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土山大破梁军 阅读至0%

第33章 土山大破梁军

书名:乱世烽烟:大石山房正说五代十国 作者:大石山房主人 本章字数:1018字 更新时间:2023-04-05 03:06
    晋王李存勖和梁军作战,由于一时轻敌,结果兵败被围,周德威父子都战死在了乱军之中。
    晋军被梁军围在一个土丘之上,李存勖就对部将们说:“今天我们如果想要转败为胜,就必须要夺下对面那座土山。”说着他就亲自带领骑兵下了土丘,奔向对面的土山,奋勇上山。李从珂、王建及等人都随后跟进,大家努力向前,一拥而上,梁兵抵挡不住进军的这一波猛攻,纷纷退下山去,不过人家也并没有溃逃,立刻就在山的西边重新列好了阵势。从这一点也说明,人家贺瓌的指挥能力也是相当强的,不愧是名将。
    晋军一看,梁军的气势如此强盛,大家也不禁相顾失色,有不少将领就请求晋王,不如今天暂且收兵吧,明天再战。唯独大将阎宝不同意众将的观点,他向晋王进言说:“王彦章的骑兵已经向西跑到濮阳去了,目前山下边只有梁军的步兵,到了晚上他们必然也想回营休整,那时候我军居高临下,一个冲锋就能破敌,而且现在大王深入敌境,偏师已经失利。如果我们再退的话,那就给了敌人喘息的机会。即使我们能够收拢部众,向北撤退,但是从今往后,河朔地区恐怕也不会再属大王所有了,成功失败就决于今日,怎么能退兵呢?”
    晋王听了阎宝的话,很是犹豫不决,这时李嗣昭又说话了:”贼兵没有营垒,等天一黑就会想回去。我们只要派精兵前去骚扰,让他们吃不了晚饭,等他打算退兵的时候,我们再一起追击,必然可获全胜。”
    银枪效节军的指挥使王建及披甲横槊,慷慨陈词,说:”现在敌军疲态已露,不趁此时出击,更待何时!大王尽管登山观战,看我为您破贼。”
    这个王建及跟前面说的李建及是同一个人,他本来是杨世厚创办的银枪效节都的指挥使,投降晋王以后,晋王赐他姓李,所以称他王建及、李建及都对。
    晋王一看,这几个人气势雄壮、声音豪迈,也不禁精神大振,奋然说道:“不是各位进言,几乎误了大事。”于是命令李嗣昭、王建及率领骑兵率先突击,自己率各军跟进。
    其实这个时候梁军确实已经饿了,都在考虑该吃晚饭了,晋军估计也不会再发动攻击了,已经放松了戒备,没想到李嗣昭、王建及两员大将突然麾军杀到,大刀长槊,冲进了梁军阵中,但见刀过处头颅乱滚,槊到时血肉横飞,梁兵一个个逃命要紧,立刻就溃散了。晋王李存勖率领大军随后赶到,好似泰山压顶一般,所过之处,皆成齑粉。梁军主将贺瓌拍马就走,梁兵大败,战死者达3万余人。这两次全是大反转,战场上军情瞬息万变,所以说打仗的时候,武器装备什么的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人,拼的是人的意志力,很多时候,胜负就决于一念之间,困难的时候,你决定坚持一下,可能情况就翻转了,你放弃了,那就彻底一败涂地了。所以军人跟其他人不同,首先是要有钢铁般的意志。
    晋王李存勖得胜回营,马上检点人数,发现这一仗晋军将士死伤也不少。又听说周德威父子已经阵亡了,晋王非常悲痛,说:”今日丧我良将,这都是我的错啊,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
    周德威和一个儿子战死,他另外还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叫周光辅,在幽州担任中军兵马使,此时正在幽州留守,晋王当即加封他为岚州刺史。
    晋军清点人数的时候还发现,军中少了李嗣源和李从珂这父子俩。原来刚才打仗的时候全都打乱了,李嗣源军中谣传,说晋王已经渡河北归了,所以李嗣源父子也都趁着河面结冰过河到了河的北岸。但是随即又得到消息,说晋王已经得胜,进驻濮阳了,于是他俩又掉头再次南渡,到濮阳去觐见晋王。
    李存勖看到他俩回来了,就冷笑着说:”你们以为我死了吗?仓促北渡,想要干什么?”
    李嗣源赶紧顿首谢罪,晋王因为李从珂有功,所以也不忍心对他父子俩过于责备,就罚李嗣源饮酒一大觥,算作是一个小小的惩罚吧。随即自己带领大军返回了魏州,委派李嗣昭暂时主持幽州军务。
    梁朝皇帝朱友贞接到了贺瓌兵败的消息,非常不安,随后又有铁枪王彦章手下的败兵逃回来,说是晋军快要到了,朱友贞越发的惊慌,急忙驱赶老百姓登城防御,他自己还打算逃往洛阳,后来等到行营的准确消息传来,他这才知道,晋军已经北撤了,虽说是免了一场奔波,但是梁朝政府上上下下已经是吃惊不小了。
    现在后梁能打的大将已经损失的差不多了,朱友贞身边剩下的净是一帮只会拍马奉承的小人,已经快没人可用了。
    李存勖发兵攻梁的时候,曾经也派人去了南吴,约吴王杨隆演出兵,跟他一起攻打后梁,以形成南北夹击之势。杨隆演同意赴约,于是命行军副使徐知训为淮北行营都招讨使,偕同副都统朱瑾等人,领兵赶往宋州和毫州,与晋军遥相呼应。杨隆演还向各州县发出檄文,命令他们进围颖州。朱友贞听说南吴兵也来凑热闹,就命令他表哥,宣武节度使袁象先领兵驰援颍州,南吴军得到消息,打都没打,就不战而退了。我看这南吴根本就不想往这里边搅合,李存勖的使者来了,杨隆演没办法推辞,才象征性的做做样子,既然是打仗嘛,怎么能一听敌将来了,直接就撤兵了?那你还打什么仗呢?而且袁象先也不太会带兵打仗,根本不用怕的。还有,这次统兵的主将徐知训为人骄奢淫逸,专横跋扈,以致于士卒们也毫无斗志,谁都不愿意替他卖命,所以梁兵还没到呢,大家就已经吵着要卷铺盖回家了。其实徐知训自己也不想打仗,于是就率军退回了扬州。
    这个徐知训,就是徐温的大儿子,是他选定的接班人,不过这家伙是个典型的花花公子、官宦子弟,不但没什么真才实学,简直可以说是个白痴。他是借助父亲徐温的势力才爬上高位的。
    徐知训有几个特点,一是酗酒如命,二是好色成性,三是愚蠢如猪。他不知道听谁说的,大臣李德诚家里有几十个歌妓,于是他就给李德诚写了封信,让他分几个歌姬给自己。李德诚婉拒了徐知训的要求,说他家那几个歌姬又老又丑,不配侍候贵人,如果实在想要的话,他可以去找几个年轻漂亮的送来。徐知训看了信以后竟然破口大骂,说:”李德诚连几个歌妓都不肯给我,我非杀了李德诚,然后连他老婆一起夺过来不可。”
    李德诚得到这个消息后大惊,他知道徐知训是个二货,跟很多富二代一样,根本不知道天高地厚,这小子既然这么说了,就真的做得出来。于是赶快花重金买了几个美女送给他,才把这件事情摆平。
    徐知训不仅在大臣们面前专横跋扈,就是吴王杨隆演也没放在他眼里,甚至还成为了他戏弄的对象。有一天徐知训宴请杨隆演,他先把自己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就逼着杨隆演和他一起演戏,他自己扮演参军,让杨隆演扮演苍鹘。在参军戏里边,参军头戴软巾,身穿绿袍,高高在上,是戏里的主角,而苍鹘则头上梳着双抓髻,穿着破衣烂衫,手里拿着帽子跟着参军,是戏里的丑角。杨隆演不敢拒绝,还得配合徐知训胡闹。
    还有一次,徐知训和杨隆演乘船夜游,等船靠岸以后,杨隆演先上了岸,徐知训就认为杨隆演没有请他老人家先上岸,那就是对他不尊敬,于是就在背后用弹弓射杨隆演,幸亏杨隆演的随从替他挡住了弹子,杨隆演才没受伤。
    还有一次,徐知训和杨隆演一起到禅智寺去赏花,徐知训借着酒意把杨隆演臭骂了一顿,杨隆演玻璃心,被他骂哭了,徐知训才不管呢,还在那喋喋不休。杨隆演的左右随从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就偷偷扶着杨隆演上了船,飞驶而去。徐知训一看,更是怒上加怒,我还没骂够呢,你居然敢跑,立即上船追赶,杨隆演的船跑得快,徐知训没追上,气得他拿起铁檛到处乱打杨隆演的亲信,结果把一个人给打死了,其他人一哄而散,才没有人做第二个冤死鬼。徐知训半醉半醒,骂骂咧咧地回家睡觉去了。第二天,就像是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
    ..............
    知识卡片:
    杨隆演被徐知训逼着演参军戏,那咱们就简单聊聊唐朝的民间戏曲。
    古人没有电视电影,看戏就是他们重要的娱乐活动。不识字的老百姓经常通过看戏来了解一些历史故事。这其中的参军戏是老百姓最喜欢的节目之一。
    参军戏属于歌舞杂戏,相当于有故事情节的歌舞、杂技、魔术、话剧、音乐剧大杂烩,还有点像东北二人转,通俗、简单、热闹。其中有的剧情很低俗,靠着调情、打骂、装傻等手段来吸引眼球。毕竟这些民间艺人要吃饭嘛,要是演的戏文绉绉的,老百姓看着不热闹、不过瘾,就没票房了。但是上层文人士大夫都很鄙视这种乱七八糟的东西。
    参军戏继承的是南北朝“散乐百戏”的路子,东汉皇帝刘肇因为馆陶令石耽贪污,就让他在酒宴上穿上囚犯的衣服,然后让那些伶人们戏弄侮辱他,这事吧,伤害性不大,但是侮辱性极强。大臣既然犯了法,那按照法律该罚就罚、当斩就斩嘛,你让人家穿着囚犯的衣服在宴会上被人羞辱,这就不是正经人干的事了。
    结果大概是这场演出效果太好了,后来就演变成了一种表演形式,内容以滑稽搞笑为主,有点像今天的对口相声,一个逗哏,一个捧哏。
    到了唐代,参军戏的内容增加了不少,转化成了一个剧种。同时,“参军”一词也变成了一种角色的固定名称,戏中所有官员的角色都叫“参军”,其陪衬角色都叫“苍鹘”。
    唐代还有民间“说唱”,是由长篇叙事歌发展起来的,这个起源就比较早了,北朝时期的《孔雀东南飞》就是典型作品。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教徒开始把“佛经”和叙事的歌曲相结合,发展成了一种说唱形式,叫作“唱文”。大诗人白居易和元稹就曾经听过用《一枝花》乐曲说唱故事的。
    另外还有不少变文,比如《法华经变文》、《维摩诘经唱文》,都是直接以佛经的名字命名的。还有讲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像《楚灭汉兴王陵变》、《张议潮变文》、《王昭君变文》等等。
    这个变文呢,是散文和韵文相间的一种叙事体裁。文字非常优美,很多都是唱男女爱情的。相传,武则天时期的男优们都要会唱这些东西。
    唐代都市里的戏剧表演已经很普遍了,戏场通常设在庙宇之内,这种情形一直到近代还是如此。我去河南清凉寺的时候就见过在庙里唱大戏的。仔细一听,唱的是玉皇大帝。史书记载:“长安的戏场大多集中在慈恩寺里。小的在青龙寺,其次在蔫福寺和永寿寺。”唐孝宗的时候,公主看戏也是在慈恩寺现场看的。地点就是现在西安的网红打卡地之一:大雁塔南广场。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