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决战之前(下) 阅读至0%

第465章 决战之前(下)

书名:天兵在1917 作者:马口铁 本章字数:1018字 更新时间:2020-02-09 02:14
    在一望无际的波兰平原上打一场阻击战有多难?问问米罗诺夫就知道了,出了上马乌基尼亚城区就是一片沃野,一眼望下去都看不到一个小山,甚至小土丘都没有两个.
    对于阻击部队来说,没有了地形上的优势,这是相当吃亏的.拥有兵力优势的波兰人完全可以从他们身上碾过去,而且按照毕苏斯基的命令,波兰人确实是这个打算.
    糟糕的还不止是没有地利,甚至**奇兵旅都来不及构筑坚固的工事.之前说过了,他们几乎是和波兰人同时抵达上马乌基尼亚,然后为了拖住对手的脚步,不得不投入一波又一波的袭扰作战中去.
    这样一来自然没有时间去构筑工事,而现在到了退无可退的时候,到了只能硬碰硬的时候,对**骑兵旅的全体官兵来说,意味着他们只能用血肉之躯去阻挡敌人的铁蹄.
    6月14日,第一骑兵旅来不及收拢部队就同波兰人展开了血战.首先遭受波兰人攻击的就是三营.这个营之前按照米罗诺夫的战术安排,完全被打散了散布在方圆五公里的平面上,基本上是以排或者班为单位各自为战.
    比如说二连,这个连完全是以乌克兰的犹太人为主体搭建起来的,大部分官兵都是同乡,同学甚至就是兄弟.这也就决定了这个连特别抱团,一钓现伤亡,那真是连命都能豁出去报仇雪恨.在之前的战斗中,这个连特别能打,也特别凶悍.正因为如此.米罗诺夫才把一个重担放在了他们肩头好钢必须用在刀刃上!
    当时米罗诺夫给二连直接下达了命令.要求他们无论如何都必须为主力部队争取八个小时抢修阵地的时间.
    接到这个命令的时候,连长马科夫毫无怨言,甚至显得磨刀霍霍,在他看来仿佛这不是一个烫手的山芋,而是一个美差.
    回到连队之后,马科夫召集了自己所有的老乡,开始做"动员":"旅长亲自给老子下了死命令,咱们必须拖住狗日的波兰杂碎.为主力争取抢修工事的时间!"
    讲到这里的时候,一切听着还很正常,似乎马科夫接下来就应该说咱们该怎么布置防御,该怎么鼓起勇气打退波兰人的进攻了.不过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位连长接下来要说的不是怎么防御,他要说的是进攻.
    "老子觉得吧,以咱们连一百多号兄弟,就算豁出去,不要性命了,也经不起蝗虫一样的波兰杂碎几波进攻.硬挺八个小时,不说完全做不到.可就算做到了,咱们二连也就废了,被打光了!"
    说着马科夫狠狠地拍了一下胸脯:"老子虽然不怕死,但也不能就这么让波兰杂碎给吃掉了.所以……"
    说到这,他拉长了音调,"所以老子决定了,不防守,防守就等于挨打!老子以及老子的老子这辈子都在挨打,都在被欺负,当初离开家乡的时候,老子就发誓绝对不要再挨打了.老子要去打人!老子要迎头将波兰杂碎打回去!让他们知道知道咱们犹太汉子的厉害!"
    马科夫的话掷地有声,而且立刻就获得了二连全体一致赞同,当其他的兄弟部队都在想着怎么拖时间,怎么防御的时候,这个连却倾巢而出,先砍了波兰人一刀.
    晚上7点,当波兰人准备连夜发起进攻的时候,二连却悄悄的出动了,在马科夫的带领下,他们神不知鬼不觉的从敌人的缝隙中穿了过去,目标直指175.2高地.
    为什么二连要打这个高地呢?那还得从头说起,之前说过了波兰平原是沃野千里,几乎就没有什么像样的山丘,在上马乌基尼亚城外,除了这个濒临公路的175.2高地,最高的另一座山头也不过将将超过200米.
    不过那座200米高地军事意义没有175.2高地这么大,这座高地正好处于公路线旁边,可以说公路就从"山"脚不远处路过.如果能控制这座高地,波兰人就没办法安心的前进.
    之前把守这座不足200米高的高地的正是马科夫的二连,175.2高地作为具有支撑意义的节点所在,米罗诺夫自然不打算送给波兰人.整整一个下午,二连就在阵地上抗住了波兰人超过五轮进攻,一个超编拥有近200人的加强连,愣是被打掉了将近一半.
    下午五点,随着波兰人越来越多,也随着175.2高地附近的友军阵地逐一失陷,不得已之下,米罗诺夫只能放弃了这个阵地.
    而对于这道撤退命令不管是马科夫还是二连都是不甘心的,用他们的话说:"我们一半的兄弟都倒在了175.2高地上,怎么能拱手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的阵地送给敌人?又怎么能丢下他们不管,苟且逃生呢?"
    如果不是米罗诺夫强令马科夫必须撤退,这位铁血汉子真心是准备死在175.2高地了.而现在,米罗诺夫命令他们争取时间,这下马科夫就觉得是夺回阵地的时候了.虽然175.2高地孤悬在外,但是这座高地具有相当的战略意义,如果他能夺回并守住这座高地,拖住波兰人几个小时根本就不是问题!
    马科夫是个想干就干的人,而且他一直就对主动放弃175.2高地耿耿于怀,如今有了收复"失地".[,!]的机会,他怎么能放过?
    乘着夜色,乘着波兰人忙于进攻的混乱,二连有惊无险的摸到了175.2高地山脚下.此时的175.2跟下午二连撤退时的状况有些不同.山顶上成片的都是帐篷,发电机轰隆隆的作响,灯光闪烁.好一派繁华的景象.
    在战场上繁华也就意味着危险.毕竟这是在打仗.一般而言晚上都要进行灯火管制,否则敌人循着灯光一排炮弹打过来,那不是白白送菜么?
    而现在,175.2的高地之所以繁华,之所以没有进行灯火管制,原因非常简单:第一,这座高地的防备还是比较严密的,有整整一个加强连驻守.人多势众再加上地形占优,波兰人觉得安心;
    第二,波兰人大意了,从他们夺回175.2,从他们一步步压缩**骑兵旅的防线开始,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权,犹太人只能被动挨打.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好怕的?他们就不信犹太人能飞过来!
    也正是因为这两点,波兰人才吃了一个大亏,当马科夫带着他的兄弟们冲上山顶的时候.守卫这里的波兰人完全没有反应,很多人傻乎乎地就下了地狱.死的时候也想不通犹太人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从战斗发起,再到战斗结束,二连一共用了不到十五分钟,在这短短的十五分钟里,他们击毙俘虏了将近三百多人,完整的接收了波兰人构筑好的阵地,并缴获了大量的物资.
    当时,马科夫是喜出望外,不过他高兴的不是杀敌甚多,而是那些宝贵的物资.前面说过了,**骑兵旅是轻装突进,弹药食物都带得不多,经过两三天的奔袭和战斗下来,基本上算是揭不开锅了.
    在战斗发起之前,马科夫曾经命令司务长开饭,要求他不惜一切代价也得让全体弟兄吃一顿饱饭,用马科夫的话说:"现在不吃,估计以后也没机会再吃了!"
    不过可怜的司务长东拼西凑,甚至出去抢了一票,可弄到的食物也就是不到十斤面粉,对于饿了一整天的二连百余名兄弟而言,这点儿面粉不管是做成面包还是面条,都不够垫底的.可能唯一的作用就是把大家的饿感勾引上来.
    人都是这样的,饿的时候也许抗一抗就能忍过去,可一旦见了食物,那所有的感觉就全上来了,比如说冒虚汗,打摆子,眼冒金星.带着低血糖的buff去打仗,那简直就是作死!
    所以,当时马科夫只能命令司务长暂停开饭,只能带着一百多饥肠辘辘的汉子奔赴疆场.而现在,成袋的美国面粉,法国奶酪,英国熏肉就摆在他们面前,颇具服务意识的波兰炊事兵已经将面粉变成了热腾的面条和面包,还涂上了黄油夹好了熏肉,甚至都摆上桌了,那还客气什么?
    吃!
    二连的官兵那真是甩开膀子裂开后牙槽玩命的造,全连上下对连长马科夫的决策是无比的拥护,如果不打这一家伙,能有这顿美食?能混饱了肚子,就算接下来死了,那也是饱死鬼,死而无憾了!
    这样的想法不由得让人心酸,而更让人心痛的是,接下来的战斗将异常的残酷,对很多二连的官兵来说,这一餐是名副其实的最后晚餐!
    波兰人发现175.2高地失守是晚上十点,当他们新一波进攻部队坐着汽车沿着公路通过175.2高地时,受到了二连的热情款待.重机枪疯狂的扫射着公路上的汽车,迫击炮弹不断的落在他们头上,几乎是一愣神的功夫,这支车队就在熊熊火焰中化为了灰烬.
    而比较搞笑的是,遭到攻击的波兰人还以为是误击,还试图大声的向山上喊话,告诉那些"眼神不济"的兄弟他们是自己人.这样的举动自然是徒劳的,结果是暴露了目标的可怜虫被机枪一一点名.
    "175.2高地失守?这怎么可能?"
    波兰人怎么也想不通175.2是怎么失守的,经过一番调查,他们认为夺取175.2高地的是之前被打散了犹太散兵游勇,这是一个纯粹的意外!
    当然,为了纠正这个意外的错误,他们立刻组织了一个营去夺回这个该死的阵地.负责进攻的比埃纽克营长的作战部署如下,第一连攻击175.2高地正面,第二连保护攻击阵线的左翼,第三连负责夺取175.2高地与山下公路之间的前进阵地,对主峰的总攻击由第四连执行,而且比埃纽克将获得师属炮兵团提桂力支援.
    那这次进攻到底打成什么样子呢?战斗的结果.在波兰军方的官方纪录中十分简单:"在这次行动中.比埃纽克中校的步兵营奉命发动了对于175.2高地和相邻公路的攻击.攻击是成功的.但是由于该营的进展过快,在进攻中过于突出,缺乏侧翼掩护的部队,只能被迫后撤."
    好吧,这份战果报告简直就是一个笑话,如果攻击是成功的,那就应该夺回了175.2高地,可是结果却是被迫后撤.这不由得让人想到了一个词转进.
    实际上.根据该营老兵们的回忆,这次战斗并没有报告中提到的那么体面.他们在一书"上马乌基尼亚的战斗"一章中,是这样描述当时的战况的:"6月15日.[,!]上午,战斗在大雨中打响了,第一,第二和第三连先后完成了任务,但第四连遇到了顽强的抵抗,并在敌军密集的机枪火力下遭受伤亡……"
    "……战斗进行到下午,犹太人依然控制着山头,他们发动了一次反击.这次巧妙的反击目标是第一连.战斗中他们突破绕袭到了第一连的背后.切断了它与后续部队的联系……此时因为大雨的关系能见度很低,很难分辨运动的敌人.因此.负责掩护第一连而放在公路和175.2高地之间的第三连完全无法发挥作用……"
    "……连续多次的攻击均告失败,因为犹太人在阵地上布置了非常有效的机枪巢和密如蛛网的坑道工事(这是一个笑话,二连不过是利用了波兰人的阵地而已).同时,如果我们进展‘太快’,会在敌军阵线上变得太突出.战斗中,情况越来越危险,我们既不可能继续前进,也无法坚守住已经夺取的阵地.于是比埃纽克营长下令撤退,并要求在后方建立新的可靠防线.而此时犹太人适时发动了反冲锋,一举杀到了我们面前,我们不得不杀出重围然后赶紧撤退……"
    最后这位作者在章节的总结中用一种很遗憾的语气写道:"该死的大雨帮了犹太人的大忙,如果没有这场不凑巧的雨,战斗的结果将是另外一回事儿!"
    那么,那一天的雨真的那么不凑巧,对战斗的影响真的那么大吗?很遗憾事实依然跟波兰人的描述有相当的差距.那一天确实下雨了,不过雨并不大,用马科夫的话说:"这该死的毛毛细雨真让人厌烦,滴滴答答的不给人一个痛快,要么你就爽快地下一场大雨,要么你就干脆出太阳,我恨阴雨天!"
    很显然,雨并不大,而且从马科夫的描述来看,也已经下了很久了.既然如此,波兰人有什么不能适应的?
    实际上波兰人之所以会失败,原因非常简单,他们小看了山顶上的二连,以为有整整一个营外带炮兵的支援,拿下一个"该死的小山坡"(比埃纽克的原话)根本就不成问题.
    所以在进攻中,波兰人完全不是一口气就将整整一个营投入进去,实际上整个上午都只有一连在单独进攻,等打了一个上午,当比埃纽克发现情况比想象中要严峻得多的时候,才将剩下的部队投入战场.而此时,已经太迟了.
    为什么?因为比埃纽克的营在这个上午已经消耗掉了大部分锐气,而山头上的二连却完全相反,原本他们只打算坚守阵地四五个小时就跑路.可是整整一个晚上,波兰人都没有来找他们的麻烦,外带着还扛了一个上午,可以说他们已经超额完成任务.对于全连上下的官兵来说,这仗打得舒服惬意,那真是士气高昂,巴不得再多给波兰人来两下狠的,甚至准备长久的在175.2高地驻守下去了.
    "三营二连打得不错,打得很聪明!"
    当米罗诺夫得知了二连的所作所为时,也难得的露出了笑容,作为一个很会打仗的军人,他欣赏那些灵活主动会想办法完成任务的部下.无疑,马科夫的战法就比三营其他两个连长聪明许多.而正是他的大胆行动,给波兰人带来了极大的麻烦,让他们无法将全部的兵力投入进攻,为主力争取了时间.
    如果可能的话,米罗诺夫希望所有的部下都如马科夫一样聪明,不过很可惜,军事天才总是少数.**骑兵旅的大部分军官只能说循规蹈矩,他们只能一板一眼的执行上级的命令,缺少天才的闪光.
    所以哪怕马科夫的二连打得很聪明很精彩,但是**骑兵旅的伤亡依然很大.大部分来不得收拢就匆匆跟敌人遭遇的部队,都遭受了重创.犹太人虽然打得很勇敢很坚决,确实贯彻了米罗诺夫用血肉之躯抵挡敌人的命令,但是战场上的形势对他们却极其不利,6月15日下午,米罗诺夫剩余的部队已经被压缩在了河畔.
    此时,**骑兵旅背后就是布格河,他们没有援兵,伤亡惨重,而且极其疲劳.但是他们却不能撤退,更不能投降,只能咬牙苦苦的支撑……
    "我不要听什么进展缓慢!加快速度!我要求你们今晚必须赶到预定位置!这是死命令,没有任何条件可讲,完不成任务你就提头来见我!"
    李晓峰重重地挂断了电话,他很少用如此强烈地语气对乌博列维奇说话,他也知道这位前敌总指挥遇到了很多困难,很多麻烦,但是机会只有一次,如果不能就此歼灭毕苏斯基的主力,那就意味着乌克兰,白俄罗斯依然会是一团浆糊,甚至随着德奥跟协约国集团达成一致,俄国的内战也将继续持续,而这是他无法接受,更不可忍受的!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