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张无忌的统治与新秩序的建立(1357-1358) 阅读至0%

第11章 张无忌的统治与新秩序的建立(1357-1358)

书名:剑桥倚天屠龙史 作者:新垣平 本章字数:1018字 更新时间:2020-02-09 00:30
    太初有道,道与明尊同在,道就是明尊。
    这道太初与明尊同在。
    万物是借着他造的。
    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
    生命在他里头。
    这生命就是人的光。
    光将要照在黑暗里,黑暗不能胜过光。
    我,摩尼,大光明使者耶稣的使徒,通过圣父,即造我的明尊的意志,宣布:世界上曾有,已有,将有的一切都是通过明尊的力量被造的。
    他将化身人子,来到这个黑暗的世界上,带来至福的千年王国。
    听到这一消息的人,你们有福了;理解这一消息的人,你们有智慧了;担负这一消息的人,你们有力量了。——《摩尼福音书》(GospelofMani)
    正如曾在美索不达米亚诞生的许多宗教一样,摩尼教从一诞生就充满了弥赛亚主义的狂热。
    诚然随着摩尼本人在巴格达屈辱的死亡,这种狂热已经逐渐消散。
    但是在一千多年后,当张无忌这颗新星飞速升起时,这种情绪在远东世界又达到了极为炽热状态。
    仅仅是张无忌独自一人战胜了数百名强敌而挽救了危急中的明教这一事实,就已经使得信徒们无法不相信他是真正的光明之子,甚至明王本人的转世,他将带领明教徒去征服整个黑暗势力所笼罩的世界。
    张无忌展现的神奇力量所激发的宗教信仰,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释此后十多年中明教徒前仆后继地浴血奋战,终于创造出一个伟大国家的宏业的心理动因。
    另一方面,为了意识形态的需要,人们也有意无意地将张无忌的事迹进一步放大为不可思议的神迹。
    在这种情绪的左右下,张无忌担任第三十四代明教教主已成定局,实际上,他已经不仅仅被看做教主,而是被视为明尊的化身。
    诚然,杨逍等高层精英或许并不相信神灵力量的左右。
    但是无论如何,这是三十年来唯一一个可以完全服众的人选,而且也是原来的各大巨头可以接受的中间人选。
    张无忌虽然是殷天正的外孙,但是对杨逍和韦一笑等人也表现出了足够的尊敬,更不用说他可能带来武当的强大外援。
    虽然百般推辞,但二月十五日,张无忌终于在明教各方面的拥戴下举行简单的即位仪式,正式结束了自阳顶天死后的宗座空缺状态。
    相传在即位仪式上,他发布了著名的“登山宝训”:“张无忌看见这许多的人,就上了光明顶,既已坐下,教众到他跟前来。他就开口教训他们说:‘虚心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张无忌即位之后,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一件严峻的任务:如何应对丐帮及其盟友对几乎瘫痪的明教组织的第二波进攻。
    在光明顶战役中,受伤的成昆伪装成已死,目睹了张无忌的胜利后悄然溜走;现在,他开始打出另两张王牌:一方面通知陈友谅率丐帮联盟对光明顶再次扫荡光明顶,另一方面和已经来到甘肃行省的汝阳王府方面会合,让金刚门和其他武士们装扮成明教徒和天鹰教徒在沿线各地伏击士气低落,无功而返的六大派,联盟事实上的解体使得这一计划的实施变得更加容易。
    在半个月内,六派远征军主力先后中伏而全军覆没,只有少数无关紧要的人物被有意放走,让他们去四处散播明教已经歼灭六大派的虚假信息。
    另一方面,在光明顶上,丐帮联盟的进攻也给明教的残余势力造成了极大的打击。
    张无忌的唯一对策只是带领他的新部属们藏匿在地道之中,并焚烧光明顶的宫室以掩饰自己的踪迹。
    如果成昆能够和陈友谅会合而返回光明顶,他无疑会提醒丐帮搜查明教庞大的地下掩体。
    对于明教来说幸运的是,成昆急于和汝阳王府会合去完成他野心勃勃的计划,而未能参与在光明顶的行动。
    即使如此,明教仍然承受了巨大的损失:上百名教众在战斗中阵亡,所有的建筑物都被夷平,大批珍贵的金银、珠宝、法器、书籍都被抢走或烧毁,甚至在山巅燃烧了半个多世纪的“圣火”也被熄灭。
    在半个月后丐帮联盟心满意足地撤走后,侥幸逃生的明教徒们所面对的也只是只剩下断壁残垣的一片废墟。
    此时大概不会有人相信,只需要几年时间,从这片废墟上就将兴建起一个鼎盛的帝国。
    现在的光明顶即使在形式上,也不再适合作为明教总部,更不用说实质上明教的重心早已转移到了东部。
    在这种形势上,刚刚形成的明教新决策层不得不决定迁往东方,仅留下冷谦负责镇守和重建光明顶。
    这是一个意义极为重大的决定,影响了此后几个世纪的中亚和东亚局势。
    譬如,明教重心的大举东移使得后来的明帝国基本丧失了对中亚的控制,而这里信仰上的空白不久就为它的姊妹宗教伊斯兰教所占领。
    但是要达成东迁的战略目标,首先就意味着必须以某种方式解决明教和江湖主导势力之间的尖锐矛盾。
    虽然张无忌在就职演说中已经提出了与六大派和解的政策。
    但要实现这一点,当然也需要得到对方的同意,首当其冲的就是少林的态度。
    令明教感到震惊的是,在离开光明顶后不久,他们就发现了重伤垂死的殷梨亭,其伤势和俞岱岩极为类似,都是少林武术“金刚的大手指”(KingKong'sbigFinger)造成的全身骨折。
    而殷梨亭的口述也证实了他是被施展少林武术的一群僧侣围攻。
    显而易见的结论是:少林正在对光明顶战役中武当背叛六派联盟的举措进行血腥的报复。
    而有意没有杀死殷梨亭,或许正是在向明教和张无忌本人示威。
    面对这种近乎疯狂的挑衅,明教不得不决定立刻同少林方面摊牌,在尽可能争取和平的时候也做好武力解决的准备。
    因此,东行的第一站就是嵩山的少林寺。
    对殷梨亭的袭击和拷打事实上只是赵敏领导下的金刚门僧侣消灭六大派计划的一部分。
    而现在这一计划也包括意外获得生机的明教在内。
    不久,在庄浪(今甘肃永登)以南的“绿柳城堡”赵敏以宋朝旧贵族的假身份邀请张无忌一行做客,然而却在暗中施放一种成份复杂的生物毒气。
    明教上下在离开城堡后不久便纷纷倒地,令赵敏感到意外的是,张无忌由于特殊的体质并未中毒,并且迅速回到城堡内索取解救的药物。
    但是赵敏还有应急方案,她通过诱骗成功地令张无忌坠入事先设置的机关。
    唯一的问题是,在忙乱中,赵敏本人也落入其中,而这点小区别就决定了日后一切的不同。
    张无忌制服了赵敏,让她打开机关放自己离去。
    其中的过程已经不可考,根据明教的正统记载,是张无忌身上光明的神力摧毁了赵敏内心的黑暗,让她在内心转变为一个明尊的虔诚信徒;但当时的各种野史则一口咬定是张无忌奸污了赵敏并用淫术迷惑了她——事实的情况或许简单得多:张无忌以性侵犯为要挟迫使赵敏打开了机关,却并没有真正伤害她。
    这种暴力手段和绅士风度的奇妙结合在赵敏身上造成了典型的斯德哥尔摩效应,而成为此后一段罗曼史的开始。
    赵敏女公爵俘虏明教行动的失败并未破坏她整体的计划。
    她的第二个步骤是趁六大派本部防守空虚的时候将其各个击破,在她看来,这样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不服从的武术界对帝国政府的长期威胁。
    为此,她火速率领汝阳藩府的武术家集团赶回东部,并利用俘虏的少林僧侣对少林寺发动奇袭。
    自1343年索南丹增金轮噶玛巴发动旨在歼灭全真教的终南山之役以来,帝国还从未有过对武术界如此大规模的围剿行动。
    与上一次不同,赵敏取得了完满的成功,整个少林寺在猝不及防之中沦陷。
    当张无忌在两天后率领明教的队伍赶到少林寺时,面对的只是一座空荡荡的寺院。
    赵敏的下一步目标是武当,那里最可怕的对手自然是张三丰,面对这位武当山上的宙斯,任何正面的对敌都是不可想象的。
    但是她巧妙地派遣一名金刚门的僧侣以少林和尚的身份出现,借警告武当的名义偷袭并重伤了张三丰,完成了这个不可能的任务。
    但这一毁灭武当的绝佳时机却因为张无忌和明教主力的及时赶到而被破坏。
    张无忌轻易击败了赵敏手下的武术精英们,使得这位女公爵不得不狼狈地率属下们撤退。
    此时,明教歼灭六派远征军的消息已经传开,江湖世界的各个角落无不严加戒备,再突袭其他中小门派已经难以成功,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赵敏只能满足于她现在的成果:她将六大派的俘虏们带到京郊的一座修道院关押了起来,徒劳地逼迫他们向帝国政府投降——直到他们半年后被明教的义军救出。
    无论如何,赵敏的做法是极度令人困惑的。
    这一案例在此后长时间内都被作为政治科学中经典的反面教材,它清楚地表明了一个战术上的辉煌胜利是如何导致战略上惨败的。
    六大派的被俘当然严重地削弱了江湖世界对帝国政治权力的抵抗,但只要产生二者对立的结构性因素仍然存在,任何一劳永逸将对方纳入自身统治的设想都只是天真的梦幻。
    在帝国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的时代,这一做法只能引起更加强烈的反弹,将本来只是消极不服从蒙古人权威的江湖主导势力推向积极反抗帝国统治的立场。
    可以想象,即使六大派屈服并投降,也只是暂时的妥协,刺刀下的一时服从必将转变为反戈一击的决心。
    而一旦江湖主导势力站在了和明教相同的激进立场上,原有的均势会被彻底打破,江湖世界会形成新的秩序,帝国的旗帜也将在狂风暴雨中被撕得粉碎。
    这一切正是事实上所发生的情况。
    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在这个时候不会梦想消灭或臣服六大派,而应该竭力维护其稳定的存在,正如俾斯麦在1866年对奥地利所作的那样。
    赵敏的战略进攻所造成的,也是构成新秩序之雏形的第一个结果,就是在武当山战役后缔结的明教——武当同盟,简称第一次明武同盟(FirstM-WUnion)在某种意义上,这一同盟是张三丰主动促成的,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他此时也没有其他的选择。
    包括武当主力在内的六大派被俘,以及他本人的负伤,已经将武当置于自开创以来最危险的境地,只有和明教的联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挽救武当的危机。
    何况由于明教教主张无忌本来的武当弟子身份及对他本人的尊敬,张三丰有足够理由相信,这种形式的同盟关系将最大限度地保证武当的利益。
    另一方面,对明教而言,这一同盟意味着明教被江湖主导势力所接受的第一步,明教的地位将获得极大的提升。
    而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一联盟也意味着江湖世界结构性大变动的开始。
    明武同盟的一个例证是战后不久,殷梨亭和杨逍的女儿杨不悔之间缔结的政治婚姻,换句话说,这实际上是武当与明教之间的联姻。
    由于殷梨亭和杨逍之间的历史积怨,这一联姻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从实质上来说,杨逍用自己的女儿补偿了夺走殷梨亭未婚妻的极大侮辱,这意味着明教对武当的让步,而从形式上来说,殷梨亭在张三丰的首肯下奉昔日的仇敌为法律上的父亲(FatherinLaw)也意味着武当承认了明教地位的合法性。
    这样,在张无忌之外,武当与明教之间现在有了另一条牢固的纽带。
    这对武当和张三丰来说,是一个合乎时宜的政治决断,从此之后,武当不是和明教一样沦为人所不齿的邪恶魔鬼,就是和后者一起上升到江湖世界权力结构的顶层。
    对杨逍本人来说,与殷梨亭的联姻也带来了意外的收获。
    他曾经期望能将女儿嫁给张无忌而成为后者的岳父,虽然这一设想未能实现,他反而被迫将女儿嫁给条件并不理想的殷梨亭,但结果却对他更有利:张无忌因为对他的歉疚而越来越多地倚重于他,而韦一笑、殷天正等反对派也对他的牺牲无话可说。
    此后几个月中,杨逍实际上成为了明教事务真正的决策者,在张无忌的神性权威下得以充分施展其政治军事才能而弥补其缺乏领袖魅力的短处,直到八月十五日的第一次蝴蝶谷大公会议(FirstCouncilofButterflyValley),令他在法理上也拥有了这样的地位。
    八月十五日,在上一次大公会议后三十年,在张无忌的故居蝴蝶谷召开了中国明教第三十五次大公会议。
    多年前,胡青牛曾经在这里靠自己精湛的医术试图弥补明教的裂痕,重新团结整个明教,而今天这座山谷见证了他的梦想的实现。
    全国各地重要的祭司、长老及护教军官约1000人参加了会议。
    这一会议具有宗教和政治上的双重重要性,在宗教上,会议发布了后来被奉为最高权威的《蝴蝶谷信经》解决了一系列神学问题,在形式上统一了天鹰宗、弥勒宗、白莲宗等各宗派的教义。
    杨逍、殷天正、彭莹玉等人共同宣布世界已经到了即将毁灭的末日,明尊降罚于世人,1348年-1350年西亚和欧洲的黑死病,1352年的秦州大地震,以及近年的黄河水灾都是明尊的惩罚。
    明尊、弥勒和天鹰是三位一体,化成肉身降世为人类赎罪,即张无忌本人。
    张无忌为了拯救犯罪的世人而降生,他在光明顶被倚天剑所杀死,被埋葬三天后又复活,从此将驱除一切黑暗力量,在大地上作王一千年,带来人间天国。
    这种宗教意义的政治后果就是,明教空前成功地树立了以张无忌为中心的最高权威。
    如果仅仅把张无忌看成是和方腊、阳顶天一样的教主,是对这种政治权威的极大误解。
    张无忌所拥有的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克里斯玛型”权威。
    这种权威无论是从其程度还是力量上都远远超过前任教主们的传统和法理权威。
    正如韦伯所说:“克里斯玛统治者的权力是建立在被统治者对他个人使命的纯粹实际承认的基础上的,……这种承认的渊源在于信仰上倾心于不同寻常的和闻所未闻的,对任何规则和传统都是陌生的,并因此而被视为神圣的个人魅力和品质的东西。”
    张无忌的权威为衰颓的明教注入了崭新的精神动力并指向弥赛亚主义的价值目标,并让明教得以排除过去种种看似不可克服的阻碍并重新组合各派系的政治资源,在总部的指挥下发动全国性的反元暴动。
    在会议上,以张无忌的名义发布了一系列的命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精心安排的战略部署,其具体细节如下:
    1、总指挥部:主帅张无忌,副帅杨逍,韦一笑,直接指挥五行旗。
    2、江南战区:由殷天正主持、下辖殷野王、李天垣等天鹰教旧部。
    3、淮北战区:由朱元璋主持,下辖常遇春、孙德崖诸部。
    4、河南战区:由说不得主持,下辖韩山童、刘福通、杜遵道、罗文素、盛文郁、王显忠、韩皎儿诸部。
    5、江西战区:由彭莹玉主持,下辖领徐寿辉、邹普旺、明五诸部。
    6、两湖战区:由张中主持,下辖布三王、孟海马诸部。
    7、江苏——山东战区:由周颠主持,下辖芝麻李、赵君用诸部。
    8、西域战区:由冷谦主持,下辖西域各军,负责对西域蒙古军进行牵制。
    从这一部署中可以明显看到,阳顶天死后所出现的各派系在这一时期的实力消长发生了意味深长的变化。
    首先,也是最引人注目的是权力中枢的组成:在张无忌、杨逍、韦一笑的“三套马车”中,权力关系是不平衡的:张无忌无疑拥有无可挑战的最高权力,但显著缺乏政治经验和意愿的个性使得他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杨逍贯彻其意志的工具;杨逍不仅恢复了阳顶天时期的权力,其实际影响力更远远超过以前,几乎是没有教主头衔的教主;另一方面,韦一笑虽然也进入了权力中枢,却不具备和杨逍竞争的政治才能,对于张无忌也缺乏影响。
    我们记得,在空位时期韦一笑成为三巨头之一的条件就在于其政治地位和政治才能的不成比例,才能政治才能突出但缺乏地位的五散人集团推举为教主继承人。
    而一旦继位问题获得解决,韦一笑就是一条政治上的死狗,五散人也不愿意成为他的附庸。
    事实上,五散人被分配成为各地方的实权人物,也大感心满意足。
    这一派系就此烟消云散。
    其次,对于殷天正来说,令人困惑的是作为教主外公的他并未得到很高的地位,更未能进入中枢,反而和五散人一样被分配到各地方。
    一些学者因此怀疑是杨逍在玩弄政治手腕以削弱殷天正的权力。
    这种怀疑并非没有理由,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一安排也可以得到辩护:殷天正已经耗尽了除天鹰教军队外全部的政治资本:他当年的分裂之举是对明教的最大损害,而光明顶战役中,天鹰军团的消极不作为又是导致明教几乎覆灭的最重要内因。
    对于这样的行径,除了张无忌本人之外的任何人上台,都会予以严厉的惩处。
    张无忌继位后对此不予追究,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如果再擢升殷天正将会引起大多数教众对教主任人唯亲不满。
    另外,虽然在形式上天鹰教和明教已经统一,但是组织上的裂痕仍然存在。
    收编天鹰教将是极其棘手的任务,在今后的一系列整合中,大量的利益摩擦和派系冲突将会不断涌现,这些必须由殷天正本人出面才能弹压。
    而殷天正父子也担心改编天鹰教的过程会触动自己的根本利益,因此更希望回到东南部去亲自监控。
    或许更重要的一点是,五行旗被极大的削弱了,它们丧失了政治上的重要而为杨逍所控制,而与此同时,从这一母体中产生了韩山童、朱元璋等明教地方军阀势力,他们的独立地位在蝴蝶谷会议中被承认。
    这是近十几年来五行旗内部演变的必然结果:弥勒宗等通俗信仰的传播令许多贫苦农民皈依在五行旗的旗帜下,同时上层组织的长期瘫痪使得这些新增的力量被一些中低级将领所吸收,成为其私人军队,而并未被充分整合到明教母体中。
    光明顶战役在此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在以庄铮为代表的大批忠于光明顶的老一代领导人纷纷战死后,五行旗内部出现了严重的权力真空,这一权力真空很快被朱元璋、常遇春等留守东方的低级将领所占领。
    在之前十多年中发展起来的大批中低层教众越来越多地成为这些半独立的军阀们的私家军队。
    虽然他们有时仍然打着金木水火土的旗号,但无论从军事作战的实际需要来看,还是从政治关系的实质变化来看,五行旗作为明教主体的军事组织,都已经不复存在了。
    明教的指挥层越来越难以再用五行旗的旧统属关系对此加以束缚,因此不得不一方面赋予这些脱胎自五行旗的军事力量以相对独立地位,另一方面,为了加强总部的权威而将五行旗的一部分精兵重新编制后归于总部直辖——事实上被杨逍所控制。
    明教的领导层当然不可能放任地方势力坐大而无所约束。
    事实上,这次会议与其说是——如金庸等许多传统史学家所误解的那样——旨在“发动”反元起义,不如说是试图对已经存在多年的起义力量加以约束和控制。
    譬如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已经在颖州起义,徐寿辉在湖北蕲春起义;第二年,郭子兴和孙德崖在濠州起义,人们所熟悉的朱元璋及其开国将帅就是在此时加入了明教起义军,并在郭子兴病逝后掌握了濠州大权。
    这些起义发生在光明顶权威极度衰落的时期,因此丝毫也不受光明顶的控制。
    一些起义者甚至无法无天到了自封帝王的程度:韩山童给自己加上了“明王”的头衔,徐寿辉也自称为皇帝。
    瘫痪的光明顶只能对此装聋作哑。
    但在新的最高权力树立后,对这些危险的倾向加以整肃就成为明教整合自身首要的任务。
    蝴蝶谷会议明确要求僭越者废除帝王号,服从由总部特派的五散人的指挥。
    对于大多数底层教众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如果全国各地的起义军能在一个权力中枢的调派下协同、应援,推翻帝国统治的几率无疑要增加很多。
    但对于那些手掌兵权,自称皇帝王公的地方军阀来说,这一看似温和的命令所蕴含的信息就不那么令人欢迎了。
    很快,他们将会发动反击。
    在弥赛亚主义的狂热下,一切现实的算计都会暂时让位于“克里斯玛”权威所带来的美好憧憬,但当宗教的热潮退去,权力斗争的冷酷逻辑又会像历史上一再发生的那样,将这个曾经的理想共同体再度撕得四分五裂。
    蝴蝶谷会议后不久,张无忌主持了对六大派的营救行动。
    感谢明教发达的情报系统,六大派武术家在汗八里被秘密囚禁的信息很快就被报告给张无忌。
    在蝴蝶谷会议后,他立即率杨逍和韦一笑前往汗八里。
    在那里,这个出生在白令海上、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都在乡野和山林间渡过的青年第一次见识到了这个时代的世界之都,也是有史以来最繁荣的都城之一,并意识到自己很可能在几年之内就成为它的新主人。
    六大派的武术家们被囚禁在西郊万安寺(今北京白塔寺)的塔楼中。
    这座皇家寺院约由三千间房屋组成,是1271年,忽必烈大汗在定国号为“元”的时候专门建立的,近一个世纪中,几乎每位大汗都会来到这里,向佛陀献上他们的祈祷。
    塔楼共有十三层,高达150英尺,几乎可以俯视全城。
    这座西藏僧侣主持的寺院是蒙古帝国最重要的圣地之一,收藏着帝国从世界各个角落搜罗来的珍宝。
    对于汉族人民来说,这座寺院是异族统治者所信奉的异族神灵的庙宇,意味着的不是福祉和庇佑,而是恐怖与压迫。
    为了防备民众可能的暴动和洗劫,万安寺的警戒几乎和皇宫一样严密,在成为关押武术家的临时监狱后,防范更加严密。
    因此当张无忌和杨逍等人设法进入寺中,并再一次和赵敏及其部属会面后,他们很快发现自己除了撤退外无法作任何事情。
    幸运的是,此时他们得到了失踪多年的范遥的帮助,后者以“痛苦的行脚僧”的身份成为了赵敏最得力的部下之一。
    范遥自称是潜伏在汝阳王府中的卧底,但正如第八章中所探讨过的,他此前的一系列行径都非常可疑,他不仅曾杀死棒胡等明教将领,而且在几乎毁灭明教的光明顶战役,以及绿柳城堡的陷阱中,他都可疑地保持沉默,从未向明教的旧日同僚们传递任何信息。
    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范遥早已对明教的振兴不抱希望而决定与之彻底脱离关系。
    但在看到张无忌继任教主后局势的迅速扭转,他不得不认真面对明教复兴及对自己进行清算的可能性,并再一次做出了政治投机,向这位新教主效忠。
    不可避免地,重新出现的范遥被怀疑的目光所包围。
    为了重新在明教中站住脚跟,范遥必须用行动表示他的忠诚。
    他引开了赵敏,挟持了包克图并要挟他放出被囚禁的武术家们。
    图里及时发现了范遥的阴谋并向王保保报告,王保保在忙乱中命令烧毁塔楼以阻止武术家们逃走。
    但这些举措为时已晚。
    绝大多数武术家在张无忌的接应下安然撤离。
    当他们逃出后不久,高耸的塔楼就在熊熊烈焰中化为灰烬。
    万安寺的大火灾引起了整个京城的惊恐,许多人都在谈论着天降雷火,焚毁寺院的传说。
    对于一般汉族民众来说,这一事件所蕴含的信息十分明确:有一个更强大的神灵——而且毫无疑问是站在自己一边的一一打败了蒙古人所信奉的狰狞佛陀,让它蒙受羞辱。
    很自然地,这位在火焰中显现自己威力的新神和南方明教所信奉的火神被等同起来,引发了新一轮的明王信仰狂热。
    然而更具有历史意义的乃是六大派在这次危机后的态度转变。
    在营救中,除了灭绝身亡外,其他重要人物都安然脱险。
    在仓惶从汗八里逃出后,为躲避元军的追捕,武术家们在明教的掩护下隐匿在西北的山区中,第二天早上在那里召开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临时会议,史称“西山会议”在会议中,以少林空闻为首的六大派领导人正式宣布放弃与明教的敌对立场,并和后者联合起来,反抗帝国的压迫。
    这意味着江湖主导势力已经将帝国而非明教视为对自己生存和利益的最大威胁,而被迫抛弃一切实质上中立的幻想,走向赤裸裸的暴力对抗。
    在此,曾经将明教和六大派分隔开来的最重要因素——亦即江湖主导势力自身利益的稳定性——已经不复存在,现在,整个江湖世界都必须在帝国的威胁面前保卫自己生存的权利。
    但必须注意,这并不意味着明教能够加入或成为江湖主导势力,只是意味着以反元为共同战略目标的暂时联合,在暂时团结的表象背后仍然有着深刻的分歧。
    这一联合本身也绝非一帆风顺。
    至少如我们后来所知,少林仍然有一套自己的想法。
    西山会议后不久,张无忌返回大都,随即神秘失踪达四个月之久。
    与之一起失踪的还有其侍婢小昭,峨嵋派新任掌门人周芷若,以及他最凶恶的敌人——赵敏女公爵。
    在他失踪后不久,就已经有张无忌在大都被斩首示众的谣言;而当人们发现同他一起失踪的还有好几个女人时,又出现了张无忌挟四美在海外荒岛尽情淫乐的传闻。
    张无忌和赵敏的关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许多野史中都记载了张无忌如何通过淫术迷惑并诱奸了赵敏的不同版本,这个故事甚至是明朝晚期许多色情读物的主题。
    这些谣言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丐帮,但真正的源头已经不可考。
    无论谣言是无意的讹传还是有意的诬蔑,有一点很明确:尽管此时明教在政治层面上已经取得越来越多的认同,但在人们的观念中,明教的邪恶异端形象仍然根深蒂固,因而一切信息都按照这一刻板印象(Stereotype)被选择性地接受。
    在明教的官方记载中,张无忌确实进行了海外之行。
    与之相关的是一连串光辉灿烂的成就:他迎接回了自己的义父谢逊,惩戒并放逐了叛教的黛绮丝,并在东海上击退了波斯总教的舰队,取回了失落多年的圣火令,以及最后,他竟迫使对方立自己的婢女小昭为教主。
    然而,真实的情况可能要复杂得多。
    我们从波斯方面的史料中得知:在1355年,第七十七代教主病故,此时应当按照传统从三名“圣处女”中选择一名立为教主,然而三名游历四方的圣处女中的一名已经在意大利死于黑死病,另一名则背叛了自己的宗教并嫁给了后来恶名昭著的跛子帖木尔。
    波斯明教圣处女的体制已经摇摇欲坠,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信仰上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主持教务的“十二宝树王”不得不率舰队大举东来,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东方圣女”黛绮丝上。
    与此同时,他们希望能够借机重新臣服固执的中国教友,恢复鹰窠顶(Alamut,在里海南岸的阿尔博兹山上,曾是“山中老人”霍山所创立的阿萨辛教派的所在地,1256年被蒙古人攻陷后成为波斯明教的总部——译者注)昔日的尊严。
    他们聪明地没有选择从中亚高原进入中国的陆路,而从印度洋绕过马六甲海峡驶向东中国海,在那里他们不仅能找到叛教的黛绮丝,而且能绕过衰落的光明顶,直接掌控主要在中国东南部活动的明教组织,这一组织——据他们从情报中得知——正处于极度的混乱中。
    当他们在1357年初出发时,这一选择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当他们在当年秋天抵达黛绮丝所藏身的灵蛇岛时,局势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黛绮丝在西域的计划全盘落空,但却令她意外地得知谢逊的下落,在剩下的半年时间中,她在殷离的陪伴下远赴卡纳加岛接回了谢逊,并将其安置在自己的岛屿上。
    黛绮丝希望将屠龙刀献给总教以减轻自己的罪愆。
    为了找到与屠龙刀齐名的倚天剑,她又绑架了峨嵋派的新任掌门人周芷若。
    据元帝国海军一份调动记录表明,张无忌和赵敏调用了一艘军舰,追踪黛绮丝来到了灵蛇岛上,与波斯人发生了冲突。
    据推测,张无忌以精湛的格斗技巧击败了波斯人中的精英武术家,并夺回了六十多年前由王鸣带到波斯的圣火令。
    当波斯人得知这个貌不惊人的青年已经成为拥有无上权威的中国明教新教主时,他们也知道自己的图谋难以成功,况且他们已经找到了解决波斯明教危机的办法。
    最终达成的折衷结果是:黛绮丝和女儿小昭返回波斯,由小昭继任为新任教主。
    作为中国明教教主,张无忌向小昭表示形式上的臣服,而小昭的继位无疑有利于张无忌对中国明教的统治,这或许是唯一令双方都能满意的解决方式。
    在这一危机解决后,张无忌和他的女友们漂流到了一座荒岛上。
    中国官方史学家们认定,这座岛屿就是那座后来被鹿鼎公爵命名为“一切胜利岛”(All-WinIsland)的钓鱼台岛,并以此作为中国在元朝已经对该岛行使主权的论据:他们强调,张无忌是第一个对该岛进行巡视的中国元首。
    不久,张无忌和周芷若在谢逊的主持下订婚。
    周芷若据说是宋朝的著名贵族“汝南周氏”的后裔,这一家族在宋元战争中惨遭荼毒。
    周芷若的父亲已经沦为汉江上的船夫,死于元军的铁蹄下。
    幸运的是,丧父的周芷若得到了灭绝修女的器重,成为峨嵋派第四代掌门人。
    周芷若是一个狂热的民族主义者,同时贵族的基因和贫贱的早年生活也令她充满了重振衰落的峨嵋,并恢复家族荣耀的野心。
    但周芷若的武术水平却并不像她的美貌那么出色,这令她最初在灭绝死后的峨嵋派并不受欢迎。
    她的同门丁敏君召开临时会议要废黜她的掌门之位,并得到了大多数成员的默许。
    黛绮丝对她的意外劫持反而把她从第一个被废黜的峨嵋掌门的羞辱中拯救了出来。
    当张无忌将她从黛绮丝的囚禁中拯救了出来后,周芷若再次发现幸运女神在向她微笑。
    她和张无忌在光明顶战役中就已经相识,并用她惊人的美貌征服了后者。
    现在,抓住张无忌对她来说就是唯一翻身的机会。
    然而,两道看似不可逾越的阻碍横亘在她面前:第一是在昆仑山已经和张无忌订婚的殷离,第二是和张无忌情感日益升温的赵敏。
    殷离离奇的死去和赵敏的失踪令周芷若轻易克服了这些障碍。
    张无忌和谢逊都相信,是赵敏谋杀了殷离,偷走了屠龙刀而盗船离去。
    这一事件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疑案之一。
    种种相互矛盾的记载和推断使得真相或许已经永远被埋没在了钓鱼台岛上(笔者曾经两次搭乘香港的船只前往钓鱼台岛实地考察,然而都被日本军舰所驱赶),无论如何,这一事件的受益者不言而喻,几天后,周芷若已经成为未来教主夫人的不二人选。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