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谈资:八卦新闻 ... 阅读至0%

第2章 谈资:八卦新闻 ...

书名:唐朝的黑夜 作者:魏风华 本章字数:1018字 更新时间:2020-02-09 00:34
    郎巾这玩意儿
    《酉阳杂俎》中提到了一件神奇的东西:郎巾。若如段成式所言,那么现在它可被放在刑事侦破上了:
    予幼时,尝见说郎巾,谓狼之筋也。武宗四年,官市郎巾。予夜会客,悉不知郎巾何物,亦有疑是狼筋者。坐老僧泰贤云:“泾帅段宅在昭国坊,尝失银器十余事。贫道时为沙弥,每随师出入段公宅,段因令贫道以钱一千诣西市贾胡求郎巾。出至修竹南街金吾铺,偶问官健朱秀,秀答曰:‘甚易得,但人不识耳。’遂于古培摘出三枚,如巨虫,两头光,带黄色。得,即令集奴婢环庭炙之。虫栗蠕动,有一女奴脸唇动,诘之,果窃器而欲逃者。”
    段成式自述:在其小时候曾听人说过郎巾,即狼之筋。在唐朝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市场上见不到这种东西,直到唐武宗会昌四年才有郎巾出售。一天晚上,段成式会客,谈到郎巾时,在座诸人多不知其为何物,后有人怀疑是狼之筋,但依旧不知道其物的功能。这时候,在座的高僧泰贤讲述了一段往事:
    泾帅段宅在长安昭国坊,这里的段公不知是谁,总之他家曾丢失银器十余件。据分析,应是奴婢所为。但具体是谁,不得而知。当时,泰贤还是小沙弥,每每与其师出入段家,段公为了破案,令他带着一千钱去西市胡商那里求购郎巾,嘱咐其物不易买到,要多跑几家。在路上,泰贤一直在想郎巾与破案有什么关系?到了修竹南街的一家店铺,泰贤问老板有没有郎巾,后者回答有呀。泰贤说,很容易买到哦!老板说,是的,但只是人们不识此宝,不知道它的妙用。遂取郎巾卖与泰贤,其形如巨虫,两头光,呈黄色。
    回去后,泰贤将郎巾交给段公。段公将奴婢招集于庭院中。随后,用火熏烤那郎巾,见其如虫一般蠕动,发出一种奇怪的味道。不一会儿,众奴婢中有一丫鬟,脸上的肌肉、嘴唇以及手脚便不由自主地抖动起来,遂诘问该女,正是窃得银器而欲逃者。
    郎巾相当于现在的测谎器吧?只是不用你回答问题,只需要将其熏烤就可以了。在《酉阳杂俎》中,段成式还曾写下这样一段话:“狼,大如狗,苍色,作声诸窍皆沸。中筋大如鸭卵,有犯盗者,薰之,当令手挛缩。”有点意思。
    后来,清代袁枚作《子不语》,也记载了郎巾:“蓝府有狼筋一条,凡家中失物,烧之,则偷者手足皆颤。有女公子失金钗一只,不知谁偷,乃齐奴婢姏姆数十人,取筋烧之。数十人神气平善,了无他异,但见房门布帘闪颤不已。揭视之,钗挂其上,盖女公子走过时,钗为帘所勾留耳。”
    在这里,没有人偷盗,只是那钗为帘子所钩挂。
    少女与熊
    《酉阳杂俎》所记载的下面这个故事比较有趣:
    宁王尝猎于鄠县界,搜林,忽见草中一柜,扃锁甚固,王命发视之,乃一少女也。问其所自,女言:“姓莫氏,叔伯庄居,昨夜遇光火贼,贼中二人是僧,因劫某至此。”动婉含颦,冶态横生。王惊悦之,乃载以后乘。时慕荦者方生获一熊,置柜中,如旧锁之。时上方求极色,王以莫氏衣冠子女,即日表上之,具其所由。上令充才人。经三日,京兆奏鄠县食店有僧二人,以钱一万,独赁店一日一夜,言作法事,唯舁一柜入店中。夜久,腷膊有声。店户人怪日出不启门,撤户视之,有熊冲人走出,二僧已死,骸骨悉露。上知之,大笑,书报宁王:“宁哥大能处置此僧也。”莫才人能为秦声,当时号“莫才人啭”焉。
    故事讲的是唐玄宗的哥哥宁王李宪鄠县打猎,搜索山林,在草丛中发现一个大柜,上着特别牢固的锁头。宁王叫人将柜子弄开,发现里面竟然有一漂亮少女:
    宁王:“你谁啊?”
    少女:“您叫我小莫好了,我跟叔伯住在前面的庄子,昨天晚上遇到强盗,他们当中有俩人是和尚,就把我弄到这了……”
    少女站在青草间,有着民间少女的万种风情。见惯了贵族仕女的宁王觉得很是新鲜,于是叫人将少女请上车,运回王府。当时,刚好捕捉了一头黑熊,宁王出于恶作剧,在临走前叫人将那黑熊装进柜子,重新锁上。
    后来,唐玄宗招天下美女入宫,宁王转手将其献给皇帝,并把此女的来由说了清楚。皇帝见小莫具有别样风情,甚是喜欢,封其为“才人”。三天后,接到大臣的报告,说附近的鄠县发现一桩怪事:
    有两个和尚抬着一个大柜住进了当地一家豪华旅社,出手阔绰,给了店家一万钱,说要做法事,只呆一天一夜,但别人不能进入他们的室内。到了后半夜,旁边的人听到两个和尚住的屋子有奇怪的声响,像是搏斗之声,但又不便进去查看。天亮后,店主感到奇怪,于是往里一探头,就觉得耳边生风,一头黑熊冲了出来,进去再看那两个和尚,都已经被黑熊啃得露出了骨头。
    唐玄宗看完报上来的这则奇闻后,放声大笑,随即给哥哥宁王写了一封信:“宁王大哥,你真有办法,这样处置了那两个和尚!”宁王收到信后“嘿嘿”一笑,盲打误撞,这样的结果他实在没想到。
    后来,小莫姑娘在宫里更为得宠,她那村姑一样的野性美征服了皇帝。小莫特别擅长唱歌,尤其是唱三秦民歌,一下子就成为宫里最红的歌手,当时她的曲子被称为“莫才人啭”。据说,由于皇帝很是宠爱小莫姑娘,搞得杨贵妃也很不愉快。
    老牌灰姑娘
    在我们的印象中,《灰姑娘》的故事出自德国格林兄弟的童话中。其实,这样的故事在中国唐朝时,在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就有记载了,比格林兄弟的记载早了一千年;或者说,《酉阳杂俎》版灰姑娘,在后来传到欧洲,为格林兄弟读到,博采欧洲其他类似传说,最后整合为现代童话版的《灰姑娘》。还是看看段成式笔下的灰姑娘吧:
    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娶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慧,善钩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鳍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尝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敝衣,后令汲于他泉,计百数里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之下。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内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玉食,随欲而具。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栲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既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陀汗王怪之,乃搜其室,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洞人以为禖祀,求女必应。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石无限,逾年,不复应。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一夕,为海潮所沦。成式旧家人李士元所说,士元本邕州洞中人,多记得南中怪事。
    中国南方邕州即现在的广西一带,在先秦时有洞主吴氏,娶有二妻,大妻早死,有女名叶限,贤惠善良,心灵手巧,受到父亲疼爱,但后父亲新死,叶限受到父亲的小妻的虐待,时常叫她到山中危险的地方砍柴打水。有一次,叶限又被后母派到山中打水,在一处深潭中打到一条小金鱼,叶限甚是喜爱,将其偷偷地养于家中的水盆里。但那金鱼似乎每天都在生长,后来换了几个盆,也盛不下它,于是叶限将其投放到家中后园的池子里,每次吃饭都攒下一些吃的喂于金鱼,而那金鱼也有灵性,每当叶限来到池边时就跳出水面相迎,其他人来了却不出来。
    这件事终被叶限的后母发现,她几次欲看那金鱼而不成,于是心生毒计,对叶限说:“你最近很辛苦,我为你做了件新衣,以挡风寒……”叶限不知是计,很是感动地换上新衣,其后母立即把叶限的旧衣藏起来,随后又叫她进山打水。等叶限走后,其后母换上叶限的旧衣,装作叶限的模样,怀揣匕首来到池边,不一会儿那身长已一丈多的金鱼便跃出水面,后母抽匕首将其刺杀,将其蒸着吃了,把骨头藏在粪坑里。
    叶限回来后,一连几天看不到自己心爱的金鱼,很是伤心,只身跑到荒野哭泣。这时候,忽有一老人出现在她面前,说道:“孩子莫哭,你后母已将金鱼杀死,其骨就埋在粪坑中。你现在回去,找出骨头,藏在屋里。以后你需要什么,只要对着它祈祷,就能如自己的心愿了。”说罢,那老人即没了踪影。
    叶限按照老人的说法做了,面对金鱼的骨头祈祷,果真神奇,自己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说着便到了当地的“洞节”,其后母打扮一番,带着自己的亲女儿到城里参加宴会,叫叶限在家看门。叶限很是郁闷,美丽的她也想参加这一年一度的节日,于是对着金鱼的骨头祈祷,要了一件锦翠上衣和一双金鞋,随后化了一下妆,也参加节日宴会去了。在热闹的宴会上,美丽的叶限很是吸引人的眼光,一些小伙子现场向其求婚。这时候,后母的亲女儿突然觉得面前惹火的少女很是眼熟,对母亲说:“她好像是我姐姐呀!”后母望着锦衣金鞋的叶限,也很是怀疑。叶限也警觉起来,知道被发现了,于是悄悄返回家里,因走得慌忙,在道上丢失了一只金鞋。后母回来后,见叶限在庭树下睡觉,也就打消了疑虑。
    叶限所住的地方邻近海岛,岛中有一国叫陀汗国。却说叶限丢失的金鞋,被一人拾到,将其卖至陀汗国,被国王得到,他叫手下穿之,不成;国王一时来劲儿,令全国女子穿之,也没有一个合脚的。其鞋虽为金制,但轻如毛,踩在石头上,无一点声音。国王以为这鞋来路不正,于是拷问卖鞋者,但后者也说不出所以然,只道是在过“洞节”时从路边拾来。国王遂派人出海,在四周搜寻,终在叶限家找到了相同的另一只鞋,叶限脚穿二鞋,甚为合体,又穿上锦衣,美丽一如仙女。
    后来的故事是:叶限把事情的因由全盘道出,金鱼的骨头和她自己都被带回了陀汗国,也正是这一天,其后母和女儿被天降的飞石砸死。再后来的故事,叶限成了国王的新夫人。日子一天天过去,国王知道金鱼的骨头的神奇后,向其祈祷,要了一大堆珠宝。但后来再向它祈祷,便不灵验了。国王有些后悔,于是将鱼骨和珠宝埋在海滩。多年后,国内发生政变,国王欲取珠宝犒赏军队以平叛乱,就叫人到海边挖掘先前埋藏的珠宝,还没等人到达,那片海滩便被海水淹没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则颇有价值的故事是段成式是从身边仆人李士元那里采访到的,李士元来自南方邕州。段成式的记者做得很称职。
    水画奇象
    《酉阳杂俎》所记下面故事,颇为玄妙:
    李叔詹尝识一范阳山人,停于私第,时语休咎必中,兼善推步禁咒。止半年,忽谓李曰:“某有一艺,将去,欲以为别,所谓水画也。”乃请后厅上掘地为池,方丈,深尺余,泥以麻灰,日没水满之。候水不耗,具丹青墨砚,先援笔叩齿良久,乃纵笔毫水上。就视,但见水色浑浑耳。经二日,搨以稚绢四幅,食顷,举出观之,古松、怪石、人物、屋木无不备也。李惊异,苦诘之,惟言善能禁彩色,不令沉散而已。
    唐朝李叔詹,有友范阳山人,客居自己的寓所,山人善于占卜之法,又精通画技,在临别前施展奇技,赠与李叔詹一幅神奇的“水画”。其过程如下:掘地为池,在池中抹上麻灰,然后开始注水,等其不下渗后,取来丹青墨砚,以嘴含咬毛笔头良久,后便开始于水面上挥毫作画了。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形,只看得李叔詹眼花缭乱。两日后,以四匹绢布覆于水上,一顿饭的工夫,取绢布观看,上面有古松、怪石、人物、屋宇。李叔詹自然惊奇,问其原委,范阳山人笑而不答,苦问之,只说:“心中有道,方能将水中色彩聚于水面,不令其沉散,以待绢布拓下。
    初读时候,我们为之惊叹不已,以为这是范阳山人所施展的幻术,细读则发现这正是中国水墨画技法中的著名的“水拓法”。只是,我们不知道范阳山人所用的颜料是哪种。
    蜘蛛战阵
    于頔在唐德宗贞元年间镇守襄阳,其为南北朝时北朝名门之后,唐朝继承隋朝、北周、西魏、北魏而来,不仅生活风俗多追随北朝,而且在政治上对北朝重臣之后颇为礼遇。于頔既有此背景,在中唐时期显赫一时,担任过宰相,又出镇各地,颇有政绩。但他自恃出身名门,又负其才,为人豪爽,风格骄纵,《酉阳杂俎》中记载了一则这样的故事:
    于頔在襄州,尝有山人王固谒见。于性快,见其拜伏迟缓,不甚知,别日游宴,不复得进。王殊怏怏,因至使院造判官曾叔政,颇礼接之。王谓曾曰:“子以相公好奇,故不远而来,今实乖望矣。予有一艺,自古无者,今将归,且荷公见待之厚,今为一设。”遂诣曾所居,怀中出竹一节及小鼓,规才运寸。良久,去竹之塞,折枝连击鼓子,筒有蝇虎子数十,分行而出,分为二队,如对阵势。每击鼓,或三或五,随鼓音变阵,天衡地轴,鱼丽鹤列,无不备也。进退离附,人所不及。凡变阵数十,乃行入筒中。曾观之大骇,方言于公,王已潜去。于悔恨,令物色求之,不获。
    在这个故事中,远道而来的山人王固,因外表给人缓慢笨拙的感觉,令性情急快的于頔甚不耐烦,转天去与他人游宴,没再搭理王固。后者闷闷不乐,转赴于頔的幕僚曾叔政处,曾为忠厚长者,对王固甚为礼待。王固说:“我听说于公好奇术,故不远而来,现在很失望。不过,我不想就这样撤了,现有一小技,自古以来无人能会,今愿意赴贵宅表演给您看。”
    来到曾叔政府邸,王固立于庭院,从怀中出竹筒一节和小鼓一面。随后,去掉竹塞,折树枝敲击小鼓,只见竹筒内慢慢爬出蝇虎数十只。所谓蝇虎,是蜘蛛的一种,有一双大眼睛,尤爱捕捉苍蝇,行动敏捷,但不会结网。在曾叔政的注视下,只见那群蝇虎分行而出,列为二队,其势如同两军对阵。每当王固击鼓时,那蝇虎或三或五,随鼓音而易阵形,进退左右,变化无穷,引得曾府人等皆出来观看。在王固的指挥下,那蝇虎变阵数十种,最后才回到竹筒。曾叔政大惊中,再寻找王固,其人却已不见了。后来,曾叔政将该事禀告于頔,后者悔恨不已,派人遍寻而不得。
    在本故事中,山人王固训练蜘蛛以呈战阵,一如两军对垒。这也许会引起于頔的漫长的回忆。上面说到其祖上为北朝重臣,那么又是谁之后代呢?于谨。
    于谨为南北朝时北朝最富谋略的将领,经历北魏、西魏、北周,一生征战,无所不胜。最初镇压北魏六镇兵变,后追随宇文泰,参与跟高欢的枭雄争霸,当时著名战役沙苑大战、河桥大战、邙山大战,无役不与。公元554年,他又率军南下,攻破梁朝的江陵城,当时坐镇江陵的是梁元帝萧绎,其人爱书,初镇江陵时,曾赴酉阳搜寻古籍。江陵城破后,梁元帝萧绎将平生收藏的古书典籍十四万卷一并烧毁;与此同时,于谨纵兵焚掠,导致中国魏晋南北朝及以前的众多古籍从自失传。从这个角度说,尽管于頔之祖于谨为一世名将,但其罪难逃。
    刺青时代
    在唐朝,城市里最为流行的时尚之一就是刺青,《酉阳杂俎》中记载了很多唐朝青年刺青的故事,每条都颇为奇特,其中最为奇特的当属下面这条:
    荆州街子葛清,勇不肤挠,自颈已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诗。成式尝与荆客陈至呼观之,令其自解,背上亦能暗记。反手指其札处,至“不是此花偏爱菊”,则有一人持杯临菊丛。又“黄夹缬林寒有叶”,则指一树,树上挂缬,缬窠锁胜绝细。凡刻三十余处,首体无完肤,陈至呼为“白舍人行诗图”也。
    荆州有市民叫葛清,是诗人白居易的狂热的FANS,狂热到什么地步呢?看吧:在他的身上,自脖子以下,刺了三十多首白居易的诗,同时还配有插图,最终导致“体无完肤”。如在“不是此花偏爱菊”一句旁刺了一幅画,画上有一人手持酒杯,站在菊丛前;又刺有诗句“黄夹缬林寒有叶”,其所配插图是一棵古树,其叶如彩色丝帛,绘工精繁,令人叫绝。类似的诗画,在全身上有三十多处。段成式居荆州时,与朋友夜宴,曾亲自找来此人,现场观看了他身上那些诗画刺青,大家称之为“白舍人行诗图”。
    这则来自唐朝的社会新闻神奇如此。
    刺青,或称文身,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古来有之。司马迁在《史记》中早已记载,古越国,其民“断发文身”,作为一种图腾文化,可以认为其有着自然崇拜与避邪的功能。再后来,刺青的功能渐渐具体了,成为一种刑罚即“黥刑”,直到西晋时法律还规定:“奴始亡,加铜青若墨,黥两眼;从再亡,黥两颊上;三亡,横黥目下,皆长一寸五分。”在《酉阳杂俎》中,段成式曾讲了一件事:他的三从兄,于唐德宗贞元年间出行,其随从在地上拾了数片颅骨,欲以其为药,其中一片上写有“逃走奴”三字,“痕如淡墨,方知黥踪入骨也”。由此可见其历史之漫长。
    刺青的民间化开始于唐朝。这时候,刺青演化为一种生活时尚,比如唐朝的流氓和文人就非常喜欢在身上刺青,技术水平日高,成为可以被欣赏的艺术妆饰,所刺内容主要为动物、人物、花树、佛像、文字等。到了北宋,作为刑罚的刺青依旧存在,我们所熟知的宋江哥哥和杀人狂武松,犯案后脸上不就被刺了字吗?但同时,其妆饰功能更加突出了。作为一种城市时尚,其流行度达到了它的最高峰,在《水浒》里,史进、燕青、鲁智深等人身上莫不有精美的刺青。其中,李师师看完燕青背上的刺青后爱慕不已,当时就有跟小燕私奔的念头,可见刺青之魅力。但南宋以后,刺青渐渐淡出生活的视野。
    在唐朝时,长安、成都、荆州是三大刺青地,长安为首都,刺青风尚自然立于潮头,但工艺最妙的却是成都和荆州,在《酉阳杂俎》中均有记载:“蜀人工于刺,分明如画。或言以黛则色鲜,成式问奴辈,言但用好墨而已。”“荆州贞元中,市有鬻刺者,有印,印上簇针为众物,状如蟾蝎杵臼。随人所欲一印之,刷以石墨,疮愈后,细于随求印。”说的是,在当时由于市场需要的增加,产生了一个新职业场所:刺青作坊。
    当然,在《酉阳杂俎》中,不仅仅记载了葛清的刺青故事,还有其他令人叫绝的:
    A.上都街肆恶少,率髡而肤札,备众物形状,持诸军张拳强劫,至有以蛇集酒家,捉羊脾击人者。今京兆薛公上言白,令里长潜部,约三千余人,悉杖煞,尸于市。市人有点青者,皆炙灭之。时太宁坊力者张斡,札左膊曰“生不怕京兆尹”,右膊曰“死不畏阎罗王”。(唐朝长安,市井之上多恶少,喜身上刺青。有一人名张斡,左胳膊上刺的是“生不怕京兆尹”,右胳膊上刺的是“死不畏阎罗王”。确实够酷。)
    B.蜀小将韦少卿,韦表微堂兄也,少不喜书,嗜好札青。其季父尝令解衣视之,胸上刺一树,树杪集鸟数十,其下悬镜,镜鼻系索,有人止侧牵之。叔不解,问焉。少卿笑曰:“叔不曾读张燕公诗否?‘挽镜寒鸦集’耳。”(四川成都有一名小将名韦少卿,不爱读书爱刺青,在胸前刺有一棵大树,树枝上落着数十只鸟;树上垂下一面镜子,镜鼻上系有一根绳子,其绳引至一侧为人所牵。人问其意,回答:你没读过玄宗皇帝时的宰相、燕国公张说的诗歌吗,其中一句叫“挽镜寒鸦集”。如此FANS,张宰相若知,当感动死了。)
    C.崔承宠,少从军,善驴鞠,豆脱杖捷如胶焉,后为黔南观察使。少,遍身刺一蛇,始自右手,口张臂食两指,绕腕匝颈,龃龉在腹,拖股而尾及骭焉,对宾侣常衣覆其手,然酒酣辄袒而努臂戟手,捉优伶辈曰:“蛇咬尔。”优伶等即大叫毁而为痛状,以此为戏乐。(崔承宠,官至黔南观察使,在其少年时曾在身上刺了一条蟒蛇,蛇头在右手,经胳膊,在脖子上缠了一圈,往下盘桓于小腹,再向下直至小腿方止。平时他会见宾客,往往用衣袖将手上的刺青盖住,但喝醉时就顾不了那么多了,常举手伸腕,抓住表演节目的优伶取乐,展示刺青以取乐。做到黔南观察使官已是不小了,但身上仍有刺青,可见唐朝时这一时尚多么流行。)
    D.贼赵武建,札一百六处,番印盘鹊等,左右膊刺言:“野鸭滩头宿,朝朝被鹘梢。忽惊飞入水,留命到今朝。”又,高陵县捉得镂身者宋元素,刺七十一处,左臂曰:“昔日已前家未贫,苦将钱物结交亲。如今失路寻知己,行尽关山无一人。”右臂上刺葫芦,上出人首,如傀儡戏郭公者。县吏不解,问之,言葫芦精也。(盗贼赵武建,身上刺青一百多处;宋元素身上刺了七十多处。除了鸟兽外,还刺有诗歌,更奇异的是二盗贼于臂膀所刺之诗都被收入了《全唐诗》。)
    E.李夷简,元和末在蜀。蜀市人赵高好斗,尝入狱,满背镂毗沙门天王,吏欲杖背,见之辄止,恃此转为坊市患害。左右言于李,李大怒,擒就厅前,索新造筋棒,头径三寸,叱杖子打天王,尽则已,数三十余不绝。经旬日,袒衣而历门叫呼,乞修理功德钱。(唐宪宗元和年间,成都有无赖名赵高,其性好斗,曾入狱,因其后背刺有佛教毗沙门天王的画像,官吏不敢杖打其背。呵呵,这倒不失为一种躲避杖刑法。不过最后还是挨棍子了。)
    F.蜀将尹偃营有卒,晚点后数刻,偃将责之。卒被酒自理声高,偃怒,杖数十,几至死。卒弟为营典,性友爱,不平偃,乃以刀嫠肌作“杀尹”两字,以墨涅之。偃阴知,乃他事杖杀典。及大和中,南蛮入寇,偃领众数万保邛峡关。偃膂力绝人,常戏左右以枣节杖击其胫,随击筋涨拥肿,初无痕挞。恃其力,悉众出关,逐蛮数里。蛮伏发,夹攻之,大败,马倒,中数十枪而死。初出关日,忽见所杀典拥黄案,大如毂,在前引,心恶之。问左右,咸无见者。竟死于阵。(一小卒上班时迟到,被尹偃将军批评,小卒似乎不服,酒后大声嚷嚷,最终被打了几十棍子。小卒之弟知道此事后怀恨在心,将“杀尹”二字纹于身上。后被尹偃知晓,找了个借口将其处决。当然事情还没完。后来,战事起,尹偃追击蛮兵,中伏而死。在此前,他在出关时,隐约看到被他处决的那个部下,在前面为他引路。当然,这个有关刺青的故事就有些奇幻色彩了。)
    G.房孺复妻崔氏,性忌,左右婢不得浓妆高髻,月给燕脂一豆,粉一钱。有一婢新买,妆稍佳,崔怒曰:“汝好妆耶?我为汝妆!”乃令刻其眉,以青填之,烧锁梁,灼其两眼角,皮随手焦卷,以朱傅之。及痂脱,瘢如妆焉。(一个生性嫉妒的女人,不叫身边的女婢梳高髻,化浓妆,有一新来的婢女不知规矩,化妆稍浓,引得该妇大怒:“你不是好化妆吗?我给你化!”于是叫人刻其眉,用青颜料填上,又将锁柱烫热,用其烤婢女的眼角,后于伤口处敷上朱粉,及至肉痂脱落,伤处一如所化的浓妆。够狠的。)
    H.近代妆尚靥如射月,曰黄星靥。靥钿之名,盖自吴孙和郑夫人也。和宠夫人,尝醉舞如意,误伤邓颊,血流,娇婉弥苦。命太医合药,医言得白獭髓,杂玉与虎珀屑,当灭痕。和以百金购得白獭,乃合膏。虎珀太多,及差,痕不灭。左颊有赤点如意,视之更益甚妍也。诸婢欲要宠者,皆以丹青点颊而进幸焉。今妇人面饰用花子,起自昭容上官氏,所制以掩点迹。大历已前,士大夫妻多妒悍者,婢妾小不如意辄印面,故有月点、钱点。(唐朝女孩喜欢化一种叫“黄星靥”的妆,即以丹粉点面颊,形似酒窝。此外,女孩还喜欢作“花子”即梅花妆,起自上官婉儿。当时,婉儿因伤及额头,留下伤疤,乃于伤疤处刺了一朵梅花作掩饰,谁知该妆竟然风靡宫廷,传至民间,中唐时已成为女孩化妆的首选。另外,在唐代宗大历年间之前,嫉妇们在家庭生活中一不如意,便喜欢在丫鬟或小妾脸上作月亮或铜钱状的刺青,时称“月点”、“钱点”。)
    虢国夫人颖艳记
    唐朝最奢华的一位外戚——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也在《酉阳杂俎》中露面了:
    宣阳坊奉慈寺,开元中,虢国夫人宅。安禄山伪署百官,以田乾真为京兆尹,取此宅为府,后为郭暧驸马宅。今上即位之初,太皇太后为升平公主追福,奏置奉慈寺,赐钱二十万,绣帧三车,抽左街十寺僧四十人居之。
    虢国夫人是唐朝最奢华、最风骚的一个女人,据说胜过高阳公主和安乐公主,每每出行,银车宝马,长安顾盼,艳香飘十里,经久不散。后世指责此女,也多集中在奢华和风骚上。奢华自不必说,玄宗时代,因贵妃得宠,杨氏一门,具得富贵,竞相争比。其实,就古人而言,奢华是有特定含义的,并不能直接与腐朽画等号。在古人的心目中,奢华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品质和一种正当的追求,并不是一个带有过多贬义色彩的词语。对于一个贵族妇人来说,有条件享受奢华,她是没有理由拒绝的。至于风骚,对虢国夫人本人来说似乎也没什么错,人家是女的,你还不允许人家风骚么?从对女性的终极审美而言,风骚其实是必须的,每个女人都应该具有一种健康的风骚,这是一种生活态度,甚至是一种美德。至于虢国夫人的风骚是否健康,不得而知,反正这是个既奢华、妖娆,而又决绝的女人。说她决绝,是因为她的死。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从长安出逃,行至马嵬坡发生军士哗变,宰相杨国忠被诛,在将军和士兵的要求下,杨贵妃自杀。与此同时,在另一个方向,出逃的虢国夫人也被地方武装包围了,虢国夫人先是将两个儿子刺死,后又挥剑自杀,脖子被切了个大口子,但人却没死掉。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用利刃切开自己的咽喉的。当然,我们的虢国夫人多日后还是死了:脖子上的伤口复发。
    虢国夫人之死如此暴烈。由此可见,其性格也是复杂的。安史之乱前,长安歌舞升平,诸显贵比富,各起豪宅,虢国夫人就广购地产,建了多所别墅。按照本故事记载,长安宣阳坊奉慈寺,在开元年间就曾是虢国夫人之宅。后安禄山起兵,长安陷落,因虢国夫人之宅最为奢华,于是将这里改为新政权的办公场所。再后来,安史之乱为郭子仪等人平息,皇帝还都长安,虢国夫人旧宅又转到了郭子仪之子郭暧手里,郭暧是驸马,他的老婆是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如此说,大家可能不熟悉,但一提到京剧《打金枝》就都清楚了,以上诸人正是该出戏的主角。
    我们还是说说虢国夫人吧。夫人精通骑术,上面说过,安史之乱中她曾骑马奔逃。事实上,唐朝时很多贵夫人都会骑马,皇室很是重视这方面的训练,这和唐朝皇帝的鲜卑血统有关。精于骑术的虢国夫人曾作为主角,被画家张萱画入著名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原画已失传,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北宋书画天才徽宗皇帝赵佶的摹本。从这幅名画中,我们可以一睹虢国夫人的风采:画面上的游春人物,共乘八匹骏马,其中前三匹马大致呈“一”字排开,第一匹马和第三匹马上,乘坐的是作为前导的内官,着男装,但从面相上看,应为女子,这正切合了盛唐时女子多着男装的风尚。第二匹马上,是一个模样俊秀的丫鬟。随后的两匹马并列而行,靠近观众视野即居画面之中者,正是虢国夫人,与她并行的是其姊妹韩国夫人。再往后的三匹马,也是并列而行,中间骑马者是个抱着小孩的保姆,其左右乘马者分别是丫鬟和内官。这幅画在结构上很完美。居中的虢国夫人的装扮和面容,集中体现了唐朝贵族妇女的审美标准,往脸上看:面庞圆润,体态丰满,肤色白皙,不上浓妆,与户外游春的主题相贴切;往身上看:乌发高挽成当时颇为流行的坠马髻,着淡绿色窄袖袄,低胸的桃红色拖裙,纯白色绫纱的披肩和束腰,微露的锦鞋,显得雍容而华贵,使得画面之外长安曲江畔的明媚春光,从虢国夫人那淡定高贵的神色中映现出来,也使千年之前大唐盛世的某个春日午后的慵懒,一点点生动起来。
    亡命天涯路
    《酉阳杂俎》无所不括,鬼怪志异、轶趣遗闻,乃至烟花柳巷的旧故事也有所披露,一如下面这则,不仅事件曲折,而且在叙事上也颇为奇特,用了古时甚为少见的回忆录的方式:
    薛平司徒尝送太仆卿周皓,上诸色人吏中来有一老人,八十余,著绯。皓独问:“君属此司多少时?”老人言:“某本艺正伤折,天宝初,高将军郎君被人打,下颔骨脱,某为正之。高将军赏钱千万,兼特奏绯。”皓因颔遣之,唯薛觉皓颜色不足,伺客散,独留,从容谓周曰:“向卿问著绯老吏,似觉卿不悦,何也?”皓惊曰:“公用心如此精也。”乃去仆,邀薛宿,曰:“此事长,可缓言之。某年少常结豪族,为花柳之游,竟畜亡命。访城中名姬,如蝇袭膻,无不获者。时靖恭坊有姬,字夜来,稚齿巧笑,歌舞绝伦,贵公子破产迎之。予时数辈富于财,更擅之。会一日,其母白皓曰:‘某日夜来生日,岂可寂寞乎?’皓与往还,竟求珍货,合钱数十万。乐工贺怀智、纪孩孩,皆一时绝手。扃方合,忽觉击门声,皓不许开。良久,折关而入。有少年紫裘,骑从数十,大诟其母。母与夜来泣拜。诸客将散,皓时气方刚,且恃扛鼎,顾从者敌。因前让其怙势,攘臂殴之,踣于拳下,遂突出。时都亭驿所有魏贞,有心义,好养私客,皓以情投之,贞乃藏于妻女间。时有司追捉急切,贞恐踪露,乃夜办装,腰其白金数挺,谓皓曰:‘汴州周简老,义士也。复与郎君当家,今可依之,且宜谦恭不怠。’周简老,盖大侠也,见魏贞书,甚喜。皓因拜之为叔,遂言状,简老命居一船中,戒无妄出,供与极厚。居岁余,忽听船上哭泣声,皓潜窥之,见一少妇,缟素甚美,与简老相慰。其夕,简老忽至皓处,问:‘君婚未?某有表妹,嫁与甲,甲卒,无子,今无所归,可事君子。’皓拜谢之,即夕其表妹归皓。有女二人,男一人,犹在舟中。简老忽语皓:‘事已息,君貌寝,必无人识者,可游江淮。’乃赠百余千。皓号哭而别,简老寻卒。皓官已达,简老表妹尚在,儿聚女嫁,将四十余年,人无所知者。适被老吏言之,不觉自愧。不知君子察人之微。”有人亲见薛司徒说之也。
    文中的司徒薛平,是唐朝名将薛仁贵的曾孙,与比他年长很多的太仆卿周皓有交情。周皓,史上无更多记载,只知道在其年少时正值唐玄宗天宝年间;后白居易有诗《题周皓大夫新亭子二十二韵》,里面的周皓似乎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其诗如下:“东道常为主,南亭别待宾。规模何日创,景致一时新……”
    本故事讲的是,薛平与周皓相聚,客人中有个八十多岁的老人,身着绯色衣服。按照唐朝的规矩,官员三品以上的,穿紫色衣服;四、五品的,穿绯色衣服。当时,周皓随口一问:“您老做官多少年了?”
    那老人说:“我本来不在官家做事,而是个医生,主治骨头伤折,玄宗皇帝天宝初年,高力士的养子被人打伤,下颔骨脱臼,我为他正骨,看好病后,高力士赏我钱千万,并赏赐我穿绯色衣服。”
    周皓不动声色地点头,然后将老人打发走,当时在场的人们都没觉得有什么异样,只有薛平发现周皓有些不对劲,神色悄然有些变化。等客人走后,薛平将周皓一人留下,问:“刚才你问那绯衣老吏,似乎神情有些不对劲,不知道为什么。”
    周皓大惊:“你真是个细心人啊,连这都看到了!”
    薛平:“是的。说说吧。”
    周皓:“这事儿说来话长,等我慢慢道来。”说罢,退去周围的仆人,与薛平盘腿而坐,回忆起了一段天宝往事:
    年少时,周皓为人好游侠,有武功,喜美色,当时长安城里歌妓最集中的地方是平康坊和靖恭坊,这两个地方周皓经常光顾,为了那些美艳歌妓,家里颇有钱财的周皓往往是一掷千金。当时,长安城里最著名的歌妓是靖恭坊的夜来,贵公子们为了夜来都快打破了头。夜来她妈,为人甚贪,在女儿生日那天,把消息发布出去:你们不是都喜欢我闺女吗?今天她生日,看看你们有什么表现哦!于是,大家纷纷给夜来买礼物,一比高低,最后周皓出价最高,拔得头筹,获得了在生日当天与夜来欢娱的资格。生日宴会甚是排场,周皓把皇家著名乐师贺怀智、纪孩孩等人都请来了,要知道这贺怀智是专门给唐玄宗和杨贵妃弹琵琶的,可见当时为了夜来,周皓下了多大的本钱。但是,生日宴会刚开始不久,就出麻烦了:著名宦官高力士的养子小高闻着味来了,一进门就说“散了散了”,在座的客人都吓得够戗,一个个溜走,夜来母女也被吓哭。当时周皓年轻气盛,觉得很没面子,凭着自己有一身武功,冲动之下把小高和随从打了,随后夺路而逃。可怜的小高,寻觅夜来不成,还弄得下巴脱臼,这事儿闹的。事情捅到高力士那里,后者大怒,下令全城戒严,搜捕周皓。
    幸好周皓平时喜欢交结豪杰,与都亭驿管理人员魏贞有交情,在后者的掩护,逃出了长安,被介绍到汴州老侠客周简老那里。在那里隐姓埋名藏匿了一段时间。后来,事情渐渐平息,周简老将表妹嫁给了周皓,并资助其游荡江淮。再后来,周皓重返长安,渐渐做了大官,再没向任何人提及这段往事。
    岁月飞流,不堪回首。有时候,我们总觉得古代是那么遥远,当时发生的事情一定带着古韵古味,与现代故事比起来有天壤之别。其实未必,以周皓的这段故事而言:正是一个人在功成名就前,在轻狂少年时的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这样的经历跟现在的很多故事真是没什么区别。亡命天涯路,在遥远的唐朝发生的往事,一下子亲切起来,犹如发生在眼前。
    凶案
    本故事的主人公是韩滉,他是唐朝著名政治家,做过宰相,而且还是非常有名气的画家,最善画牛,《唐朝名画录》记载他“能画田家风俗、人物、水牛,曲尽其妙。”他有代表作《五牛图》,经历了上千年的战火与动荡,一直流传至今,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韩滉不仅画技高超,而且还是个侦探。有一年,韩滉在润州做州官,夏夜无事,与部下登上城楼喝酒乘凉。正喝着,忽对手下说:“听!谁家女人在哭?哭声是从哪儿传来的?”
    手下说:“在某某大街。”
    手下又说:“听这哭声,该是老公去世啦!”
    韩滉侧耳细听,久久不语。他突然想起了汉朝的王充……
    转天,韩滉叫捕快将夜里哭泣的女人带到衙内,一问果然是老公去世了。韩滉问她老公怎么死的,女人只说是暴病而亡。虽带着重孝,但那女人还是显得有些风情。随后,无论怎么审问,那女人一口咬定老公是病死的,有点打死也不说的意思。韩滉叫人查看她老公的尸体,也确实没看到被杀害的痕迹。手下人说韩大人有些多虑了。一天过后,其手下发现那女人老公的尸体很吸引苍蝇,尤其是脑袋周围。于是,韩滉叫人将那女人的老公的发髻散开,仔细查验,果然在头顶发现了铁钉按下的伤痕!再审讯,那女人不得不承认,她与邻家二哥私通,在夜里将老公灌醉,用铁钉插进头顶将其谋杀。
    案子结束后,大家都认为韩滉是神人。有人问其故。韩滉说:“那天晚上,我听那女人的哭声虽然很急,但却不甚悲伤,甚至在害怕些什么……”
    韩滉的判断是有理论根据的。汉朝王充的《论衡》中有以下句子:“……凡人于其所亲爱,知病而忧,临死而惧,已死而哀。”那女人哭已死去的亲人,声调不是哀伤,而是恐惧,所以韩滉判断出其奸情。在《酉阳杂俎》中,这则故事的原文是这样的:
    相传云,韩晋公滉在润州,夜与从事登万岁楼。方酣,置杯不说,语左右曰:“汝听妇人哭乎?当近何所?”对:“在某街。”诘朝,命吏捕哭者讯之,信宿狱不具。吏惧罪,守于尸侧。忽有大青蝇集其首,因发髻验之,果妇私于邻,醉其夫而钉杀之,吏以为神。吏问晋公,晋公云:“吾察其哭声疾而不悼,若强而惧者。”王充《论衡》云:“郑子产晨出,闻妇人之哭,拊仆之手而听。有间,使吏执而问之,即手杀其夫。异日,其仆问曰:‘夫子何以知之?’子产曰:‘凡人于其所亲爱,知病而忧,临死而惧,已死而哀。今哭已死而惧,知其奸也。’”
    韩滉细致如此。当然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毕竟韩滉是位大画家,其画的特点就是精细入微,以《五牛图》为例,画面上虽同为老牛,但每只牛的神情、动态各不相同,韩滉正是于细微处表现出画技的高超。作画如此精细,断案也就可想而知了。
    美食唐朝
    与后面的宋明相比,唐朝虽然还不是市民社会,但人们已经开始初步懂得如何享受生活了,特征之一就是唐朝贵族和士人嗜吃,按照《酉阳杂俎》记载,当时的流行美食有:
    今衣冠家名食,有萧家馄饨,漉去汤肥,可以瀹茗;庾家棕子,白莹如玉;韩约能作樱桃毕罗,其色不变;又能造冷胡突、鲙醴鱼臆、连蒸诈草獐皮索饼;将军曲良翰,能为驴鬃驼峰炙。
    A.萧家的馄饨。长安萧家的馄饨,汤鲜味美,去其肥汁,可以煮茶。
    B.庾家的粽子,莹白如玉,估计是江米小枣的。
    C.韩约做的“樱桃毕罗”(毕罗由西域传入,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带馅的烧饼),熟后樱桃颜色不变。这里的韩约,就是前文提到的导致“甘露之变”失败的首要人物。当时,正是因为韩约见到权宦仇士良后太过紧张,在大冬天汗流不断,导致仇士良怀疑,随后迅速撤离并劫持了文宗皇帝,率军反扑,使计划功亏一篑,诸宰相及长安朝士和家属死难上千人,皇帝也被软禁。别看这韩将军心理素质差,但做起美食来可有一套,除了善做“樱桃毕罗”外,他还能作冷胡突鲙(类似于带有鱼肉的片汤)、醴鱼臆(甜味鱼胸)、连蒸诈草獐皮索饼(一种獐肉饼)。
    D.将军曲良翰善于烤驴鬃驼峰。烤驼峰也是从西域传来的,由此可见当时唐朝的很多美味都带有胡人色彩。驼峰烤前,需将其切成片,加以各种香辣佐料,味道鲜美。
    唐朝人爱吃,跟在士人阶层流行“烧尾宴”有一定关系。唐朝时,朝廷官员如果得到皇帝的提拔,那么就要请客;如果士人科考进士及第,也要宴请亲朋。这种饭局被称作“烧尾宴”,因为传说鲤鱼跳过龙门后,会去掉旧尾,改变新颜。在整个唐朝,最著名的一次“烧尾宴”出现在唐中宗景龙三年即公元709年。当时,官员韦巨源得到提升,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他在长安宴请了中宗皇帝。在那次宴会上,一共出现了上百道名菜,现在流传下来的有金乳酥、水晶龙凤糕、长生粥、御黄王母饭、玉露团、八方寒食饼等。
    据说,中宗皇帝吃完回宫后,对韦家的佳肴仍念念不忘,还有提拔韦巨源的意思。
    寂寞高手
    《酉阳杂俎》如同一张唐朝的晚报,里面还记叙了很多好玩的故事,下面即是一例,为段成式亲耳听说:
    予未亏齿时,尝闻亲故说,张芬中丞在韦南康皋幕中,有一客于宴席上,以筹碗中绿豆击蝇,十不失一,一坐惊笑。芬曰:“无费吾豆。”遂指起蝇,拈其后脚,略无脱者。又能拳上倒碗,走十间地不落。
    段成式的父亲段文昌,曾跟随唐朝中期的著名大臣剑南节度使、南康郡王韦皋入蜀。在段成式小时,曾听亲戚和父亲的故旧谈到过很多在四川时的趣闻轶事。
    韦皋幕僚有叫张芬的,在一个夏天请客。西蜀之地,酷热难当,有很多苍蝇于席间飞来飞去,令人烦恼。正在这时,在宴会上,有客人甲站起来,取来碗中的绿豆,弯指相弹,击杀苍蝇,百发百中,四座惊奇。
    这时候,张芬慢悠悠地说:“老兄,别浪费我的绿豆好么?”说着,他自己动起手来,以手指捕捉苍蝇,每每捉住苍蝇的后腿,没有一个可以逃脱。
    这叫绝技。
    说起张芬,他是韦皋的得力助手,在当时为行军司马,后为一方将军,又做了御史中丞。这哥们儿是颇有些奇怪的技艺的。能与之媲美的,大约只有唐德宗建中年间河北的夏将军了,此位也是个奇人,曾于马球场中飞驰,地上摞着十几枚铜钱,他奔马而来,用马球杆击那铜钱,每次一击则有一枚铜钱飞起六七丈高。又曾在泥墙上插荆棘刺数十枝,取出煮熟的黄豆,相隔一丈,以豆击之,黄豆能准确地贯穿于荆棘刺上。其妙如此。
    唐朝的婚礼
    古时婚礼又被称为“六礼”,所谓“六礼”指的是说媒成功后的六个程序:纳采(双方碰头)、问名(询问女孩的名字用以卜算)、纳吉(将卜算结果告知对方)、纳征(送聘礼)、请期(定日子)、亲迎(迎娶新娘子)。
    在唐朝,以上规矩基本上被传承下来。唐朝婚姻习俗多继承于北朝。在北朝,迎亲时,夫家在新郎的带领下一行人来到新娘家门口,齐声高喊:“新妇子!”这时候,新娘子家往往是紧闭大门,那意思是要给新郎点颜色看,这媳妇可不是好娶的,于是夫家几十甚至上百口子就围成一圈在大门外叫唤,直到把门催开,迎接新娘上车。在唐朝,这被称为“催妆”。唐朝迎亲往往是在黄昏,中唐以后才有人把时间改在清晨。在接完新娘后,事情还没算完,女方往往集中一大批人,挡在道上,不让新郎的车子过去,想过去也行,留下买路财,谓之“障车”。在《酉阳杂俎》中记载了唐朝时新增加的婚俗:
    近代婚礼,当迎妇,以粟三升填臼,席一枚以覆井,枲三斤以塞窗,箭三只置户上。妇上车,婿骑而环车三匝。女嫁之明日,其家作黍臛。女将上车,以蔽膝覆面。妇入门,舅姑以下悉从便门出,更从门入,言当躝新妇迹。又妇入门,先拜猪枳及灶。娶妇。夫妇并拜,或共结镜纽。又娶妇之家,弄新妇,腊月娶妇,不见姑。
    即结婚前男方必须以粟米三升填石臼,以一张席子盖住井口,以枲麻三斤塞上窗户,以箭三支放在新房门口。新娘子上车时,得挡上膝盖,搭上盖头。新娘子上车后,新郎需要骑马围着车绕三圈。新娘子初入婆家,先拜灶台,以示将来成为操持家务的好手。男方的父母等亲属则从便门出,然后再从正门入,为的是踩新娘子的脚印,以沾喜运。
    唐朝时的结婚仪式很有趣:唐人风俗多春夏迎娶新人,腊月婚嫁则有规矩即新娘不能见姑即婆婆(唐时称公婆为舅姑)。结婚当天,新人不能住进房子,必须住在屋外用青布幔搭建的帐篷,谓之“青庐”。新人在这里面完成交拜仪式并过新婚第一夜。在“青庐”内夫妇对拜,各剪发一缕置于锦囊,象征结发夫妻。
    新婚后,女婿回门,拜见岳父岳母时,女方家眷亲朋皆至,此时有个好玩的游戏,那就是姑娘们用木杖、竹杖打女婿为乐,直到女婿被揍得晕头转向才罢休,这可被理解成是女方的示威:我们家闺女可嫁过去了,你看着办吧!此外,唐朝婚礼还有个新段子,就是“铺母卺童”,即在结婚前的一天,女方派一名资深的妇女到男方家“铺房”,展示女方陪送的嫁妆。这并非没有必要。唐朝沿袭魏晋余风,讲求门第高贵。唐人薛元超曾说:“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在这里提到了“五姓女”,也就是五个有着久远光荣史的豪门大族:太原王氏,博陵、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陇西、赵郡李氏。以上五姓自恃门第高贵,连皇族(他们质疑李姓皇族非陇西、赵郡的李氏)也不放在眼里,不肯主动与之为婚。唐朝的士人,以能娶这五姓女为荣耀。如果你不是五姓女,那么结婚时就要注意了,为了嫁过去后过得舒服些,不受老公家的人的气,就只能在“铺房”时显示一下娘家的实力了。
    唐朝的葬礼
    在《酉阳杂俎》中,有关于唐朝葬礼的记述。从民俗学角度看,资料甚珍贵,一如上面讲到的唐朝的婚礼:
    近代丧礼,初死内棺,而截亡人衣后幅留之。又,内棺加盖,以肉饭黍酒着棺前,摇盖叩棺,呼亡者名字,言起食,三度然后止。琢钉及漆棺止哭,哭便漆不乾也。又,妇人哭,以扇掩面;或有帷幄内哭者。铭旌出门,众人掣裂将去。送亡人不可送韦革、铁物及铜磨镜奁盖,言死者不可使见明也。刻木为屋舍、车马、奴婢,抵虫蛊等。世人死者有作伎乐,名为乐丧。魌头,所以存亡者之魂气也。一名苏衣被,苏苏如也。一曰狂阻,一曰触圹。四目曰方相,两目曰僛。褮,鬼衣也。桐人起虞卿,明衣起左伯桃,挽歌起绋讴。
    在古中国,葬礼是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礼仪而存在的,被称为“凶礼”。在《周礼》中,有这样的句子:“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古葬礼分初终、复(招魂)、沐浴、易服、讣告、小殓、卜葬日、启殡、送葬、大殓、反哭、祭奠等程序。在本文中,通过对阴森古怪的习俗的描述,把我们带回到千年以前的唐朝。
    在唐时,人死后不能马上认定已死,而要用棉花放在死者的鼻下,试探是否还有呼吸,在确定其真的死了以后,家属马上登上屋顶,呼喊死者的名字进行招魂。随后,对尸体进行沐浴,给死者换上衣服,这时讣告已发出。随后的环节是小殓:尸体用冥布包裹,后才可入棺。在包尸时,周围的人可将死人身的衣服的后幅扯下来留存,以此祈福(应是取“棺衣”与“官衣”、“后幅”与“后福”的谐音)。尸体入棺后,棺材加盖,将酒食肉饭放在棺材前。哭丧时,一边摇盖叩棺,一边呼喊亡者的名字,喊什么呢?“起来再吃点东西吧,起来再吃点东西吧!”连续喊三遍后停止。居丧期间,也有不能哭的时候:合钉棺材并为之刷漆时若哭,据说钉子不能将棺材钉牢,油漆不会干。妇女哭丧时,需用白扇掩面,或不露面,只在帷幄里号啕。在此之前,应将下葬日卜算出。下葬之日,要将搭在棺材上的铭旌去掉。所谓铭旌,是人死后用金粉书写的有题词的绸子。因铭旌上写有生人的名字,生人名字被埋葬实在不吉。与死一起下葬的,会有很多物品,但不能有皮革、铁器、铜镜等,因为死人不能见光明。
    此外,还需造一些木屋、木车马、木奴婢,随尸骨埋下,以抵代虫蛊在地下对死者的吞噬。在唐朝时,办丧葬时,已开始有专门的音乐超度了,被称为“乐丧”。还有“魌头”一说。所谓魌头,是一种驱鬼面具,并用其来收集死者的魂魄。它别名“苏衣被”,又称“狂阻”,分为两类,有四个眼睛的叫“方相”,两个眼睛的叫“僛”。在丧葬中,还有一件重要的东西,即“褮”。所谓“褮”,就是覆盖在死人脸上的布巾,又称鬼衣,得之不祥。另外,陪葬品中需要有桐木偶,这一习俗起自虞卿,此人是战国时期的名士;死人还需要明衣,即人死后沐浴完所穿的衣服,这一习俗起自战国时期的另一位名士左伯桃;起灵送葬时,则要唱挽歌,也就是绋讴。“绋”是牵引灵车的绳索,“绋讴”是牵引绳索时所唱之歌,即挽歌。这一习俗至少在春秋时已有了,最初只有贵族可受此待遇,到了汉魏时代平民的葬礼也开始唱挽歌了。
    另一种“杀人游戏”
    下面的故事非常有趣,涉及唐朝时非常流行的一种益智游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如下:
    举人高映善意彄。成式尝于荆州藏钩,每曹五十余人,十中其九,同曹钩亦知其处,当时疑有他术。访之,映言但意举止辞色,若察囚视盗也。又,山人石旻尤妙打彄。与张又新兄弟善。暇夜会客,因试其意彄,注之必中。张遂置钩于巾襞中,旻良久笑曰:“尽张空拳。”有顷,眼钩在张君幞头左翅中,其妙如此。旻后居扬州,段成式因识之。曾祈其术,石谓成式可先画人首数十,遣胡越异貌,辩其相当授。疑其见始,竟不及画。
    藏钩即藏彄,又称意彄、打彄,其游戏规则大约是:人们分两组,将一枚指环藏在其中一组的一个人手里,叫对方猜,猜中者即胜,负者多被罚酒。其中似乎还有其他规则,我们不得而知。有人认为这就是现在的“猜拳”游戏,但据明朝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所言,藏钩与猜拳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胡称:“今之戏具与古同,而盛行于世者,围碁、象戏、握槊而已,弹碁、樗蒲、打马、打彄、采选、叶子等俱不传。”也就是说,藏钩的真正玩法已经失传。
    本条说了两个故事:
    一是段成式的朋友举人高映善玩藏钩,段成式居荆州时,与其较量,当时每组五十多人,两组共一百多人,而那高映十猜九中,即使指环被同组人攥着,他也能准确地猜出在谁的手里。当时段成式怀疑他有怪术,在游戏结束后对他进行了一次专访,高映说:“要说怪术没有,但诀窍还是有的,那就是进行察言观色,注意对方的表情和举止,一如察辨罪犯,从心理学上对其进行洞察。”如此说来,这实在像现在城市里风行的“天黑请闭眼”即“杀人游戏”了。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当时有一名隐居修道的山人,叫石旻,也特精通藏钩游戏,他与张又新兄弟交好。一天晚上,他与包括张家兄弟在内的多名朋友又玩起藏钩游戏,每次都能猜中。张家兄弟后来将指环藏在包头软帽一侧的褶皱里。石旻注视了一会儿张又新,笑道:“你的两个拳头都是空的,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指环根本不在你手里。”张又新大惊。石旻继续凝视张又新,少倾道:“在你帽子的左翅中。”后来,石旻移居扬州,当时段成式正在那里,因此与之结识,曾向他请教藏钩之术,石旻对段说:“你可先叫人画几十个人的肖像,但一定要画北方胡人和南方越人,后自己相辨认,没有错误后,我再教授给你。
    段式成怀疑这话不靠谱,最后便没有画。
    对于石旻,段成式是有些看法的,按照书中的另一则故事所记载:“众言石旻有奇术,在扬州,成式数年不隔旬与之相见,言事十不一中;家人头痛嚏咳者,服其药,未尝效也。”看得出来,段成式觉得这石旻能耐一般。不过,最后他还是信服了这石旻:盛传在唐敬宗宝历年间,石旻随吏部尚书钱徽及其弟钱可复至湖州,钱氏兄弟欲食兔汤饼,时为夏季,属下打猎数日才捉到几只兔子。几人共食,石旻笑道:“可将兔皮留下,我记一事。”遂钉皮于地上,石旻用红笔写了一道符,自言自语说:“恨较迟!恨较迟!”钱氏兄弟问其意,石旻回答:“我只是想记载一下兔年将要发生的事而已。”至唐文宗大和九年,“甘露之变”爆发,时在凤翔为节度使郑注副手的钱可复,与郑注一起为监军宦官扑杀,该年正是兔年。
    夏之禁忌
    在古中国,夏光明媚、花树绚烂的五月(即阳历6月),被称为凶月。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古人看来“夏至”节气所在的五月,阴阳之气交换,进而被认为生死亦交换。所以,在这个月份里,有很多带有民间色彩的禁忌。按照中国第一部民俗笔记南北朝时的《荆楚岁时记》记载,在五月“忌曝床荐席,忌盖屋”。也就是说,忌讳在阳光下晾晒床席,忌讳搭建屋子。关于五月晾晒床席,稍早些的《异苑》中有一则凶险的记载:在新野这个地方,有一户人家曾于五月晾晒床席,主人突然隐约看到有一小孩死于床席上,再定睛看那小孩不见了,随后其子暴亡。在《酉阳杂俎》中提到了另一条五月禁忌:
    俗讳五月上屋,言五月人蜕,上屋见影,魂当去。
    五月里人们应于约束自己,禁锢魂魄,而不能攀登上屋顶,上屋看到影子,魂魄就会飞走!说起来有点令人不寒而栗。在秦代之前,五月的禁忌不是特别明显,当时甚至有五月登高远眺的习俗;但秦代以后,五月的禁忌渐渐严格起来,始皇帝曾警告他的人民在夏天不要妄动。到了汉魏,这一习俗未有改动,一直传到唐朝。
    从民俗的角度看,禁忌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着自古以来人们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神秘主义元素。在古中国,除了以五月为凶月外,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禁忌,与段成式并称“三十六”的诗人李商隐在《杂纂》中就有对不祥举动的描述:“卧吃食”、“无事嗟叹”、“未食,碗中先插匙箸”、“卧床上唱歌曲”、“妇人发垂下不收”、“不扣门而直入其家”、“钻壁窥人家”等。这里说的趴着吃饭、没事叹息、把筷子插在饭碗里、躺在床上唱歌、女人留披肩发等都是不祥的,不敲门直入人家属于礼仪范畴,至于钻壁窥人家则属于人品问题了。
    巫术与杂识
    按文学评论家李敬泽先生在《黑夜之书》中所言,《酉阳杂俎》是一本秘密的书,它有一种魔鬼的性质,无所不知,收藏了所有黑暗、偏僻的知识:
    生人发挂果树,乌鸟不敢食其实;檐下滴菜,有毒堇,黄花及赤芥,杀人;妇人有娠,食干姜,令胎内消;蛇以桑柴烧之,则见足出;凡冢井闭气,秋夏中之杀人,先以鸡毛投之,毛直下无毒,乃舞而下不可犯,当以醋数斗浇之,方可入矣。颇梨,千岁冰所化也。马脑,鬼血所化也。狒狒,饮其血可以见鬼。木再花,夏有雹。李再花,秋大霜。木无故丛生,枝尽向下,又生及一尺至一丈自死,皆凶。鸡无故自飞去,家有蛊。鸡日中不下树,妻妾奸谋。屋柱木无故生芝者,白为丧,赤为血,黑为贼,黄为喜。其形如人面者亡财,如牛马者远役,如龟蛇者田蚕耗。山上有葱,下有银。山上有薤,下有金。山上有姜,下有铜锡。山有宝玉,木旁枝皆下垂。厌盗法,七日以鼠九枚,置笼中,埋于地,秤九百斤土覆坎,深各二尺五寸,筑之令坚固,杂五行书曰:“亭部地上土涂灶,水火盗贼不经;涂屋四角,鼠不食蚕;涂仓廪,鼠不食稻;以塞坎,百鼠种绝。”
    1.将人的头发悬挂于果树上,可以避免果实被鸟啄食。此则带有神秘色彩,不知依据是什么;
    2.檐下堇草,黄花、赤芥,毒可杀人。这没什么问题,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是饮堇草汁而死的;
    3.女人怀孕,不能吃干姜,否则体内的胎儿将慢慢自行消失。此事若果为真,倒不失为一种打胎秘籍;
    4.用桑树条烧蛇,可使其露出脚;
    5.枯井中多有瘴气,秋夏之中如有人下井,往往会中毒气。怎么试其有没有毒呢,可先将鸡毛投下,若鸡毛直下则无毒,若飘舞而下则有毒。若一定要下井,可倒醋数斗于井中,这样才安全。这一条很具有科学性,直到现在井中瘴气伤人的事也不是没有发生。
    6.至于颇梨,即状如水晶一般的宝石,为千岁之冰所化;
    7.马脑即玛瑙,按照秘密说法,是鬼血所凝结而成。
    8.喝狒狒血可以见到鬼。
    9.树木二次结花,夏天有冰雹。李树二次结花,秋天有大霜。木无故丛生,且枝条尽向下生长,生及一尺至一丈自己枯萎,皆凶兆。
    10.鸡无故而自行飞去,家有蛊。鸡于晌午时分不下树,则妻妾有奸谋。
    11.屋中柱子上无故生出蘑菇,其色白为丧兆,红为血兆,黑为贼兆,黄为喜兆。其形如人面,则亡财。
    12.山上多葱,下面可能有银矿;山上有薤,下面可能有金矿;山上有姜,下面可能有铜锡矿;山下有玉石,山上树木的枝条都下垂。在科技远未发达的古代,段成式这一利用植物找矿的经验,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确实带有一定的科学因素,并非凭空杜撰。所以,在古代很多人都以此为依据,怀揣着一本《酉阳杂俎》,便上山寻找宝矿了。
    13.捕老鼠九只,于正月初七将其置于笼中,然后挖洞二尺五寸深,将鼠笼埋于下,随后以九百斤土将其夯实,即可避盗。
    以上所记,除了多数具有古代巫术的性质外,也有一部分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具有科学性。至于多数部分带有神秘的巫术色彩,也并不令人感到奇怪,因为中国古代本信巫,历史源远流长。从现代的眼光来看,巫术属于异端,是与科学相对立的。不过,在科学远未发达的古代,巫术却起到了现在科学的作用和影响,甚至很多艺术(包括其他学科,比如天文)直接或间接起源于巫术,如诗歌、舞蹈、绘画、音乐、雕塑,也就是说,巫术是最早的野蛮人的文化和科学。说到巫术,顺便说一下,古代巫术分两大类,即模仿巫术和接触巫术,具体来说包括占卜术(占星术)、通灵术、炼金术、招魂术(叫魂术)、驱魔术、祛病术、祈术、咒术、谶术、蛊术等。
    生活家
    毫无疑问,《酉阳杂俎》的作者段成式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否则的话在他的书中不会有以下记载:
    蚁。秦中多巨黑蚁,好斗,俗呼为马蚁。次有色窃赤者。细蚁中有黑者,迟钝,力举等身铁。有窃黄者,最有兼弱之智。成式儿戏时,尝以棘刺标蝇,置其来路,此蚁触之而返,或去穴一尺,或数寸,才入穴中者如索而出,疑有声而相召也。
    颠当。成式书斋前,每雨后多颠当,窠深如蚓穴,网丝其中,土盖与地平,大如榆荚。常仰捍其盖,伺蝇蠖过也翻盖捕之,才入复闭,与地一色,并无丝隙可寻也。
    天牛虫。黑甲虫也。长安夏中,此虫或出于离壁间必雨,成式七度验之皆应。
    蝎。鼠负虫巨者多化为蝎。蝎子多负于背,成式尝见一蝎负十余子,子色犹白,才如稻粒。成式尝见张希复言,陈州古仓有蝎,形如钱,螫人必死。江南旧无蝎,开元初,尝有一主簿,竹筒盛过江,至今江南往往亦有,俗呼为主簿虫。蝎常为蜗所食,以迹规之,蝎不复去。旧说过满百,为蝎所螫。蝎前谓之螫,后谓之异蜂,有蜂如蜡蜂稍大,飞劲疾,好圆裁树叶,卷入木窍及壁罅中作窠。成式常发壁寻之,每叶卷中实以不洁,或云将化为蜜也。
    白蜂窠。成式修竹里私第,果园数亩。壬戌年,有蜂如麻子蜂,胶土为窠于庭前檐,大如鸡卵,色正白可爱。家弟恶而坏之,其冬果衅钟手足。
    1.有对蚂蚁形色和特性的详细观察和描述。那时段成式还是一个儿童。可见其热爱大自然之心早已有之;2.读书之余,对颠当即一种类似于小蜘蛛的昆虫的形貌及生活习性的有趣记载;3.真是有足够的耐心,并亲自七次试验天牛虫与下雨的关系;4.观察竟如此仔细,并有耐心“发壁寻蜂”;5.对于庭前的白蜂窠,段成式的感受是“色正白可爱”,“可爱”一词正说出了他对大自然和小动物的热爱。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想的:“家弟恶而坏之……”他的弟弟觉得那白色的蜂巢很是可恶,给捅掉了。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吧。
    在这里,段成式提到的他在修竹里的别墅,庭院内曾广种花木:“松,今言两粒、五粒,粒当言鬣。成式修竹里私第,大堂前有五鬣松两根,大财如碗,甲子年结实,味如新罗、南诏者不别。又,开成元年春,成式修竹里私第书斋前,有枯紫荆数枝蠹折,因伐之,余尺许。至三年秋,枯根上生一菌,大如斗。下布五足,顶黄白两晕,绿垂裙如鹅鞴,高尺余。”
    如果没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没有一颗亲近大自然的心,是断然不会写出这唐朝时光中的生活点滴的。正因为这些记载,让我们看到一个政治史之外的,生活情趣扑面而来的唐朝。当更多的人醉心于争斗时,段成式却正对着昆虫微笑。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