行八百里,靠的是脚上拴一对“甲马”,以其为奔飞的器具。“甲马”什么样,又如何使用,施耐庵写得不甚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在塑造戴宗这一形象时,受到了《酉阳杂俎》的影响。联系到《灰姑娘》、《西游记》和《八仙过海》等作品中的人物也皆可在《酉阳杂俎》中找到原型,若说该书为后世名著之祖,倒也不怎么过分了。
    影子的故事
    人的影子有什么好说的呢?其实不然。且看《酉阳杂俎》的记载:
    宝历中,有王山人,取人本命日,五更张灯相人影,知休咎。言人影欲深,深则贵而寿。影不欲照水、照井及浴盆中,古人避影亦为此。古蠼螋、短狐、踏影蛊,皆中人影为害。又,道士郭采真言,人影数至九。成式尝试之,至六七而已,外乱莫能辨,郭言渐益炬则可别。又说九影各有名,影神:一名右皇,二名魍魉,三名泄节枢,四名尺凫,五名索关,六名魄奴,七名灶“囗幺”(为古字,“幺”在“口”中),八名亥灵胎,九(空缺。鱼食不辨)。
    唐朝宝历年间,在位的是后来被宦官谋杀的敬宗皇帝。在这段时间,帝国没发生什么大事,只是新即位的少年皇帝有些问题,他性情任性暴躁,喜欢打马球、捉狐狸,夜宴淫乐,即位之初就不听大臣劝告,执意带着自己的女人去骊山泡温泉;诗人白居易到苏州赴任;在徐州,有几个军官哗变,但很快被扑杀;后来“牛李党争”的主角、《玄怪录》的作者牛僧孺担心喜怒无常的皇帝办自己,于是请求出任武昌军节度使;牛后来的对手李德裕则从镇江任上献《丹扆六箴》给皇帝,规劝皇帝别太任性、耍宝,好好工作。
    总之,在宝历年间人们各有各的活法,本故事中的王山人也是如此,他正在灯下观察人的影子。在本命日(即与生日的干支相同之日),于五更天点灯观察人的影子,可知吉凶。这位老师告诉人们:灯下人的影子越深,影子的主人以后就越显贵,越长寿;相反,如果影子浅,则预示不详。所以,古人忌讳在河边、井边乃至浴盆边转悠,因为在水中照出的影子一定是很浅的。通过影子来实施魔法,也算得上是巫术的一种了。在古代,人们是非常看重影子的,不能轻易显露,因为有以下传说:蠼螋、短狐、踏影蛊,此三种动物,踏到或击中人的影子,其人必死或得怪病。
    蠼螋。一种昆虫,种类虽多,但活动神秘,所以并不常见。它属于革翅目,身体狭长,带触角,尾巴上有弯刀状的夹子,生活于潮湿或阴暗的角落,习性为昼伏夜出。古人认为,如果人影在灯光或月光下被其踏中,则不祥;
    短狐。即传说中的蜮,形如龟,只有三只脚,生活在近水中,习惯于口中含沙喷射袭击行人,即使击中人的影子,人也得怪病。它也是成语“含沙射影”的主角;
    踏影蛊。在各种巫术中蛊术最为恐怖和神秘。蛊并非固有物种,而是人工培育和饲养出来的一种剧毒之虫,诞生过程如下:于黑暗的室内埋一大缸,于五月即凶月,捕捉蜈蚣、蝎子、蟾蜍、蛇和蜘蛛等有毒的爬虫,将其置于缸内,然后盖上盖子,贴上封条,叫它们互相吞食、蛰咬,一年后打开封条和盖子,往里看,会有一物飞舞而出,此物正是最后存活下来的那只毒虫,即蛊。关于蛊的样子,我们不得而知,这越发增加了其神秘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蛊带有剧毒。不过,它不会伤害主人,而是非常听命于主人,帮助主人去做事,任务完成后老老实实地呆在缸里。蛊为世间毒王,关于养蛊杀人的故事,魏晋南北朝时就有记载了,顾野王在《舆地志》里说:“江南数郡有畜蛊者,主人行之以杀人,行饮食中,人不觉也。”这里所说的踏影蛊,是蛊的一种,流传于唐朝,按照当时人的理解,如果人的影子被它踩上,则必遇凶险。
    在这里,还提到人有九影,九影各有神,其神各有名,此说来自唐朝道士郭采真之口。这九影神分别称:右皇、魍魉、泄节枢、尺凫、索关、魄奴、灶“囗幺”(为古字,“幺”在“口”中)、亥灵胎,第九影神的名称在唐时就因书卷破损而失传了。在本则中,段成式提到,为了验证这九个影子,他特别试了一下,只看到六七个。不过,道士郭采真说,点一个火把,慢慢使火旺起来,可以辨别出最后两个影子……
    下面发生了什么
    《酉阳杂俎》所载的下面这个故事颇为蹊跷:
    临川郡南城县令戴察,初买宅于馆娃坊。暇日,与弟闲坐厅中,忽听妇人聚笑声,或近或远,察颇异之。笑声渐近,忽见妇人数十,散在厅前,倏忽不见,如是累日,察不知所为。厅阶前枯梨树,大合抱,意其不祥,因伐之,根下有石露如块,掘之围阔,势如鏊形,乃火上沃醯,凿深五六尺不透,忽见妇人绕坑抵掌大笑。有顷,共牵察入坑,投于石上,一家惊惧之际,妇人复还,大笑,察亦随出。察才出,又失其弟,家人恸哭,察独不哭,曰:“他亦甚快活,何用哭也。”察至死不肯言其情状。
    戴察,史上确有其人,《全唐诗》中收入其诗一首《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气冷疑秋晚,声微觉夜阑。凝空流欲遍,润物净宜看。莫厌窥临倦,将晞聚更难。”此故事,是他于江西做县令时发生的:
    戴察在南城县一个叫馆娃坊的地方买了一处宅子,一日闲暇,与弟弟在厅中闲坐,忽听到有女人的笑声,或近或远,戴察颇为奇怪。不一会儿,笑声渐近,只见有艳丽女子数十个,散落在庭院的石阶上,顾盼流波,戴察与弟弟大惊,出得厅来,来到庭院,那些女子却又不见了。他弟弟说:“大哥,我看定是妖魅所为。”
    戴察和弟弟在院子里转悠了一圈,最后二人把目光集中在厅阶前枯去的梨树上,看此树,有合抱粗细,戴察的弟弟说:“此树不祥。”
    戴察叫人将该树连根去除,众人挖了一会儿,突然挖不动了,深坑下露出一块石头,戴察叫人移去,不成。其弟出了个主意:“可将其击碎,以火烧醋浇。这是盗墓者常用的办法!”戴察于是叫人火烧醋浇,随后一阵凿钻,深达五六尺,但依旧未将该石穿透,这时候,忽见一艳丽女子现身,绕坑鼓掌大笑不止。随后,拉着戴察跳入深坑,将戴投掷于石头上。众人大惊之际,那女子又出现在坑边,依旧大笑,随后戴察亦出现在坑边。众人刚松了一口气,戴察的弟弟又不见了。其家人恸哭,只有戴察不哭,说:“他快活着呢!你们为什么哭呢?”后来,戴察至死也不肯说出他在那坑下经历了什么。
    最后是否把这棵诡异的梨树砍掉,戴察在坑下又经历了什么,他的弟弟最后怎么样了,那个艳丽的女子到底是什么妖魅,我们终不得而知。但依据戴察的话“他亦甚快活,何用哭也”来看,似乎在坑里有一段奇妙的经历,他特别提到“快活”二字,联系到在坑边出现的女子,莫非遭遇了一场时空隧道中的艳遇?虽然在众人看来他被那女子拉入坑中,随后又上来,没多长时间,但考虑到这种奇遇往往“一夕即百年”,戴察于坑下经历了那个时空中的数十年光阴,也未尝可知,一如南柯梦。
    失落的世界
    一切皆有可能。在这个我们远未全部知晓的世界上,没有什么不会发生。在《酉阳杂俎》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开成末,永兴坊百姓王乙掘井,过常井一丈余无水,忽听向下有人语及鸡声,甚喧闹,近如隔壁,井匠惧,不敢掘。街司申金吾韦处仁将军,韦以事涉怪异,不复奏,遽令塞之。据亡新求《周秦故事》:谒者阁上得骊山本,李斯领徒七十二万人作陵,凿之以韦程,三十七岁,固地中水泉,奏曰:“已深已极,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存天状。”抑知厚地之下,别有天地也。
    在唐文宗开成末年,长安永兴坊百姓王乙,在家中后园掘井,深度超过一般水井一丈多,仍无水。王乙和井匠甚为好奇,此时忽听井下人声鼎沸。王乙大惊,急忙叫那几个井匠停下来,不要再挖,随后将此事告诉居委会主任,后者又禀报金吾将军韦处仁,韦听后也颇为好奇,现场勘察,地下果有人声。因事怪异,他没再往上面禀报,遂叫人将井填死。
    这是一则关于地下世界的传说。据《周秦故事》记载:秦朝丞相李斯曾领七十二万人为始皇帝修陵墓,工程浩大。始皇三十七年,修建陵墓的大军停工,因为挖掘到很深的地方,遇到泉水,此后无论再怎么挖,也挖不进去了,用锨锄敲打,下面传出回音,里面好像是另一个世界。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孤立存在的,没有一件事是没有原因的。同在《酉阳杂俎》中,还记载了另一桩井下世界的故事:“乌山下无水,魏末,有人掘井五丈,得一石函,函中得一龟,大如马蹄,积炭五枝于函旁,复掘三丈,遇盘石,下有水流汹汹然,遂凿石穿水,北流甚驶。俄有一船触石而上,匠人窥船上得一杉木板,板刻字曰:吴赤乌二年八月十日,武昌王子义之船。”北魏时,福州乌山之下,有人掘井,所遇奇异,竟发现井中驶来三国之船。莫非这是时光隧道的入口?
    本条故事看似荒诞。其实,关于地球内部是否存在着智能生物,一直是地球物理学家和古人类学家关注的问题。法国科幻作家凡尔纳在著名的《地心游记》中描述了一个神奇的地下世界。不要以为那是异想天开的幻想,因为种种迹象和一系列难以解释的事件表明:完全有理由认为,在这个地球上,在人类出现之前,还有过多次文明。按照我们的推测,最后一次史前文明毁灭后,幸存的智能生物,被迫迁徙到了别的星球;或者,从地球表面转移到了地球里面。从那以后,地球的表面,荒凉了千百万年,后来慢慢出现哺乳动物,出现了古人类。又过了上百万年,古人类进化到了今天,世界也改变了模样。而迁徙到地球内部的智能生物,在千百万年中,已习惯了高温的地心,而不再适应地球表面的温度。只是闲暇时,他们会驾驶着飞碟来到地球表面,看看他们的先辈曾生活的地方。
    据报道,美国探险家比特曾驾驶飞机经过北极圈,当时他神奇地进入一个地下世界,在那里发现了很多地面上已经灭绝的动物。不管他的说法是真是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UFO与地下世界有关,并非只来自太空。如果地下人真的存在,作为史前文明的创造者,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技术,要远远高于人类。
    入画记
    下面的故事神而奇之,《酉阳杂俎》是这样记载的:
    贞元末,开州军将冉从长轻财好事,而州之儒生道者多依之。有画人宁采图为《竹林会》,甚工。坐客郭萱、柳成二秀才,每以气相轧,柳忽眄图谓主人曰:“此画巧于体势,失于意趣。今欲为公设薄技,不施五色,令其精彩殊胜,如何?”冉惊曰:“素不知秀才艺如此!然不假五色,其理安在?”柳笑曰:“我当入被画中治之。”郭抚掌曰:“君欲绐三尺童子乎?”柳因邀其赌,郭请以五千抵负,冉亦为保。柳乃腾身赴图而灭,坐客大骇,图表于壁,众摸索不获,久之,柳忽语曰:“郭子信来?”声若出画中也。食顷,瞥自图上坠下,指阮籍像曰:“工夫只及此。”众视之,觉阮籍图像独异,吻若方笑。宁采睹之,不复认。冉意其得道者,与郭俱谢之。数日,竟他去。宋存寿处士在释时,目击其事。
    唐德宗贞元末年,开州有将军叫冉从长,轻财好客,州内文士多依附于他。时有画家名宁采为其绘《竹林会》,甚为工整,悬于厅堂中。一日,冉宅有客郭萱、柳成二秀才,当时在座的还有宋存寿处士。闲谈之际,柳成突然对宁采说:“你这幅作品,所绘竹林七贤,长于气势,而失之于意趣。现在,我想表演个节目,不用五色笔墨,而修改此画,使之精彩绝伦!大家以为如何?”
    冉从长笑道:“莫说梦话!不用笔墨,怎么修改?”
    柳成也大笑:“我可以进到画面里……”
    郭萱则抚掌狂笑。
    柳成说:“你若不信,可以打赌。”
    郭柳二人遂赌五千钱,冉从长为裁判,宋存寿为观众。随后柳成腾身而去,没了踪迹,众人惊骇不已,急忙来到《竹林会》面前,于画面上一阵摸索。
    过了一会儿,众人忽听到柳成说话:“郭萱!”其声若出自画中。又过了一顿饭的工夫,诸位看到柳成自画上坠下,指着阮籍像说:“已完工。”众人望去,感觉阮籍之像真的与以前有了些区别,其嘴呈欲笑状。后来把画的原作者宁采叫来,叫他辨认,他摇头道:“这画上的阮籍像不是我画的!”
    冉从长与郭萱一起拜那柳成,后者自然没要五千钱,而是告辞走了。这则故事直接影响了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写作,其中有一篇故事叫《画壁》:“江西孟龙潭,与朱孝廉客都中,偶涉一兰若,殿宇禅舍,处分不甚弘敞,唯一老僧挂搭其中。见客入,肃衣出讶,导与随喜。殿中塑志公像。两壁图绘精妙,人物如生。东壁画散花天女,内一垂髫者,拈花微笑,樱唇欲动,眼波将流。朱注目久,不觉神摇意夺,恍然凝想。身忽飘飘,如驾云雾,已到壁上……”
    郁金香手印
    《酉阳杂俎》所记的这个故事,发生在古印度:
    乾陀国,昔有王神男多谋,号伽当,讨袭诸国,所向悉降。至五天竺国,得上细緤二条,自留一,一与妃。妃因衣其緤谒王,緤当妃乳上,有郁金香手印迹,王见惊恐,谓妃曰:“尔忽衣此手迹衣服何也?”妃言向王所赐之緤。王怒,问藏臣,藏臣曰:“緤本有是,非臣之咎。”王追商者问之,商言天竺国娑陀婆恨王,有宿愿,每年所赋细緤,并重叠积之,手染郁金,柘于緤上,千万重手印即透,丈夫衣之,手印当背;妇人衣之,手印当乳。王令左右披之,皆如商者,王因叩剑曰:“吾若不以此剑裁娑陀恨王手足,无以寝食。”乃遣使就南天竺,索娑陀婆恨王手足,使至其国,娑陀婆恨王与群臣绐报曰:“我国虽有王名娑陀婆恨,元无王也,但以金为王,设于殿上。凡统领教习,皆臣下耳。”王遂起象马兵,南讨其国,国隐其王于地窟中,铸金人,来迎伽王。伽王知其伪,且自恃神力,因断金人手足。娑陀婆恨王于窟中,手足悉皆自落。
    乾陀国有国王叫伽当,特喜欢打仗,这次搞定了五天竺国,入得后宫,掠夺无数珍宝,其中有两件美丽的衣服,其中一件给了爱妃。当天夜里,国王欲与爱妃在宫里寻欢,正欲宽衣,离奇的事发生了:只穿着那件衣服的妃子,胸部隐隐出现两个手印,在烛光下那手印越来越明显,最后完全凸现,呈郁金香颜色,好像紧紧地抓着妃子的乳房。国王惊恐异常,问明白人才得知:天竺国国王娑陀婆恨有异术,将民众交纳的衣服成百上千摞起来,双手染上郁金香颜料,按住上面的一层衣服,立即就会力穿衣背,直至最底下一层也会有郁金香手印,男子穿上这样的衣服,郁金香手印出现在背上,女孩穿上它手印就会出现在乳房的位置上。
    国王大怒,兵发天竺,欲亲手砍下娑陀婆恨的手脚。兵临城下后,天竺国君臣很是紧张,谎称该国从来就没有过国王,娑陀婆恨其人并不存在,他们的宫殿上只有个国王的金像作为摆设。这时候,大臣们已把他们的国王娑陀婆恨藏在了地窖。城破后,伽当果然在天竺王宫看到一个金人,他知道这是对方玩的把戏,于是举剑劈金人手脚。这时候娑陀婆恨正在地窖里哆嗦,哆嗦着哆嗦着,就哆嗦不了了。他低头一看:发现自己的手脚都掉了下来,自己光剩下一段躯干了。
    这段故事发生在乾陀国。乾陀国位于西域天竺一带,在《洛阳伽蓝记》中称为乾陀罗;《大唐西域记》中则叫健驮逻国;《魏书》中称乾陀国。总之这是一个神秘古国,否则也不会发生这么神秘的事儿。
    黄金果
    所有的一切都从一只失踪的羊开始的。《酉阳杂俎》记载如下:
    赡披国有人牧羊千百余头,有一羊离群,忽失所在,至暮方归,形色鸣吼异常,群羊异之。明日,遂独行,主因随之,入一穴,行五六里,豁然明朗,花木皆非人间所有。羊于一处食草,草不可识。有果作黄金色,牧羊人切一将还,为鬼所夺。又一日,复往取此果,至穴,鬼复欲夺,其人急吞之,身遂暴长,头才出,身塞于穴,数日化为石也。
    传说中的神奇国度赡披国有可能在西域,本故事说的是:该国有一牧羊人,曾于山中放羊,午后时分突然发现一只羊失踪了,直到太阳下山时方归,但其模样、毛色以及叫声似乎发生了某种变化,其他的羊感到很奇怪,牧羊人也深异之。转天午后,那只羊又鬼鬼祟祟地溜了,牧羊人遂悄悄跟在其身后,走了很长时间,天色昏暗下来,来到一座大山前,四围植物茂盛,那只羊一侧身钻进入一个藤蔓掩映的洞口。牧羊人也跟了进去。初入洞,甚为黑暗,牧羊人摸索着行了五六里,四周豁然明朗起来。此时他定睛观看,眼前花木草树,形态奇特,非人间所有。再看那羊正在不远处吃草,其草不可识。牧羊人东张西望,在这异世界里漫步闲逛,突然发现不远处有金光闪烁,芳香四溢。他快步上前,见是一棵果树,树上所结之果甚圆,颜色呈黄金色。牧羊人上得前去,摘下一枚黄金果,刚想揣到口袋里,突然身边现出一高大生物,面目古怪狰狞,将其手中的黄金果夺去。牧羊人惊慌而逃,返回地面,已是气喘吁吁。随后的几天,他一直惦记着那奇异的洞穴和黄金果。他认为,那果必是人间所无之宝。如果吃了,也许可以成仙得道。于是,这一天牧羊人又顺着原路去那洞穴摘取黄金果,随后的情形一如上次,他刚摘下一枚果子,那古怪生物又不知从哪冒出,牧羊人慌忙择路而逃,情急下将果子吞入腹中,随后让他想象不到的事发生了:只见其身体暴长,头才出得洞穴,暴长的躯干却塞于穴内,怎么也出不来了。数日后,牧羊人化为石头……
    志怪笔记中多记载异果,除了本则黄金果外,《酉阳杂俎》还曾记有一则关于仙桃的,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公显然幸运得多,顺利地得到了仙桃:
    唐时有叫史论的在齐州工作,一次打猎迷途,入一寺院,闻得异香,遂求于僧,后者只好取桃一只,大如饭碗,异香扑鼻,味道甚鲜,吃后令人神清气爽。史论问僧人桃子来自何方。僧人最后如实道来。史论便拉那僧人一同前去,二人行于荒野,越岭涉河,又穿深涧,来到一个地方,满眼尽是怪石飞泉,仿佛仙境,有桃树数百,枝条嶙峋,拖于地面。史论与僧人各食一顿,最后史论又解衣做兜子,僧人说:“这里也许是仙灵之境,不可过贪。我曾听人说,昔日有人也来此摘桃,怀里揣了五六个,最后就迷失在这桃林而不得出了!”史论惊恐,随即止手,只摘了两个揣在口袋里,便与僧人急忙返回了。在路上,僧人告诉史论,此事不可语告外人。史论回到齐州后,觉得此事颇异,那僧人更异,便叫人招僧人前来,却被告知该僧已死……
    避尘巾
    唐文宗大和年间,蔡州有军将名田知回,不知什么原因欠官府数百万钱,为此躲避到一个县城。时有刑部尚书高瑀到蔡州视察,通知该县官员将田监视起来。田很是郁闷,与朋友喝酒,友人问之,实情相告。在座者中有处士皇甫玄真,白衣胜雪,仙风道骨,称此小事一桩,愿为其解忧,田大喜。饭局散后,皇甫与田耳语,随后连夜奔蔡州,转天一早拜见高瑀,表示愿意以一宝物抵田知回所欠之财。高瑀开始拒绝,理由是田所欠为官钱,非私财。皇甫看了看左右,高瑀挥手令侍从退下,这时候皇甫说:“我去新罗旅行,得到一巾子,可辟尘,欲以此宝相送。”随即于怀中取出那巾子交给高瑀,高刚接到手中,就觉得浑身清凉冰爽,道:“这不是大臣能有的宝物啊!当是无价,田的性命怎么能与它相比?”
    皇甫说:“喜欢就好,明天可以一试。”
    第二天,高瑀与部下饮宴于城外,当时蔡州久旱,风尘不小,但身揣那巾子的高瑀及所乘之马以及随从,身上无有半点尘土。这引起宦官监军的警觉,问高瑀:“此时风尘急,为何大人身上无一点尘土?难道……”
    高瑀不敢隐瞒,因为这宦官监军是惹不起的,遂把事情道明,监军很是不高兴,要求见一见那皇甫玄真,于是二人一同前去。在皇甫玄真下榻的客栈,监军说:“您只知道这蔡州有高瑀尚书吗?您还有什么宝物!”
    皇甫说献宝只为救人,别无他意,又说:“我这里还有一根金针,虽其力不及那巾子,但也可使人一身无尘。”
    监军遂眉开眼笑:“哦?给我这个也行啊!”
    皇甫于是从头巾上一抽,取出一根金针,监军急忙将其别于自己的头巾上,出门上马狂奔,停下后观看,只见马尾巴上有点土,而他的身上真的没有一点。后来的日子,高瑀与监军总是往皇甫玄真那里跑,礼物送了不少,要求再传授些道法,而皇甫总是笑而不言。一天晚上,皇甫不知了去向。在《酉阳杂俎》中,故事如下:
    高瑀在蔡州,有军将田知回易折欠数百万。回至外县,去州百余里,高方令锢身勘田,忧迫计无所出,其类因为酒食开解之,坐客十余,中有称处士皇甫玄真者,衣白若鹅羽,貌甚都雅,众皆有宽勉之辞,皇但微笑曰:“此亦小事。”众散,乃独留,谓田曰:“予尝游海东,获二宝物,当为君解此难。”田谢之,请具车马,悉辞,行甚疾,其晚至州,舍于店中。遂晨谒高,高一见,不觉敬之,因请高曰:“玄真此来,特从尚书乞田性命。”高遽曰:“田欠官钱,非瑀私财,如何?”皇请避左右:“某于新罗,获一巾子辟尘,欲献此赎田。”即于怀内探出授高,高才执,已觉体中虚凉,惊曰:“此非人臣所有,且无价矣,田之性命,恐不足酬也。”皇甫请试之。翌日,因宴于郭外,时久旱,埃尘且甚,高顾视马尾鬣及左右驺卒数人,并无纤尘。监军使觉,问高:“何事尚书独不尘坌,岂遇异人获至宝乎?”高不敢隐,监军不悦,固求见处士,高乃与俱往,监军戏曰:“道者独知有尚书乎?更有何宝,愿得一观。”皇甫具述救田之意,且言药出海东,今余一针,力弱不及巾,可令一身无尘。监军拜请曰:“获此足矣。”皇即于巾上抽与之,针金色,大如布针,监军乃札于巾试之,骤于尘中,尘唯及马骏尾焉。高与监军日日礼谒,讨要其道要,一夕,忽失所在。
    幻影奇谭
    《酉阳杂俎》中记载了不少唐朝时的幻术,读起来令人感到诡密异常:
    张魏公在蜀时,有梵僧难陀,得如幻三昧,入水火,贯金石,变化无穷。初入蜀,与三少尼俱行,或大醉狂歌,戍将将断之,及僧至,且曰:“某寄迹桑门,别有药术。”因指三尼:“此妙于歌管。”戍将反敬之,遂留连为办酒肉,夜会客,与之剧饮。僧假裲裆巾帼,市铅黛,伎其三尼,及坐,含睇调笑,逸态绝世。饮将阑,僧谓尼曰:“可为押衙踏某曲也。”因徐进对舞,曳绪回雪,迅赴摩跌,伎又绝伦也。良久,喝曰:“妇女风邪?”忽起,取戍将佩刀,众谓酒狂,各惊走,僧乃拔刀斫之,皆踣于地,血及数丈。戍将大惧,呼左右缚僧。僧笑曰:“无草草。”徐举尼,三支筇杖也,血乃酒耳。又尝在饮会,令人断其头,钉耳于柱,无血。身坐席上,酒至,泻入ㄕ疮中。面赤而歌,手复抵节。会罢,自起提首安之,初无痕也。时时预言人凶衰,皆谜语,事过方晓。成都有百姓供养数日,僧不欲住。闭关留之,僧因是走入壁角,百姓遽牵,渐入,唯余袈裟角,顷亦不见。来日壁上有画僧焉,其状形似。日日色渐薄,积七日,空有黑迹。至八日,迹亦灭,僧已在彭州矣。后不知所之。
    故事发生在唐代宗年间,大臣魏国公张延赏未任宰相时,镇守四川,时有印度僧人名难陀,会施幻术,可入水火,穿金石。
    难陀漫游蜀山川水,此日行于官道上,远处驰来一队人马,为首的是一戍边将军。将军见难陀与三尼姑同行,醉酒狂歌,以为不雅,于是停马,欲将其与尼姑分开。难陀说:“将军,我自幼出家,得些道术,不如你请我喝酒,我可以表演给您。”后指三尼姑,说:“她们也都精通歌舞,且是美女。”将军听后欣然从命,请四人同行,至一驿站,设夜宴。在此之前,难陀不知从哪儿取胭粉,妆扮了三尼姑,更显动人。席间,难陀与诸尼言笑,风神洒脱,喝到高处,对尼姑说:“何不为将军跳个舞?”说罢,他也起身,与三尼姑并舞,姿态酷美,让将军和他的随从看得眼花缭乱。后难陀又开始打坐,而那三尼姑如上满了发条,狂舞不已,似乎停不下来。难陀说:“难道她们疯了吗?”于是突然起身,抽出将军的佩刀,奔向三尼姑。众人皆惊。只见难陀挥刀,将三尼姑砍倒,鲜血飞溅。将军及众人愣在那儿说不出话,随后呼人捉难陀,后者笑道:“莫惊慌,你们看——”说罢,他将那三尼姑举起来,竟是三支竹杖,其血为酒。
    其幻术神奇如此。还有一次,难陀与人饮酒,兴趣所来,叫人砍下他的脑袋,钉耳朵于柱上,颈无血。此时,身体仍坐于席间不倒。酒上来后,将其灌入脖中,钉在柱子上的脑袋,竟微微泛出红晕,面赤而歌。无头的难陀,则在一旁打着拍子。吃喝完毕,他那无头之身走至柱前,取下脑袋安在自己的脖子上,没有一点疤痕。读到这儿,我们似曾相识。没错,在《西游记》车迟国中,悟空与虎力大仙斗法时,比的就是此术。竟又是原型。难陀还善预言。关于难陀,还有一个故事:他曾漫游成都,被一人供养数日,后欲离去,主人不想叫他走,锁院门以留。难陀微笑,来到院墙前,走着走着,竟走进墙里,很快壁上就只有难陀袈裟的一角了。主人惊恐,上前去拽,那衣角于顷刻间消失了。转天,该墙壁上出现一幅难陀的人像,后来色彩渐渐淡去,七日后空留下墨迹。第八日,痕迹也没了,而此时难陀已至彭州地界,再后来便不知所终了。
    以杖变人、砍头复原、隐迹穿墙,如此幻术,难陀皆精。在古代,幻术属方士常使用的法术。并非完全是无稽之谈。时至现在,在舞台上,我们还可以看到魔术师表演“移物换头”、“大变活人”。而魔术,在古代属幻术的一种。
    《酉阳杂俎》中还记载了类似的故事。唐宪宗元和年间,江淮术士王琼曾在段君秀家表演节目:令座上客取一瓦片,画作龟甲,后揣至自己怀中。一顿饭的功夫后,取出来,“乃一龟,放于庭中,循垣而行。”又,“取花含默,封于密器中,一夕开花。”再有就是界于幻术和魔术之间,如荆州陟屺寺僧人惟肃曾告诉段成式:唐代宗大历年间,有术士从南方来,闲居该寺,说:“我有一技,可为君增兴。”遂将各种颜色搅拌在一起,兑上水后,含于口中,喷在墙壁上,遂成《维摩问疾变相图》,五色相宜,一如新绘。
    还有一则关于蜀地费鸡师的故事,此人眼睛是红色的,无黑瞳仁,段成式在唐穆宗长庆初年见到该人时,他已七十多岁。每为人治病,总于庭院中放一鸡,又取江石如鸡卵,叫病人手握,随后费鸡师踏步运气,口中念念有词,那鸡便旋转而死,江石亦破碎。据段成式说,其家人有叫永安的,费鸡师称其有厄运,遂令其服下丸状的道符,随后给其发功,那道符竟于永安的脚心展现。费鸡师又曾给段成式的仆人沧海治疗,令其脱光上身,背对着门,而费鸡师则执笔站在门的另一侧,在门上一边书写字符,一边大声喊:“过!过!”再看那墨迹,真的透过厚厚的门板而显露在沧海的背上了。这样的故事,既有幻术元素,又有气功奥秘了。
    此外,还有一类幻术是咒语型的,这在《酉阳杂俎》中记载了两条:“雍益坚云,主夜神咒,持之有功德,夜行及寐,可已恐怖噩梦。咒曰‘婆珊婆演底’。”说的是,如果你在夜里行路或一人睡觉时害怕,那么可于心中默念:“婆珊婆演底”,自会安宁。又,“宋居士说,掷骰子咒云‘伊谛弥谛弥揭罗谛’,念满万遍,采随呼而成。”后一条有些可怕,按宋居士的说法,要想在掷色子时赢对方,可念“伊谛弥谛弥揭罗谛”,念多少遍呢?一万遍。如此说来,等念完了,也不知是何年月了。
    在我们的理解中,幻术的本质是以意念为手段,使观众在精神上产生迷幻,从而看到眼前发生的一系列不可思议的事情。当然,《酉阳杂俎》中所记幻术,也并非完全没有科学依据,比如下面这则:荆州有医师名张七政,善“戏术”,曾取马草一掬,再三揉之,悉成灯蛾一般飞去。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用了摩擦原理,令带电体互相排斥而飘飞。
    曲江飞龙
    龙,真的存在吗?《酉阳杂俎》有精彩的描述:
    僧无可言,近传有白将军者,尝于曲江洗马,马忽跳出惊走,前足有物,色白如衣带,萦绕数匹,遽令解之,血流数升,白异之,遂封纸帖中,藏衣箱内。一日,送客至浐水,出示诸客,客曰:“盍以水试之?”白以鞭筑地成窍,置虫于中,沃盥其上,少顷,虫蠕蠕如长,窍中泉涌,倏忽自盘若一席,有黑气如香烟,径出檐外。众惧曰:“必龙也。”遂急归。未数里,风雨忽至,大震数声。
    段成式的朋友僧人无可说,最近长安有这样一个传闻:有个将军姓白,常到郊外的曲江洗马。这一日春光明媚,曲江岸边,一派暖意。白将军牵着自己的宝马,来到一处浅湾,将马拉至水中,给其洗澡。
    过了一段时间后,那马突然一声长嘶,跃上岸来,奔驰不已,白将军大惊,信手骑上附近的另一匹马相追赶,直至自己的那匹马劳累不前。白将军将其捉住,发现马的前蹄上缠绕着一条白色的带子般的虫子。叫人将其解开后,却见那虫子流了不少血。将军奇怪,于是叫人将其装进袋子,藏于箱中。
    一天午后,白将军送客至浐水,于亭驿中告别间隙,取出那怪物展示:“前几日在曲江边得的,不知为何怪。”
    客人有些知识,问其原由,随后道:“既然得之于江边,何不以水试之,也许是水中之物!”
    白将军用铁鞭掘地,将那白色的虫子置于坑中,然后往里浇水。不一会儿,那虫子慢慢伸展起来,越来越长,坑中之水竟也越来越多,一如泉涌。倏忽之间,那虫子已摇晃变大,此时有黑气骤然升腾,众人大惊,从亭中跑出,那客人边跑边说:“此物必是真龙!”
    白将军此时也在奔跑,没跑多远,风雨交加,雷声巨响,声震百里。此时再回望那亭驿上空,隐隐约约于乌云中看到有一物形如长龙,升腾而去,消失在唐朝的那个阴霾的午后。在志怪笔记中,关于真龙现身的异闻不时出现。在《酉阳杂俎》中,还有另外一则记录龙的故事:“有史秀才者,元和中,曾与道流游华山,时暑,环憩一小溪,忽有一叶,大如掌,红润可爱,随流而下,史独接得,置怀中。坐食顷,觉怀中渐重,潜起观之,觉叶上鳞起,栗栗而动,史惊惧,弃林中,遽白众曰:此必龙也,可速去矣!须臾,林中白烟生,弥于一谷。史下山未半,风雷大至。”说的是,唐宪宗元和年间,史秀才游华山,于溪边休息,见水中有红叶一片,于是取之。没过多久,奇异的事情发生了,那红叶上面突生鳞片,轻轻蠕动。史秀才惊恐中将其扔下,不一会儿风雷遂至,响彻山谷,正是飞龙。开始的时候,史秀才将红叶揣入怀中,所以有理由认为是他的体温令那飞龙苏醒了。
    龙是冷血动物吗?
    两则故事都甚为离奇:一个飘如红叶,一个缠于马蹄。至于后者,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当时白将军正在给马洗澡,有龙潜于水中,被马带出江面,于旱地上丧失了本领,后以水激活,重现空中。
    龙是中国神话中特有的神异动物,后为皇权的象征,千年来为人敬畏。按通常的描述,它是蛇身鹿角,能上天入海,是作为华夏民族的图腾而存在的。有人认为,龙的前身来自巨型蜥蜴或鳄鱼,先民以此为原型,添枝加叶,搞出了“龙”这么个玩意儿。当然,还有更神的。1934年东北的《盛京时报》就公开刊登了一篇文章,说在营口苇塘内发现一具龙的尸体,还配了照片,轰动一时。后经研究,证明那尸骨是真的,但是不是龙的就不好说了,很可能是一种海洋生物,被卷上海滩,留下枯骸。网络时代开始后,关于在某地发现真龙的传闻就更多了,有人说飞机上的乘客在西藏上空拍摄了龙的身影;还有人说青海湖发现类似于龙的不明水怪。当然,这已属于新志怪的一部分了。
    狂珠
    《酉阳杂俎》是一次有关想象力的饕餮盛宴,比如下面这则故事:
    和州刘录事者,大历中罢官,居和州旁县,食兼数人,尤能食鲙,尝言鲙味未尝果腹。邑客乃网鱼百余斤,会于野庭,观其下箸。刘初食鲙数碟,忽似小哽,因咯出一骨珠子大如豆,乃置于茶瓯中,以碟覆之,食未半,怪覆瓯碟倾侧,举视之,向骨珠子已长数寸,如人状,座客竞观之,随视而长,顷刻长及人。遂捽刘,因相殴流血,良久各散走,一循厅之西,一转厅之左,俱乃后门,相触,翕成一人,乃刘也。神已痴矣,半日方能语。访其所以,皆不省之。刘自是恶鲙。
    唐代宗大历年间和州负责掌管文书的刘录事因故罢官,闲居旁县。此君尤爱吃鱼,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吃鱼,从来就没吃饱过!”这也算是出息了。
    这一天,有好事者送来一百来斤鱼,那意思是:你不从没吃饱过吗?鱼我都堆这了,您看着办吧!刘录事也不客气,在庭院中当场为大家表演吃鱼绝技。但吃了几碟子后,他就感到咽喉哽咽,随后咳嗽出一个如黄豆大的骨头珠子。刘录事也没在意,将那珠子放在茶碗中,用碟子盖上,继续吃鱼。没多长时间,那珠子将碟子拱开,再望去,已有数寸长,形状如人。在座客人竞相观看,那珠子很快便如人一样高大了。随后更奇怪的事发生了:化作人形的骨头珠子跟刘录事干起架来,把刘录事殴打得口鼻出血。打了一阵,两个人各自跑开,一个来到大厅西边,一个转到大厅左侧,最后都到了庭院后门,又相遇了。但这一次二人没斗殴,而是合为一人,正是刘录事。众宾客追来,但刘录事已神志不清,好一阵子才能说话。宾客问他刚才发生的事,他一无所知。此后,刘录事再也不吃鱼了。
    刘录事因故罢官,估计是天天不干正事而光吃鱼闹的。在面对一百来斤鲜鱼时,又发生了如此怪事。可以想象:那化作人形的疯狂的珠子,是鱼仙变化,以阻挡这位老兄继续吃下去,否则的话这附近的鱼类还不被刘录事吃光?
    臂上人面
    按照《酉阳杂俎》的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
    许卑山人言,江左数十年前,有商人左膊上有疮,如人面,亦无它苦。商人戏滴酒口中,其面亦赤。以物食之,凡物必食,食多觉膊内肉涨起,疑胃在其中也;或不食之,则一臂痹焉。有善医者,教其历试诸药,金石草木悉与之。至贝母,其疮乃聚眉闭口。商人喜曰:“此药必治也。”因以小苇筒毁其口灌之,数日成痂,遂愈。
    段成式听许卑山人说,在江南,数十年前有一商人,左胳膊上生有一疮,形如人面,触摸上去并无疼痛感。奇怪的不在于此,而在于:商人好酒,有一次无聊中将酒滴入那人面口中,那脸竟慢慢变红;若将食物放置其嘴边,则必食之,吃多了商人便会感觉胳膊发胀。但若是不吃,该臂膀就会感到麻痹无力。
    这般怪象搞得商人很是头疼,遍求名医,也不知如何下药。后来,终寻得一位医术高超者,为其出了一个偏方。说是偏方,倒也实在,怎么着呢,那大夫说:“你就把能买到的药草都买来吧,我们一样一样地试。”商人很愤怒,这算什么偏方?不过,也实在没别的好办法,只好依其计而行。
    随后的日子遍试诸药,但每次抹上药都被那臂上人面吃掉,最后连金石末和草木屑都用上了,仍挡不住那不断咀嚼的嘴巴。好在大夫和商人都没放弃,当用到贝母,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时,只见那人面紧闭着嘴,样子很怯,大夫大笑,商人也喜,说道:“此药必治我这病啊!”随后,大夫又取来一堆贝母,捣碎后塞进那人面嘴中,数日后商人的疮处结痂,其病遂愈。
    重现的镜子
    在《酉阳杂俎》中,向你展现了一面这样的镜子:
    荀讽者,善药性,好读道书,能言名理,樊晃尝给其絮帛。有铁镜,径五寸余,鼻大如拳,言于道者处得,亦无他异,但数人同照,各自见其影,不见别人影。
    在中国古代,镜子很早就出现了,当时的铜镜、铁镜基本上已能把人的模样照清楚了。镜子是志怪笔记中的常客,不时地围绕着它出现怪异现象,如唐朝初年即有著名的传奇小说《古镜记》。《酉阳杂俎》中记载了几则与镜子有关的的故事,比如元和末年海陵人夏侯乙庭院前骤生百合花,大常花数倍,众人异之,在花下挖掘,得匣子十三层,每层装有一面铜镜,第七层的镜子甚为奇异:“光不蚀,照日光环一丈。”
    而本故事说的是,有叫荀讽的,喜道家之术,樊晃敬重其人,曾赠送其锦绣帛。樊晃是中唐初期诗人,在唐代宗时任润州刺史,最著名之处在于他是第一个收集和编辑杜甫诗集的人。接着说荀讽,此人家中有面年代久远的铁镜,直径五寸多,据说是从得道者那里得到的,这面镜子的神奇之处在于:几个人一起照镜子,每个人只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而看不到别人的影子。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镜子是人类制造的用以复制自身的器具,具有特别性。在文学家那里,镜子甚至是一种隐喻:是客体存在与主体感觉之间介体。法国“新小说”主将罗布—格里耶甚至将自传命名为《重现的镜子》。而现在,将一面神奇的来自唐朝的镜子展现在你面前,你会看到镜中怎么样的容颜?
    飞头飞头
    这个世界上真有“飞头族”吗?反正《酉阳杂俎》里说是有的:
    岭南溪洞中往往有飞头者,故有飞头獠子之号。头将飞一日前,颈有痕匝,项如红缕,妻子遂看守之。其人及夜状如病,头忽生翼,脱身而去,乃于岸泥寻蟹蚓之类食,将晓飞还,如梦觉,其腹实矣。
    地点在岭南偏远的溪洞中,那里据说生活着飞头族,别号“飞头獠子”。其头飞前有预兆:前一天,脖子上有一圈红痕,这时其人也会陷入一种奇幻状态,需要家人看守。到了夜晚,其人突然会像中了魔一般,两耳变大,一如翅膀,在拍闪中,其头脱身而飞去,或飞着玩;或在河岸边找螃蟹吃,到天快亮时才返回,而其人一如在睡梦中,但肚子早就饱了。
    关于飞头的记载,古书中早就有了,西晋张华所著《博物志》中记载:“南方有落头民,其头能飞,以耳为翼,将晓,还复着体,吴时往往得此人也。”后来王嘉在《拾遗记》中则记载:“昔汉武时,因墀国有南方有解形之民,能先使头飞南海,左手飞东海,右手飞西海,至暮,头还肩上,两手遇疾风,飘于海外。《酉阳杂俎》中另有记载:“晋朱桓有一婢,其头夜飞。”又,“梵僧菩提胜又言,阇婆国中有飞头者,其人无目瞳子……”还有,“南方落民,其头能飞,其欲所祠,名曰虫落,因号落民。”
    质疑志怪笔记中的故事荒诞,这本身就是荒诞的。
    当打开泛黄的古书时,你感到在你的面前,飞舞着那么多来自时光深处的头颅,它们面目的生动来自古人的想象力,你看它们正在无一例外地朝你微笑……
    人面花
    《酉阳杂俎》读起来令人目眩神迷,且看下面这则简短的文字:
    大食西南二千里有国,山谷间树枝上化生人首,如花,不解语。人借问,笑而已,频笑辄落。
    大食即阿拉伯帝国,若以阿拉伯半岛的也门之角算起,其西南两千多里,当在非洲的苏丹、乌干达、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临界处,甚至刚果民主共和国即原扎伊尔境内。这样具体的猜想与测量总是令人有莫名的不快。那好吧,我们只说在这世界上,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比如一个幽深的山谷里,有这样的异树,青枝碧叶,香气馥郁,而枝上的花朵一如人面,它们并不言语,只是寂静地生长。偶有人闯入山谷,问其路径,那人面花朵只是微笑,在大食西南二千里的山谷中,在《酉阳杂俎》的书页间,随着路人迷惘的询问,微笑不停,飘然而落,神奇地来到我们手中。
    这个世界上真有人面花吗?
    有吗?
    没有吗?
    有吗?真的有吗?这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那诡异的人面花在我们冥思的某个瞬间,也在对我们微笑,你闭上眼睛就会看到这一切。
    食月光
    下面的记载,让《酉阳杂俎》具有一种晶莹的品质:
    昆吾陆盐,周十余里,无水,自生朱盐,月满则如积雪,味甘;月亏则如薄霜,味苦;月尽则全尽。
    这是真实的吗?是科学,还是隐秘偏僻的知识?
    这里提到“昆吾”,关于这个词,历来有不同解释,有人认为是西域古国,在今天的新疆哈密一带,或为该处附近的一座山,出铜石,炼其铸剑而为名剑,后“昆吾”代指利剑;也有人认为其地在河南,甚至有人认为在浙江。
    昆吾在西域的可能性为大。这里说的是,该地少水,多生陆盐,其盐依据月亮的变化而自生,月圆时,地生盐如白雪,味道咸中有甜;月缺时,地上的盐则如薄霜,其味微苦;月亮隐没时,则地上无盐。
    我们可以发出这样的疑问:那盐是皎洁的月光吗?当一个人把月光含在了嘴里,并且咀嚼,乃至渗透入每一寸肌肤时,又会是怎样的呢?
    月满西楼,映照檐棂,在睡觉前想象一下吧。
    新闻调查
    《酉阳杂俎》中录下了唐朝诗人顾况的一则轶事:
    顾况丧一子,年十七,其子魂游,恍惚如梦,不离其家,顾悲伤不已,因作诗,吟之且哭,诗云:“老人丧其子,日暮泣成血。老人年七十,不作多时别。”其子听之感恸,因自誓:“忽若作人,当再为顾家子。”经日,如被人执至一处,若县吏者,断令托生顾家,复都无所知。忽觉心醒,开目认其屋宇,兄弟亲满侧,唯语不得。当其生也,已后又不记。年至七岁,其兄戏批之,忽曰:“我是尔兄,何故批我。”一家惊异,方叙前生事,历历不误,弟妹小名悉遍呼之。即进士顾非熊。成式尝访之,涕泣为成式言。
    顾况是中唐著名诗人,他最出名的故事,与白居易有关。当初,原籍山西的年轻人白居易来到首都长安发展,还没什么名气,于是写了很多诗,四处投递给当时的名家,希望被推荐。也给顾况投了。顾况还没怎么看白居易的诗,先看到“白居易”这三个字,便开玩笑道:“长安物贵,居大不易。”意思是说,长安是我大唐首都,物价很高啊,想在这居住下来混口饭吃实在不容易哦!”当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时,顾况大声喊道:“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居又何难!”
    顾况是苏州人,大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即公元725年,逝于唐宪宗元和九年即公元814年,活了将近90岁,是最长寿的唐朝诗人之一。他的一生有点像散仙,虽也进士及第,但最终在官场上混得不得意,后放情山水间,于茅山隐居。本故事讲的是:顾况老来丧一子,年十七岁,魂魄不离其家。顾况悲伤不已,做诗云:“老人丧其子,日暮泣成血。老人年七十,不作多时别。”其子之魂魄听后深为感动,说:“爸,若我下辈子还能投生做人,一定再做您儿子!”没过多久,其子魂魄不见,原来已被善解人意的幽冥人士带走,被判来世依旧托生在顾家。
    大约某个时刻,那死去的顾家儿子,只觉得心境通明,睁开眼睛,看到熟悉的屋舍,兄弟姐妹站于床前;而对于顾况来说,这一日他又新得了一个儿子。这新生子正是那死去的孩子所投之胎。只是新子自生下来一直不会说话,急坏了诗人一家。直到七岁那年,这孩子跟哥哥一起在庭院中玩耍,哥哥捉弄他,结果把他搞急了,忽然开口:“其实我本是你的兄长,为什么老捉弄我?!”顾况一家惊异。那孩子这才叙述自己的前生,事事无误。这个孩子,就是顾况的小儿子顾非熊。后来,段成式去采访顾非熊,后者哭泣着向段诉说了这段往事。
    这样的故事你信不信呢?但顾非熊在历史上真有其人,他也是唐朝诗人之一,《全唐诗》中收入其诗歌七十多首,风格幽深,卓尔不群,尤善五言,信手采撷几首:
    《闾门书感》:“凫鹥踏波舞,树色接横塘。远近蘼芜绿,吴宫总夕阳。”
    《桃岩怀贾岛》:“路向姚岩寺,多行洞壑间。鹤声连坞静,溪色带村闲。疏叶秋前渚,斜阳雨外山。怜君不得见,诗思最相关。”
    《题马儒乂石门山居》:“寻君石门隐,山近渐无青。鹿迹入柴户,树身穿草亭。云低收药径,苔惹取泉瓶。此地客难到,夜琴谁共听!”
    《早秋雨夕》:“贫居常寂寞,况复是秋天!黄叶如霜后,清风似水边。中宵疑有雁,当夕暂无蝉。就枕终难寐,残灯灭又然。”
    《天津桥晚望》:“晴登洛桥望,寒色古槐稀。流水东不息,翠华西未归。云收中岳近,钟出后宫微。回首禁门路,群鸦度落晖。”
    《送马戴入山》:“古木乱重重,何人识去踪。斜阳收万壑,圆月上三峰。云里泉萦石,窗间鸟下松。唯应采药客,时与此相逢。”
    但他之所以出名,不是因为诗,而是因为科举考试。顾非熊性格滑稽好辩,求学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为性格所累,受人排挤,连续三十年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在他的诗歌中,有很多表现落榜后郁闷心情的,如《会中赋得新年》:“万古如昨日,一年加一晨。暗生无限事,潜老几多人。归路旧侣尽,故乡回雁新。那堪独惆怅,犹是白衣身。”《下第后寄高山人》:“我家堂屋前,仰视大茅巅。潭静鸟声异,地寒松色鲜。人眠瓮牖月,鹿饮竹门泉。多愧邻高隐,无成又一年。”
    唐穆宗长庆年间,老兄再次落榜,这件事终于让平时很少干正事的穆宗皇帝发了怒,责问考试部门:人家非熊连续考了三十年,人的一生有几个三十年啊?你们也太过分了吧?皇帝命令主管考试的家伙们好好反思一下,重新张榜。有了皇帝的关照,顾非熊终于中了进士啦。这时他已五六十岁了。当时,有人感慨地做诗赠送于非熊:“愚为童稚时,已解念君诗!及得高科晚,须逢圣主知……”
    顾非熊终于考试成功,在唐宣宗大中年间官至盱眙尉。当然,顾非熊并不是一个官迷,他三十年困于考场,也并非仅仅为了能拿个通向仕途的文凭;或者说,他仅仅为了出这口气,现在气出来了,顾非熊觉得爽了很多,做官没多长时间,就弃之而去,回茅山隐居,与父亲过其乐融融的生活去了。在与朋友告别前,顾非熊思念万千,写下一首《成名后将归茅山酬群公见送》:“此名谁不得,人贺至公难。素业承家了,离筵去国欢。暮天行雁断,晓渡落潮寒。旧隐茅峰下,松根石上盘……”
    人偶
    中国也有木乃伊?有。只不过,中国古代称之为“人腊”。《酉阳杂俎》中有如下描述:
    李章武有人腊,长三寸余,头髀肋成就,眉目分明,云是僬侥国人。
    李章武是唐朝中晚期人,知识渊博,好收藏,文宗大和年间任成都少尹,据说曾得到稀世之宝——三国时诸葛亮的佩剑。此外,他那如宝库一样的家中,还藏有一种奇异的东西:“人腊”,也就是干尸。当然,这干尸不是一般人,而是一种侏儒小人,长三寸多,但身体与眉眼,甚为明晰,据说是僬侥国人。僬侥国是传说中的海外异境。《山海经·海外南经》中有记载,该国之人的特点就是身材矮小,是为小人国。
    关于李章武故事,倒还不少呢。
    首先,他是唐朝著名的古玩收藏家;其次,在谈情说爱上也是个行家。他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在其未成名时,风流倜傥,曾从长安来华州旅游,在大街上发现一绝色妇人,细一打听知是王家儿媳妇,于是跟踪上门,谁知这王家就是做旅店生意的,总有行人在这里过夜,李章武就此住下,没几天就把人家的儿媳妇勾引到手,二人一时间如胶似漆,后来告别时那女人赠送给他一枚玉指环,口中还有诗:“捻指环相思,见环重相忆。愿君永持玩,循环无终极。”多年后,李章武故地重游,询问得知,那女人竟相思而死。因太过用情,以至后人多赞颂二人的忠贞之情,却忽略了那女人的身份:她是王家的儿媳妇。这叫什么事儿呢?
    财富志
    《酉阳杂俎》所记载的这则故事值得关注:
    元和初,洛阳村百姓王清,佣力得钱五锭。因买田畔一枯栗树,将为薪以求利。经宿,为邻人盗斫,创及腹,忽有黑蛇举首如臂,人语曰:“我王清本也,汝勿斫。”其人惊惧,失斤而走。及明,王清率子孙薪之,复掘其根,根下得大瓮二,散钱实之。王清因是获利而归。十余年巨富,遂甃钱成龙形,号王清本。
    唐宪宗元和年间,洛阳人王清为人做苦力,挣得五锭钱,随后在田边买了一棵枯去的栗树,准备将其砍为劈柴,出售以得利。当天晚上,有邻居先下手为强,及至半夜,来盗砍这棵栗树,刚砍了两斧子,突有黑蛇吐着信子,如人一般说话:“我是王清的树根,你最好别砍我!”邻居大恐,扔下斧子便跑。转天,王清带着子孙来砍栗树,随后又挖掘其根,得到两只大瓮,里面都是铜钱。就这样,王清发了财,十余年之后已是洛阳巨富,此时那两大瓮铜钱奇异地化为龙蛇之形,王清给朋友们展示时,称其为“王清本”。
    不要以为这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致富故事。
    在故事的背后,透露出唐朝社会的性质:即上接魏晋,是士人社会的最后时代。可称之为中国的“古典王朝”,其特点之一是商业不受重视,即使致富也建立在奇幻之上。而后面的宋明时代则可被视为“新古典王朝”。因为从宋朝开始,已转化为市民社会:士风不再,商业开始受到重视。再后来,到了明朝中期以后,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所以,明朝的致富故事,在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里表现为:“转运汉巧遇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故事中的文若虚一夜暴富,与唐朝王清的发家故事已有明显区别,即致富不再建立在志怪幻想的基础上,而纯粹来自商业行为。
    游女与鬼车
    你知道有一种怪鸟叫“夜行游女”吗?还有“鬼车”。《酉阳杂俎》中均有记载:
    夜行游女,一曰天帝女,一曰钓星,夜飞昼隐如鬼神,衣毛为飞鸟,脱毛为妇人。无子,喜取人子,胸前有乳,凡人饴小儿不可露处,小儿衣亦不可露晒,毛落衣中,当为鸟祟。或以血点其衣为志,或言产死者所化。又,鬼车鸟,相传此鸟昔有十首,能收人魂,一首为犬所噬。秦中天阴,有时有声,声如力车鸣,或言是水鸡过也。
    夜行游女又叫天帝女、钓星,夜飞昼隐,一如鬼,又称鬼鸟。按传说,这种鸟多见于荆州,披上羽毛,即为飞鸟;脱去羽毛,即化为女人。该鸟有一最大特点,喜盗窃婴儿,其胸前有乳,可哺乳。为什么这样?唐人都相信这种鸟是难产而死的女人所化。中唐以后,民间有习俗,不轻易将婴儿抱至户外,给婴儿晒衣服时也小心翼翼,因为担心夜行游女的羽毛落在婴衣上,如此那婴儿必病。还有一种说法:该鸟喜欢将血滴凝于婴衣上以为标记,待入夜后捕捉婴儿。其实,夜行游女故事的背后,所潜藏的是一种母爱。正如上面所说,夜行游女被认为是难产而死的女人所化,可以理解为:每一只夜行游女都是一个女人的冤魂。她们在生产时不幸死去,也许生下了孩子,也许孩子死于腹中,无论如何她们的生命是不完整的,命运剥夺了她们做母亲的权利,所以她们化为厉鸟,在黑夜里呼号,见了新生婴儿就想尽办法将其抱走,只不过是为变态的爱欲所驱使。当然,在古人的志怪笔记中,她们成为了一种主凶的鬼怪之鸟。
    《酉阳杂俎》中另记一鸟名“鬼车”,大约与“夜行游女”属一类族:据说,鬼车鸟最初有十个头,非常聪明,能摄人魂魄,后来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聪明过了头,一个脑袋为神犬所吞,最后变成九头,即九头鸟。其鸟喜在阴雨天出没,其血滴在谁家,谁家即有灾。关于“鬼车”有这样一个传说:豫章郡有农民到地里干活,见田中有六七个女人,不知是“鬼车”,于是匍匐前进,得一件毛衣而藏之。后被“鬼车”们发现,于是各自披上自己的毛衣飞去,而那只被藏起了毛衣的“鬼车”留下做了农民的媳妇,因为它飞不走了。后为农民生三女,一日叫女儿问其父将毛衣藏哪里了,得知在稻草堆里后,于是得之而飞去。过了些日子,它带了三件毛衣来接三个女儿,最后一起都飞走了,空留下那个农民在那儿愣神儿。
    神秘动物
    《酉阳杂俎》中提到一种神秘的动物:木仆。这个名字听上去很和气,但本色狰狞:
    “木仆,尾若龟,长数寸,居木上,食人。”
    在这短短的介绍中,透露了四个信息:A.外形上,尾巴如龟;B.身长不过数寸;C.在树上生活;D.性好吃人!最后一个信息令人猝不及防。但木仆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我们还是不大清楚。此外,段成式还提到一种叫“唐已”的动物,这种动物“人见之不祥,俗相传食虎。”当然,很多物种只是我们没有见过,而并非不存在。《酉阳杂俎》中还记载了其他神秘的动物:
    井鱼:井鱼脑部有穴,能积水而喷,如飞泉落海。人们将其喷出的水用器皿盛下,在夏天是很好的饮料。海水咸苦,但经过井鱼脑穴的喷射,味道可以淡下来,一如泉水甘甜。(神奇的井鱼,可以过滤海水。)
    石班鱼:闽地建州产石班鱼,喜与蛇交。而地处西南的南中一带,则有巨蜂,其巢大如壶,常群起螫人。当地人就将石班鱼烧烤后绑在竹竿上,于晴日将其伸到蜂巢旁,叫鱼影落在蜂窠上,不一会儿便可招来群鸟,啄击蜂窠,使其坠落。(石班鱼的影子可引群鸟攻击巨蜂。)
    蝤蛑:螃蟹的一种,体型巨大,有一尺多长,两螯尤具力量。它随着潮水退落后脱壳,每脱一次身体就长大一次。在秋八月时,它更具蛮力,能与虎搏斗。(现在还有这种动物吗?)
    奔孚:既非鱼类,也非蛟类,体大如船,长二三丈,色如鲇鱼,有两乳在腹下,其子声如婴儿啼。头上有孔,若发出“哧哧”声,则海上必有大风。其脂肪可作灯油,若照着辛苦读书、纺织的场景,其光就昏暗;若照着夜宴欢歌的场景,其光就明亮。(也许是鲸鱼的一种?)
    异虫:有人在江州岸边与朋友观赏打渔,见一渔民在岸上狂奔,问之原由,那人口不能言,只指其背。人们仔细观看,见有一物如黄叶,长尺余,上面密布眼睛,其嘴如钉,紧紧地吸附于渔民的后背上,拨打不掉。最后,有人以火烧之,才落于地上,而渔民也出血死掉了。(可谓千眼剧毒之虫。)
    风狸
    真的有风狸这种怪兽吗?风狸是什么?按照《酉阳杂俎》的说法,风狸神奇得很:
    南中有兽名风狸,如狙,眉长好羞,见人辄低头,其溺能理风疾。卫士多言风狸杖难得,于翳形草。南人以上长绳系于野外大树下,入匿于旁树穴中伺之,三日后知无人至,乃于草中寻摸,忽得一草茎,折之长尺许,窥树上有鸟集,指之,随指而堕,因取而食之。人候其怠,劲走夺之。见人遽啮食之,或不及,则弃于草中。若不可下,当打之数百,方肯为人取。有得之者,禽兽随指而毙。有所欲者,指之如意。
    风狸又叫风生兽,据说产于岭南山野,其形如狙,即猿猴的一种,眉长好羞,见人便如女子一般低头。其习性是昼伏夜出。当然,离奇的不在于风狸本身,也不在于其尿液可治疗风疾,而在于“风狸杖”。
    “风狸杖”屡见于仙侠小说中,此杖能指什么得到什么。风狸产于岭南,南人为了得到“风狸杖”,往往潜身于荒野,等候风狸出现。风狸很狡猾,行踪诡秘,确定周围无人后才会露面,“风狸杖”会随身携带,或藏于附近草丛中。用它指树上的鸟窝,鸟窝会随指而落。风狸食完后,往往会打个盹儿。这时候,潜藏于附近的人可冲过去将其“风狸杖”夺走。但有时候,见有人前来,风狸往往会张嘴把“风狸杖”吃下,要是来不及,便弃之于深草中。总之,能得到“风狸杖”不是那么容易的。可是,一旦得到,禽兽随着“风狸杖”的指向而毙命;你想得到什么,随着“风狸杖”所指而能如意。
    真的有这玩意儿吗?还是相信吧。只是在茫茫不如意的生活中,谁能给我们一支“风狸杖”?
    昆虫宝藏
    很多人知道北京有个著名品牌店:“瑞蚨祥”绸布店,但却未必知道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里的“蚨”指的是青蚨,又称鱼伯,是一种类似于蝉的昆虫。在《酉阳杂俎》中,记载了这种神奇的动物:
    青蚨,似蝉而状稍大,其味辛可食,每生子,必依草叶,大如蚕子,人将子归,其母亦飞来,不以近远,其母必知处。然后各致小钱于巾,埋东行阴墙下,三日开之,即以母血涂之如前,每市物,先用子即子归母,用母者即母归子,如此轮还,不知休息。若买金银珍宝,即钱不还。青蚨,一名鱼伯。
    这种昆虫在古人眼里是神奇的,神奇之处在于:
    青蚨生子,必依草叶,其子如蚕子,假如人将其子弄走,其母必飞来寻找,不管离得多远,都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哪儿。利用其特性,可将铜钱包于巾布中,埋于墙角下,三日后取出,上面涂上青蚨母子的血,然后拿这钱去花,花带有子青蚨血的钱,不久后它就会飞回来,落于带有母青蚨血的铜钱旁;反之亦然。如此循环往复,钱也就永远也花不完了。因此,在古代青蚨被视为“钱神”。
    不过,这“钱神”也不是万能的,按照古人的说法,若用其购买珍宝,它们就飞不回来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