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李元昊的痛苦——范相公 阅读至0%

第28章 李元昊的痛苦——范相公

书名:如果这是宋史 作者:高天流云 本章字数:1018字 更新时间:2020-02-09 00:40
    翻阅历史,范夫子来到延州之后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连续向东京求援。他不懂军事,但是他会计算,鄜延路有多大,延州府有多宽,他手下一共有多少兵,这些数字都是明摆着的,他实在是害怕,心里没底。尤其是李元昊突然开战,直接选了他做对手。
    胜负面前,人人露出真相。李元昊方面,开始对宋军重新估算,在范雍的心里,敌方的威胁程度也在迅速缩水。事实证明他想得没错,转过年来,宋宝元三年,公元1040年初,延州城附近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都让他的感觉越来越好。
    先是官方,西夏突然间又派来了使者。该使者名叫贺真,卑躬屈膝诚惶诚恐地走进了延州城,再没有进东京送国书时的嚣张。他带来了李元昊的痛苦——范相公,您行行好,替我向东京带个话吧。我被打得很疼,知道错了,咱们还像以前那样生活,我……我想复合。
    嗯,范雍听得很仔细,再用他几十年来钻研大汉夫子经典所得出的至理经验来印证思考,觉得这事儿非常靠谱。我们是天朝,小邦蛮夷一时叛乱,痛打一顿他们自然会清醒。醒过来了就还是好同志,本着宽宏大量、教育为主的原则,应该给李元昊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
    于是胜利者的仁慈出现,范雍重赏西夏使者,要他回去告诉李元昊,复合是有希望的,现在你要做的就是继续表现出投降的诚意。接着范雍的仁慈无限量扩大,连死了的西夏人都得到了实惠。
    范雍下令,多做些加厚的棺材,外加征集手指头超级有劲,而且不会呕吐的裁缝。前些时间抓到的那些西夏俘虏都被砍脑袋了,真遗憾,现在再给缝回去,让他们有棺材睡,再加上官方致哀,这样大家总该满足了吧?
    效果达到,李元昊本人怎样不知道,好多的西夏人都逃过边境,向宋朝投降,强烈要求安居乐业,再也不回去了。至于定居地点嘛,延州城是不敢奢望的,但实在想离既威武又慈祥、又凶狠还善良的范夫子近一些,所以都选在金明寨。
    宋朝鄜延路军事第一重地金明寨!
    说一下金明寨和它的守将李士彬。按说西夏人选择他是有道理的,他本身也是党项人,让西夏方面很有归属感。但他对宋朝的忠诚,从他父亲李继周开始就无可怀疑。尤其是宋、夏交恶以来,他让李元昊本人都郁闷了好多次。
    同是党项人,回来成不成?李元昊派人带着大笔金钱去到金明寨沟通感情,结果被李士彬一刀砍断,钱却都留下了。李元昊想了想,好,诱降计不成功。
    接下来再派人带了更多的钱,外加西夏官方的制式服装上路,再去金明寨,却在路上故意把东西都丢了。丢的地点很讲究,正是当时鄜延路副都布署夏随的防区,是李士彬的顶头上司。怎样,除了钱还有官,李士彬马上就要叛变了!
    可夏随就是不信,老李是什么人我清楚,另外还有一点,金明寨的实力就注定了它的价格。钱,无论多少钱都别想打动它的主官将领。
    金明寨,拥有10万将士,名义上它的主将只是六宅使、化州刺史、金明系都监,但以实力论,已经是鄜延路最强的堡垒。李士彬本人号称“铁壁相公”,不仅是延州城前沿的铜墙铁壁,而且是相公。这是个怎样的称呼,参照一下在皇宫里办公的各位政事堂大佬。
    比如,寇相公、丁相公、吕相公、未来的王相公、司马相公等等等等。那是宋朝臣员的顶级称呼,不是谁都可以叫的。
    金明寨之所以称为“铁壁”,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纯”。李士彬父子两代世守金明,手底下的兵都成了真正的嫡系,是名副其实的李家军。
    现在突然有一大批西夏人来投降,还要住进去,这是什么概念?李士彬连想都没想,就拒绝。他的办法是来了很欢迎,但别想进我家。把所有投降的人都迁进内陆去,再分散安置,化整为零,这样无论里面夹杂着什么人物,都会像一瓶花椒面撒进太湖里,连点影子都看不见。
    可是有个问题他的权限解决不了,那就是来的西夏人实在太多了,这么多的正处于战争状态下的异族人一下子迁进内地,而且还由他这个党项种的边防将领签证,这不是胆子的事,这是找死的事。
    于是他按照官方程序办事,把处理权上交给了鄜延路最高军政长官——范雍。范夫子这时的心情正好得不得了,李元昊投降了,西夏人叛逃了,局面豁然开朗,李士彬你的魄力实在是太低下,这是好事,无论来了多少,都照单全收。
    就安插在你的金明寨里,金明寨不是一共有36个分寨吗?每个寨子里都分散一点,这样不也和分散在内地一样吗?而且还省下了路费,又增强了金明寨的实力!
    典型的文官猪头症发作,外行人非得要领导内行人。但让人惊掉下巴的是,李士彬居然同意了……实在无话可说,但应该能找到原因。不是说猪头症会传染,李士彬被同化了,或者被文官压制不得不执行,而是他太自信。
    铁壁相公父子两代积累下的自信让他根本就瞧不起李元昊,尤其是宋、夏战争爆发前后,党项人早就在金明寨附近出没过,李士彬挥刀纵马冲出去,基本上只能看见党项骑兵的背影,那些人边跑边叫——铁壁相公来了,兄弟,你的胆在哪儿?
    回答得整齐划一,掉地上了!(闻铁壁相公名,莫不胆坠于地)
    这样的事发生得多了,再加李元昊近期像山贼流寇一样的战斗成绩,让李士彬非常地鄙视自己。还需要小心吗?魄力低下,看来范大人说对了。
    如范大人所愿,更如李元昊所愿,大批的西夏人被分散安置到金明寨的各处要害。时光流逝,很快新年到了,正月里的金明寨和整个大宋一起欢庆。在这样的日子里,李士彬并没有放松,他的军队很严整,他本人更是在各个分寨里巡行。这一天,他就带着儿子李怀宝到了黄堆寨,平安无事,一切正常。
    当天,他就住在了这里。
    事情发生在第二天的凌晨时分,李士彬被一阵警报声惊醒,史书没有记载他是不是第一时间就知道了来袭的人是谁,他直觉一样地喊着备马,马来了,有马他才能巡视,才能出战。但要命的是骑出去才知道,那是一匹跑不动的劣马!
    将军在自己的营地里被属下出卖,他跑不动,指挥不灵,结果被敌军活捉。直到这时,他才发现对手是谁。那居然是西夏皇帝李元昊本人!实话实说,这一仗他败得太脆、太冤,但也一点都不冤。说他冤,是说坐拥10万精兵居然没能真正接战就一败涂地,而造成这样的后果,真正的责任人并不是他。
    是那位既尊且贵的范老夫子。
    说他不冤,是说他身为边将,世代征战,范雍不懂的你也不懂?生死成败关头,你为什么不反对?是过分自信,还是真的糊涂,出错的原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固若金汤的金明寨里遍布奸细,是从内部被瓦解的。
    还有从实战的角度来说,这一次李元昊率军突袭,是从边境的土门进入,金明寨离土门至少有近300公里的距离,那决不是一夜之间就能赶到的。
    金明寨这样有主有次、攻防一体的连珠寨,连起码的远程预警都做不到吗?
    说什么都晚了,当天李士彬父子曾经浴血奋战过,李怀宝当场战死。而李士彬在被捉之前,做了一件对整个战局、对整个鄜延路安危都至关重大的事。他派一个心腹部下带着自己的母亲和妻子马上逃往延州城,一来逃命,二来要向范雍报告军情。
    西夏人打进来了,金明寨已经被攻破!
    不愧是沙场老将,临危不乱,把公私两方面的事都处理得妥帖及时。但他做梦都没有想到,这是他一生中犯下的最大错误,其惨痛的后果,要比金明寨的覆灭还要严重。
    他的母亲、妻子像奇迹一样在千军万马的混乱中逃脱,一路奔驰200多里路,逃进了延州城。让范雍在第一时间知道了战况的危急程度。
    这在军事角度来说极其重要,可以说李士彬虽有过错,但已经尽了最后一份心力。可问题是要看把消息发给了谁。如果是当年的柴荣、赵匡胤,或者赵光义也成,他们的反应一定是毫不慌乱、以我为主,再怎样危急也不能自乱阵脚。
    前方的屏障塌了,是要补救,但要有个方式方法。可范雍的反应是先不信,这是不可能的,李元昊马上就要向我投降,重新做大宋的臣子,怎么会出尔反尔?紧接着西夏骑兵的先头部队出现在延州城下,范雍立即就吓哭了。
    须发皆白,满身满脸的圣人气质的范夫子抱着属下放声大哭,他没法不紧张,计算天赋再次发作,此时号称鄜延路帅府的延州城里只有一员守将,名叫卢守勤,士兵的数字超震撼,只有几百人!多简单,前方拥兵10万的金明寨都挡不住的敌人,这样一座空城,注定了只有等死。
    好半天,眼泪终于缓解了紧张,范雍开始行使权力和职责。他下令鄜延路内所有能够调动、来得及增援的部队立即向延州城集结,不管他们在哪儿,正在干什么,立即来救我!
    奇迹一样,他的命令从延州城里发了出去,传令兵跨越了几百公里的距离,送到了边境线,也就是李元昊此次入侵时的进境口——土门一带。在那里把增援的命令交给了鄜延、环庆副都部署刘平,以及鄜延副都布署石元孙。
    这两位军区副总司令级的将军已经率部杀到了土门,为的是堵截李元昊,但非常可惜,消息得到的晚了些,李元昊早就冲进鄜延路的腹地了。
    接到命令,救兵如救火,刘平立即带兵往回赶。查一下史书,可以看出这时刘平、石元孙所部人马的状态是怎样的。
    刘平的驻地是庆州,先前是行军4天,才赶到的保安军,在这里和石元孙汇合,两军合并杀向土门。这时再往回赶,出现的问题就有三个:
    劳累程度。这时是西北的寒冬正月天,冰天冻土,寒风刺骨,他们的兵种里还有步兵。行军4天之后再往回赶,这时他们的战斗力要打多少折扣?
    人马数量。这是极其诡异的一点,在各种各样的古代、现代的文献书籍,有的提到了刘平、石元孙所部的兵力数字,那是让人头皮发炸的抓狂感觉——居然只有不到1万人!大宋朝号称百万禁军,为什么两位军区副总司令出战,居然只有不到一万人马,而且还是步、骑混杂?!这在历代史书中都没有交代原因!
    这一点才是最最重要的。刘平、石元孙两位将军,你们想过没有,李元昊攻破金明寨,前锋直抵延州城,他的势力范围,尤其是游牧民族的骑兵活动范围有多大?从延州到土门其间有多远,范雍的传令兵得有多神勇,才能飞越种种难关,把增援命令交到你们手上?
    都没有答案,史书中没有交代,后世人不能凭空猜想,所能确定的只有他们的行动。面对种种困难,刘平激励部下——“义士赴人之急,蹈汤火犹平地,况国事乎!”无论如何我们都要赶到延州去,救我们的首脑,去歼灭李元昊。
    之后不分昼夜,全力行军,到万安镇之后全军不得不分流,骑兵先行,由刘平、石元孙率领越过被占领的金明寨,继续向延州挺进。需要指出的是,金明寨是空的,不仅没看到敌人,连原驻军及家属都踪迹不见。
    他们都去哪儿了?
    带着这样的疑问,全军继续赶路,天黑时到达了三川口外围。三川口,延川、宜川、经川等三条河流在此汇合,是一片滩涂地。当天突然下起了大雪,寒冬时节,人困马乏,刘平决定在这里休息一下,营址选在了三川口以西10里。
    毕竟延州城就要到了,战斗即将打响,必须让军队得到喘息。
    可就在这时,他突然接到了范雍的第二次急报。是宋军传递紧急命令的“急脚子”,命令他们不准歇息,火速开拔,不惜一切代价赶赴延州。并且为了防止西夏人乘机混进城,要他把队伍化整为零,一批批分开进城。军令如山,刘平只好照办,但等到一连放出去50小队之后,他猛然发觉不对。
    前方一点反应都没有,他的军队像是失踪了一样,再找传令的急脚子,也已经失踪。上当了!刘平瞬间反应过来,这时怎么办?派人去追?还是全体都压上去,这个决断很难下,但刘平很快就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点。
    如果前方是李元昊的埋伏,那么现在的兵力绝对不够,冲上去只是陪着那50小队送死;如果传来的命令的确是范雍下的,那么就没有危险,冲上去根本没有意义。
    当天刘平稳住剩余的骑兵,就在三川口的营地里歇息,静静地等着后面步兵的到来。这一夜就这样过去了,天亮以后,步兵仍然没有赶上来,刘平决定全军后撤,延州城在望,也就是李元昊在望,必须要集结起全部力量。
    往回一直逆行20里,才遇到了昼夜不停赶路的步兵。唯一的好消息是兵力骤然增加了2000余人,那是鄜延路都监黄德和、巡检万俟政、延州西路都巡检使郭遵,他们同样被范雍从驻地召集,在三川口附近遇到了刘平的步兵。
    这样步、骑混合,刘平在开战之初终于又把兵力上升到一万余人以上。当天宋军结阵东行,5里路之后到达了三川口的五龙川。这是个名不见经传的荒凉滩头,从此后名垂青史。
    因为宋军在这里失败。惨痛的、屈辱的,但也光荣、壮烈的失败!
    天上的雪一直在下,五龙川里的河水开始解冻,河的南岸终于出现了大片的西夏军队,就在这一瞬间,胜负的悬念已经消失。
    当年的大宋西军应该看到了一个让他们不敢置信的场景,李元昊的军队竟然这样多!那至少在15万人上下……一点都没夸张,他带来了近7万人的党项骑兵,另外的那一半是金明寨里的原党项、羌等混合兵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他们转过头来就攻向了宋朝。
    接下来的事在史书中只有简略的记载——“时平地雪数寸,平与贼皆为偃月阵相峙。”多么平淡,可在现实中,是1万余人对峙15万人!
    雪一直在下,终于西夏人发起了进攻,他们涉水过河,但没敢在第一时间攻击,而是列成了横阵,等待后边的人马源源不断地过河。渡河未济,击其中流,宋军把握住这黄金一般的机会,抢先发起了攻击。记住这个名字——勇将郭遵,他和部下王信冲向了党项军阵,剧烈冲击,但阵势太厚,不见松动。后边的宋军蜂拥而上,以郭遵为箭头,终于契入了西夏阵地,一场混战,杀敌数百人才后撤。
    党项骑兵仍然不断地渡过冰河,向北岸增援,越聚越多,终于他们主动挑战。这一次,他们派出一个勇士,指名要和郭遵单挑。郭遵,在史书中只留下了他的出生地,在京都开封,和他的官职升迁记录,却没有记载他的具体生平,连生于何年都查不到。但可以稍微推测出一些。这时他有四个非常年幼的儿子,古人结婚生子都很早,这时儿子年幼,他顶多不过30余岁。他的勇猛完全达到了传说中宋朝的传奇战将,如岳飞、杨再兴的程度。
    他闻战即出,党项人的勇士几个回合之后被他一铁杵砸碎头颅,史称“两军皆大呼”,他的勇猛让见惯鲜血和死亡的军人都震惊。战斗到了这一步,党项人终于清楚宋军的斗志坚不可摧,李元昊不再有什么幻想,他使出了必胜的招数。
    发挥人数优势,集群冲锋。他命令渡过河的西夏军竖起大盾牌,人躲在盾后,向宋军缓步逼近,这样就逼着宋军和他们决战,以实力定输赢。
    他们想错了,没等他们靠近,宋军已经抢先发起攻击,战斗的经过和规模史书中仍然没有写,但结果是宋军“击却之、夺盾,杀获及溺水死者千余人。”敌方有在水里淹死的了,宋军已经把战斗推进到了河边,可以说把西夏军阵彻底击垮!
    但是代价也极其高昂,主将刘平的脖子和耳朵都被箭射伤,鲜血淋漓。宋军已经是全力以赴,连主将都亲自冲锋!
    太阳渐渐西沉,这一天从早起返回迎接步兵,到重新前进在五龙川遇敌,宋军已经战斗了快整整一天。暮色中西夏人有的逃回了河东岸,有的在水边挣扎,战场进入了暂时的平静。刘平在伤痛中紧张地观望敌情,却不知真正的危险已经到了身边。
    突然间有大批的部下涌了过来,都是鲜血满身的勇士,他们提着一个个西夏人的人头来请功。将军,这是战功,请为我们发赏。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